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是,在宝宝最先使用的“语言”中,就已有了代表探索和表示新奇的词。比如,他会指着任何对他说是新奇有趣的东西,急切地发出嗯嗯啊啊的声音,这声音就好比是不久后他将使用的,并且使用频率颇多的“这是什么?”是呵,在孩子的眼中,世界简直是太奇妙了,随时随地都会有“新大陆”被发现。他们的小脑袋中当然要充满一个又一个问号了。随着宝宝的成长,他们的提问将会更细,常常要刨根问底,不搞清楚誓不罢休。身边有一个3岁的孩子,当父母的不知要被“逼迫”着学多少东西。
好奇的是成材的原动力。在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的发明和发现都同科学家小时候好奇心强有关。水开时,将壶盖顶起来的现象,引起了童年瓦特的好奇,这才有了日后的蒸汽机,才有了工业革命的迅猛进程。
愿意思考、喜欢探索是孩子的一种天性。每个健康的宝宝都会这么做的。但是,有些孩子渐渐地对事物探索的兴头减少了,到了上学的年龄,他们不爱学习,马马虎虎,这又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恐怕同父母对孩子的提问采用错误的方式有关。
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家务太忙会感到精力疲乏,当孩子不停地向他们问为什么时,就常用不耐烦的口吻对孩子说:“别烦妈妈(爸爸)了,自己玩一会儿。我忙着呐!”孩子的积极性受挫,久而久之,就不再喜欢提问了。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小,没必要告诉他那么多、那么细,告诉他他也不懂。于是,往往三言两语打发了孩子,或用糊弄的态度支吾过去。孩子虽然尚不懂事,但他们也能从父母的态度上感觉到妈妈和爸爸对他的作法是否赞同。父母总是敷衍,孩子的热情自会日减。
也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提问不好回答或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但编一个谎话欺骗孩子。但孩子对于父母的话总是很信服的,他会将答案当成真理。父母要认识到,孩子的大脑好比一张洁白的纸,正确的事物会在上面留下画痕,错误的事物也会在上面染上印迹。我们又怎能不留心呢?
所以说,当孩子提问时,我们首先应持鼓励的态度,回答时要尽可能地简明、准确、浅显易懂。3岁前的宝宝,对事物往往是从具体的、自身的、直观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的。因此,要想给宝宝讲清一个问题,回答时就要从这些范围进行。比如,宝宝看到一块冰,放在屋里,一会儿没有了,便会产生疑问。我们不妨给他做一个小试验:从冰盒中取出一块冰,在炉上加温,一会儿,冰化成了水,告诉他,从冷到热,冰就化了。随着水温继续升高,一会儿水开了,让孩子看水蒸汽,再过一会儿,一小块冰就蒸发干了,告诉孩子水变成了蒸汽飞跑了。孩子就会明白为什么了。
孩子常常会提问的还有表又没有腿,它怎么会走呀?于是,有些孩子为了看个究竟,便将表给弄坏了。此时,当父母不可认为孩子是在破坏而打骂斥责他,要让孩子知道表的基本工作原理的同时,告诉孩子,搞坏东西是不对的。
在孩子打破砂锅问到底时,如果父母真的很忙,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爸爸)现在很忙,等会儿告诉你。如果父母被“考”倒了,最好是翻翻书,寻找答案。对于一时解释不清的问题,也不要羞于告诉孩子不知道,并可以就这个问题和孩子一起去问别人或查阅书籍。孩子大一些后,自然就会养成查书的好习惯。
提问是孩子求知欲的表现形式。在生活中父母不仅要认真地回答孩子的提问,还要适当地启发提问,也可对孩子的问题进行深一步的发问,以引导孩子思考,使其掌握学习方法。当孩子在你的诱导下自己得出答案后,他会高兴得又叫又蹦,在欢快兴奋的同时,他也有了自信心,有了成就感。这自信心将伴他长大成人,伴他一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1089436.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