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二年级的周磊,口齿清楚,发音标准,原本是班里的“朗诵小能手”。可是自从看了春节联欢会上赵本山的小品《捐助》后,迷上了里面说话结结巴巴的王小利。他一边看一边模仿,几天过去,说话开始变得不太对劲了,有时想说一句话,把脸憋得通红都说不利索。父母责骂,自己流泪,可却一下子改不掉了。
在语言学习阶段,是孩子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强烈的好奇心导致孩子经常模仿别人的行为,在语言方面也是这样。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在电视或电影场面中,当出现有口吃情节时,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兴趣的驱使下,孩子便会模仿和学习。看着孩子口吃,爸爸妈妈都十分着急,到底这是怎么了?
孩子的结巴多是模仿来的
孩子热衷于模仿,出于好奇或觉得有意思,就会模仿别人的言行。但是,由于孩子的辨别能力较弱,在模仿别人的言行时,会好的坏的一起学过来。正面的模仿固然可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学到知识;负面的模仿行为则不能小视。比如,学别人结结巴巴说话的孩子,很可能会最终变成口吃,有半数以上的口吃患者都是因为童年期对他人的模仿。
口吃,也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说的“结巴”,是一种语言障碍,多见于2~5岁的孩子。口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患了口吃的孩子,如果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往往容易产生羞愧心理,引起心理障碍,并陷入“越说越说不清楚,越说越结巴”的怪圈当中,影响他们正常的语言交流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口吃的孩子往往会受到别人的讥讽和嘲笑,从而使孩子不愿意说话、性格孤僻、甚至具有攻击性,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都十分不利。
当然,孩子口吃的原因还有很多是其他方面的:
压力
现在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期望通常都很大,还没上幼儿园就要开始学外语、学音乐,如果孩子在这些方面表现得不如人意的话,有的爸妈或老师就会采用惩罚、打骂等手段,这些都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口吃。
紧张
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内向、害羞,不愿与人交往,与人交流时会手足无措,紧张导致语无伦次,便会出现口吃。
惊吓
孩子调皮时,有的爸妈就对他们厉声地呵斥;孩子的语言发展有快有慢,有的未满周岁就能说出简单的语言,也有的两岁后还不能找到适当表达方式。有些爸爸妈妈过于心急和敏感,当孩子学话时,做过多的矫正,或进行斥责、嘲笑。尤其是在孩子说错了某些话时,父母突然地大声呵斥,这样会让孩子受到惊吓,也容易使孩子突然口吃。另外,孩子时常处在受惊吓的环境里,如父母间的吵闹,也有可能导致口吃。
早语
那些提早讲话的孩子,特别是如果他们在压力下去“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这些孩子除了容易出现口吃现象外也更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如何帮助孩子纠正口吃
面对已经患上了口吃的孩子,爸爸妈妈要仔细分析,了解他们口吃的成因,对症下药,这样才能逐渐地帮助孩子纠正这一不良习惯。
慢慢说话
要告诉孩子在开口说第一句话时要先想好,然后慢慢说出来;如果发第一个字的声不口吃,后面的话也就能说得流畅。
消除紧张
孩子一紧张说话便会结结巴巴,易形成口吃。爸爸妈妈不要在生人面前勉强孩子说话,如强迫孩子打招呼等,以免造成孩子的紧张,进而形成口吃,此外爸爸妈妈跟孩子说话时要慢条斯理,不要太快太突然,否则也容易形成孩子紧张。
不要模仿
有的孩子说话很流利,但由于模仿别人口吃,而形成了自己的口吃。如果爸爸妈妈发现孩子口吃后,可以暂停让孩子学话,把注意力转移到游戏活动来,如串珠、拼图、搭积木等动手操作而少语言交流的活动。这样就会淡化口吃的影响,让孩子在心平气和时不知不觉说出流利的句子来。一般过了两岁后,孩子说话流畅了便不易形成口吃。
多些耐心
一旦孩子出现口吃的现象,爸爸妈妈先不要急于指责,不要紧张,当作没听见,不要任意打断或纠正,而应耐心地听孩子讲完。在与孩子会话时,速度应尽量放慢,使用的句子、词汇力求简单,要用平静、温和、慈祥的口吻,让孩子没有任何压力。
稳定情绪
口吃的孩子大多是“急性子”,爸爸妈妈平时要教孩子遇事冷静,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吐字清楚,避免模仿口吃患者。说话激动时,应等孩子情绪稳定后再说话。
不要嘲笑
爸爸妈妈在孩子出现口吃的现象时,千万不要嘲笑、讥讽,这样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其对语言有一种恐惧感,变得不再爱说话了。还有一个极端就是,当孩子出现口吃时,爸妈跟着一起笑,这对孩子来说,可能会是一种变相鼓励,反而会强化孩子出现口吃的症状。
在孩子的模仿过程中,爸妈必须帮孩子把好关,学会辨别好坏,一旦发现有不良言行时,就要在还没形成习惯时立刻予以制止,不能事后再说。在制止时,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帮孩子忘记自己要模仿的言行。要有充足的耐心,让孩子和谐、舒缓的氛围中逐渐改掉这一习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1082044.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