大陆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所幼稚园,诞生于1903年的武汉,有百年的历史。正当我国幼稚教育受到十年浩劫之时,蒙特梭利、马卡连柯、皮亚杰等一大批至今闻名于世的幼稚教育专家活跃于世界各国。
台湾第一所幼稚园,是1897年蔡梦熊考察日本后,在台南关帝庙开办的,比大陆早8年。二战后的二十年里,台湾幼稚教育谈不上多大进步。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台湾幼稚园的教材教法,仍是从大陆移植而来。如,张雪门"行为课程",熊慧英"五指活动"等。台湾幼稚教育的真正繁盛,是发生在1981年公布《幼稚教育法》后,不失时机地引进了国外先进理念。 30年来,台湾幼稚教育发生令人恬目相看的进步。
相反,大陆却流行着:不能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的观念!起跑线在哪?认为要上好大学,必须先上好的幼稚园。上好小学,要考试;上好中学,要考试;上好大学,更要考试。这是应试教育的源头。应试教育,衍生出幼稚教育小学化、成人化,还真是风生水起,火火红红,与台湾幼稚教育形成鲜明对比。
于是,大陆学前班,把小学内容,压到幼稚园。高考,成了大陆教育的方向标。应试教育,从高考延伸到中考,延伸到小升初,延伸到学前教育。幼稚园教育,变成不能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这起跑线,是为能够早一步、快一步,抢占好小学资源,中学资源,大学资源。这样,幼稚园定位十分突出清楚。
本文尝试从两岸幼教的立法层面、管理层面、资源层面、教育层面作一些粗线的探讨,让我们一起寻找分析台湾与大陆幼稚教育的差异到底在哪里?
一、从大陆高考状元遭美港大学拒收说起
今年,北京市理科高考状元李泰伯成了名人,不是因为状元身份,而是曾经申请美国11所顶尖大学遭拒。前年新华社报导说,17个省市学生报名香港大学,有11个状元被拒。美国11所顶尖大学和香港大学,都拒绝接收中国状元,这不能不说大陆现行制造状元的考试制度和方法,即应试教育,值得国人怀疑。
多年来,大陆各界一直批评应试教育,即只注重死记硬背的考试制度。奇怪的是,大陆长期来,各省高考状元,却变成追捧的目标。拉状元成了各高校招生的重要任务之一,以清华、北大抢状元竞争上演尤为激烈,两校招收的状元人数,都会拿来比较一番,甚至连年出现两校老师同时到新科状元家中拉人现象。然而,美国11所顶尖大学和香港大学却曝出拒收高考状元,这无疑给大陆捧状元的热潮,重重地泼上了一盆冷水!
央视等一些媒体,把李泰伯等申请美国顶尖大学失败,当作反思高考制度的样本,语重心长地指出不能只以高考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而应该像美国大学和香港大学那样,对考生进行多元评价。可是,大陆大学至今除了高考,还能像美国大学和香港大学那样,对考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并坚持以客观成绩以外的考察,来录取学生吗?
二、海峡两岸幼教立法政策比较
台湾和大陆都把学前教育视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都没有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从立法教育目标上看,"教育幼儿在智慧、情绪、社会以及身体上均能充分发展,成为一个全儿童"这样的全人教育思想是台湾幼稚园的教育目标,与我们的"促进儿童体、智、德、美全面和谐的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两者是一致的。
大陆学前教育专门法规较少,仅有相关法规11种,且原则性条款居多,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不健全,政府扶持政策不够清晰。大陆没有独立幼稚教育立法,《幼稚园管理条例》目前是法律地位最高的行政法规。 1996年颁布实施的《幼稚园工作规程》仅为部门规章。比较之下,台湾幼教立法相对完整,立法层次高,相比较,大陆幼教法规零散少配套,《幼稚园管理条例》和《幼稚园工作规程》的主法是教育部门行政法规,与幼稚教育有间接关系的有《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是人大立法,其他涉及幼稚教育规定条文,散见在地方或其他法规中。
台湾有幼稚教育立法,即《幼稚教育法》,配套有《幼稚教育法施行细则》,还有《幼稚园教师资格检定及教育实习办法》,《幼稚园教师登记办法》等,与幼稚教育有间接关系的法规,有《教师法》、《教师法实施细则》、《师资培育法》、《师资培育法施行细则》、《教育基本法》和《国民教育法》等。相比较,台湾的学前教育规章相对齐备,有相关法规14种,且相关政策都通过法律程式加以规定,各县市都制定有相应的实施细则,相关配套措施也较为齐全、详尽,可操作性强,对于各类弱势群体的子女教育有明确的保障措施。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都有专门的"儿童法案"或"学前教育法"等。国外法制环境不同于中国,所属法系不尽相同,借鉴性不高,相比较,港澳台地区与大陆的相似性更高,尤其是台湾省的幼稚教育法律法规,更值得我们借鉴。
大陆至今没有一部专门的《幼稚教育法》。作为大陆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幼稚教育法》的缺失是幼稚教育的一大缺憾,也是教育界的一大缺憾。
三、海峡两岸幼教管理体制比较
台海两岸在管理体制方面,两地同中有异。两岸都把学前教育,视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都没有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大陆学前教育,以政府办园为示范,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形成了当今政府公办园占26%,社会力量办园占74%的格局。管理上,除了教育部门外,还有卫生、工商、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都对学前教育机构负有相应的管理职责。
台湾学前教育,管理主要集中在教育和内政两个部门,公立幼稚园和私立幼稚园,并驾齐驱,各约占50%,政府对公立幼稚园给予较充足的财政投入。
台湾政府通过推行幼稚教育券实施,向幼儿家庭发行幼稚教育券,抵扣部分费用,幼稚园将所收幼稚教育券汇集后,向政府兑换现金。 1983年,在台北市试点推行,1989年9月全面执行幼稚教育券政策,通过"多元服务,增加选择""促进竞争,提高品质"实现幼稚教育券的实施,促进幼稚教育平等公平的目标。
四、海峡两岸幼教资源层面比较大陆
虽然实行计划生育三十多年,但是因为人口基数大,对教育投入较少,幼稚教育投入更少,公立幼稚园、示范公立园少,幼稚教育成了稀缺资源,于是,就有为了孩子上公立园,成百上千家长排队九天八夜的稀罕事。许多民办园由此应运而生,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少民办园存在着管理不规范、安全隐患多、收费标准不统一,出现天价幼稚园,收费高过上大学。同时,教育品质难以保障等问题,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园所之间的不均衡发展。
台湾的幼稚园发展非常蓬勃,公立幼稚园和私立幼稚园,各约占50%,政府对公立幼稚园给予较充足的财政投入。公立国民小学附设幼稚园,师资培育机构附设实验幼稚园,基本上幼儿是百分之百入学。
今年福建对全省幼稚园进行排查,上万所幼稚园中,公立园不足3000所,占不到30%;私立园有7000多所,占了70%多,限期整改的幼稚园达3255所,竟然占了三分之一多;无证不合格被取缔的幼稚园有383所,单福州市仓山区,就分批关停160多所无证幼稚园。
大陆的公办园和优秀示范园大多数集中在城市内,乡镇农村较少,园所办学品质城乡差距较大,目前农村儿童入园率,仅有60%左右。
台湾如果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采取零拒绝方式。特殊教育班接收的孩子,发育较迟缓,或较异于常人,称自闭、心智未开、轻度智障等,因此要靠特殊教育来教导。早些叫"启智班",因有歧视意味,现今称做"支援班",辅导学习力较差的孩子。台湾出生率逐年递减,少子化现象普遍严重,虽然政府大力鼓励生育,许多人不愿意生育,造成岛内幼稚园和幼儿机构空置数量不断增多。
大陆占三分之二多的私立幼稚园教师,与公立园教师,在培训、进修、职称评定、科研存在较大差别。 《新华网》刊文指出,多数民办园教师,还不被相关政策认为是"教师",培训、进修、职称评定、科研存在歧视,最多只能从老教师那里现学现卖,来教授孩子。结果,优质教育的大门,只能越来越挤,离普通人越来越远,入园难势必被推向更恶劣的地步。让所有的幼稚园,获得政策与资源的平等对待,才是解决入园难的根本,否则,由此带来的教育不公,最终影响的还是孩子和国家未来。
五、海峡两岸师资配备培训比较
大陆对幼教师资学历要求相对较低,中专及以上学历就可以,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也比较少,而且没有保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教师的积极性和整体水准。
大陆幼师编制,还没有完全纳入国家教师编制之中,对于幼教师和保育人员的比例,没有明确规定,部分民办园所的幼教师聘任等工作,还没有依法规范。幼教师资水准城乡差距明显,幼师品质相对中小学校而言较低;高校培养的本科及以上的幼师毕业后,多半从事学前教育研究工作,而真正担任幼师的多数为中专生和高职生,还有部分社会合同工,幼师之间水准相差较大。 20多所,幼教师必须取得师院幼教学科学士资格,才能从事幼教工作,而且明确规定了教育主管部门,必须为在岗教师提供各种培训和进修机会。
台湾设有幼教专业的高校有台湾幼教,与大陆最大不同地方是小班制。老师要跟幼儿摸爬滚打,为培养男孩子的阳刚志气,幼稚园一定要配备一定数量的男老师。老师一定要跟学生们摸爬滚打,同孩子交流。
大陆的老师,比较容易居高临下,大陆的班级相对较大;台湾的班级都很小,老师能够顾及班上的孩子们,跟孩子们玩游戏、摸爬滚打。
六、海峡两岸幼教内容设置比较
台湾立法规范幼稚园不能全英语、双语进行教学,不能将英语列为科目教学,以免影响幼儿未来人格发展。幼教界认为3---6岁是人生关键期,幼稚教育不仅为小学作准备,更重要是为一生发展奠定基础。强调孩子可塑性大,有着自身发展规律,要尊重生命成长规律。
台湾幼稚园课程规定,有健康、语文、尝试、游戏、工作、音乐6大领域,语文领域课程列出汉语,因此台湾进行纯英语、双语教学,或将英语列为独立科目都不合适,幼稚园只有讲授英文老师或聘请不具备幼教专业的外籍教师是不适的。至于合格幼师将英语融入其他课程中,将英文当成活动之一,则不表示反对。
儿童教育上,台湾教育界非常清醒,作为汉语使用的台湾省,大量推广使用英语,不可避免地会丢掉自己的东西。对一个使用汉语的儿童来说,从小就死背英语,对幼小心灵无异于一种摧残。况且,语言学习最好由近到远,先学好母语再学英语。科学证实,幼儿越早学习英文,也越早有挫折感,反而提早排斥英文。
台湾在幼稚园禁设英语课程的做法,不仅明智,而且很有示范意义。对比之下,大陆英语热仍然如火如荼。英语考级、考托福、干部英语培训、英语演讲就不必说了,连中医评职称也要考英语,令人费解。现在大陆很多幼稚园挂上双语教学牌子,有的还聘请老外讲英语,增强吸引力。许多有识之士对这种"疯狂英语"现状提出批评,英语学习误区令人忧虑。
台湾幼稚园禁设英语课程的规定,令我们清醒。不能因为学习别人的东西,便把自己的东西弄丢。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是我们生存的根本。盲目大量地从幼儿开始灌输英语,只能毁了孩子。迄今为止,没有哪个国家靠让小孩学习外语发展起来,"疯狂英语"状态是种浮躁病,应引起社会普遍重视。
台湾幼儿立法上,就幼儿读物、影视资料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对不按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的教师,视不同情况进行处罚;对幼儿上、下学的交通安全,作了规定,要求幼稚园为幼儿办理儿童平安保险。可见,在保护幼儿方面,台湾立法更为全面细致,不仅考虑了硬体设施,而且考虑了软体设施;不仅关心幼儿在园内的安全,也关心幼儿路途中的安全,确定较为周全,值得借鉴。
台湾幼儿教学方法,也是非常的生动。本土化教育特色突出,多元化、泛文化的教育则是其主流文化教育价值观。
大陆家庭培养目的,是为了孩子将来能够上大学,为了能够找到一个好的工作,能够得到好的高的收入,家长说,孩子教育成功了。
台湾家庭教养目的,不是培育大学生,而是怎样从小培养一个"孝",培养对社会有责任心,真正成为一个人。
台海这方面教育的差异性,表明怎样培养一个孩子,实际是代表着孩子的未来,民族的未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1067147.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