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老师多年,知道孩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应循着三步走,即预习、学习、复习。按道理说每一步都至关重要不可或缺,但实际上在今天这样快节奏生活、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多数人很难始终关注孩子学习的三个步骤,能把其中一个环节抓好就算负责任的家长了。
谈谈我的想法,首先是关于预习。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几乎没有什么预习能力,普通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优秀”带领孩子做的“预习”又往往变成了对知识的提前讲授,这其实对多数孩子都没有好处。原因很简单,家长讲得好,孩子在课堂上就没有探究和学习的兴趣了,乖孩子或许能挑着老师讲得新鲜的再听听再提高些,但也不见得有兴奋点,一般孩子则自以为“我会了”就不再积极参与班级教学活动,他会在课堂上无所事事“淡出老师视线”。其实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我们当老师过程中最头疼的是另一种家长,他积极给孩子“辅导和预习”,但讲得有漏洞或谬误,孩子先入为主老师纠正起来还很困难! 其次是孩子的学习,我以为学习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应该看到一个内容就立刻把它学懂。确实我每年都能在班里碰上这样的孩子,教他什么都不费劲,老师对他几乎不是“讲授”而只是“告诉”就行,你说什么他就记住什么、理解什么,事后提问还能对答如流。但大多数学生不是这样,他们的学习是在老师的带领下温故知新和波浪式前进。因为在学校工作,我还深知我们中国学校老师的责任心,他会想方设法让全班孩子齐头并进尽量不拉大距离,“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学校还有专人管理教学进度,有教研室组织进行各种教学方式研讨,学习过程中学校会组织单元测验、单项验收,还有期中期末考试等等检测教学效果。所以在日常学习中,我更多的是相信学校依靠老师,我做的主要是关注孩子是否完成作业,是否按时改错,我还会关注他的学习进度和学校活动,会按时代表家长签字等。就壮壮而言,平时成绩不大好我也就默认了,我总觉得他需要我耐心等待、积极支持和不断鼓励。 我的兴奋点在孩子每周、每月和期末考试前的复习上。我是这样考虑,说到底,孩子上学是为了长知识学本领,而研究资料表明我们的大脑在瞬间记忆后的短期(20分钟、一个小时、一天内)是遗忘最快的时候,当你学习任何知识的一个小时、一天、两天、一周、一个月、六个月之后一定要进行一次简短的复习,才能保证真正记住所学的东西。我把孩子的日常学习都交给老师管了,周末、月末、期末的复习就不能再放过。这样虽然客观效果上,孩子(不聪明的平常孩子)在班级中靠自己确实很难特别优秀,但知识点的掌握也问题不大,到放寒暑假时,别的孩子学会的东西他也都掌握了。 所以每到周末、月末、期末,我会把教科书再好好看看,把孩子的语文、数学(那时英语还不算主科,谢天谢地)作业拿过来看看,毕竟我当过老师而且大人看孩子的东西,难重点,出题者的意图和考察目的一目了然,我再照葫芦画瓢仿照相关题型安排孩子做练习,这样孩子的知识漏洞也能补上。 期末考试前,我也会有提前承诺的“物质刺激”:“壮壮,你好好复习考试,考了100分,妈妈有奖励。”但实际上,孩子很多次没有得到100分,他原来期待的玩具奖品我也找各种理由买给他。比如“虽然分数差些但你也尽力了”,比如“虽然没得100分,但妈妈给你练习过的地方都没有再错”等等。我是想,考都考完了,知识也已经掌握了,抠那几个分数其实没有意思,生活总要有张有弛,特别是对待孩子。 我不想让孩子认为自己差,妈妈的奖励是实实在在的肯定,总能让壮壮欢欣鼓舞。于是皆大欢喜,孩子就高高兴兴放假玩去了!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1086877.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