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不贪玩”这是一句很多家长引以为豪的口头禅。可是,妈妈没想到的是久而久之“不贪玩”的孩子变成“不会玩”的宝宝,就好像在笼子里关久了的小老虎已不会捕食了。
妈妈有没有发现,如果没有了玩具,你家宝宝会吵闹,因为他们自己不会去发现日常生活中好玩的东西;如果给宝宝一个新玩具,没有妈妈的陪玩,他可能完全不会自己玩,因为宝宝不会自己学习如何玩;如果你让宝宝见几个新朋友,他会缩在妈妈的背后,不愿露出小脸,因为他已不知道如何与他人自由地玩乐。
不会玩是宝宝心智发育不健全的重要表现。宝宝不会玩,谁之过?当然原因要从养育关爱孩子的父母身上去找。那么, 先让我们来看看父母看待“玩”的三种观点吧:
强硬派父母:“玩”就是不务正业
这种家长认为 “玩”是不务正业的行为,常常伴随着不受管教的出格举动,更会浪费学习的时间,从而影响前途和人生。所以他们的态度是:小孩子不会玩不重要,长大后会读书就好了。他们通常在孩子刚有认知和学习能力时,就强行减少孩子“玩”的时间。同时花重金,撒老本,教刚满三岁的宝宝背唐诗、写字、算数、钢琴等。完全忽视了孩子应该具备的“玩”的能力。倘若,一旦轧出孩子有出轨“贪玩”的苗头,立即以铁血手腕加以“镇压”。
宝宝玩乐指数:★ ☆ ☆ ☆ ☆
宝宝快乐指数:★ ☆ ☆ ☆ ☆
宝宝社交指数:★ ☆ ☆ ☆ ☆
迂回派父母:“玩”就是为了学习
这类父母并不真正认可“玩”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但也不全盘否定孩子需要玩的机会。这部分家长聪明地采取折中迂回法,允许孩子玩,同时也给“玩”设定了界限:“玩”一定要建构在对学习有直接的帮助,任何对学习没有什么好处的、纯粹的玩乐是不会被允许的,他们会偏爱为孩子买早教类的漫画、拼图、音乐类的玩具等,但却会忽略“办家家”的情景玩具。
宝宝玩乐指数:★ ★ ☆ ☆ ☆
宝宝快乐指数:★ ★ ☆ ☆ ☆
宝宝社交指数:★ ☆ ☆ ☆ ☆
放任派父母:随便你想怎样“玩”
放任派的家长,在思想上认可“玩”是孩子的自然性,在行动上普遍表现为“你玩你的”。他们会毫不吝啬地帮宝贝“买玩具”,但之后的事基本上听之任之或交由长辈或阿姨去打理。这类家长觉得孩子有了玩具,就会让自己省把心,会自己去“玩”了。“瞧,他们自己搭搭积木,摆弄玩偶,不是很开心嘛。”爸爸妈妈的缺席参与也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因为缺乏必要的引导,宝宝很难从玩乐中逐渐培养起一份连贯的兴趣和习惯。
宝宝玩乐指数:★ ★ ★ ☆ ☆
宝宝快乐指数:★ ★ ☆ ☆ ☆
宝宝社交指数:★ ★ ☆ ☆ ☆
“玩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这句话我们常说,但始终不愿百分之百地去执行,才造成以上各种父母的心态。事实上,“孩子与玩”的辩证关系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只有把“孩子与玩”看作是一种纯粹的与生俱来的“自然”关系时,才能解释孩子这份“玩”的初始情结。因为,当孩子还处于胚胎期时,大脑基因就已经被植入了“玩”的程序, 所以,孩子真正的学习是先在“玩”中实现的。很简单的例子就能应证宝宝是通过“玩”来“学”的:宝宝在摆弄他的小脚时学会了怎样去控制它们;通过游戏宝宝知道了,爬行能改变方位,变换视角;宝宝玩玩偶时常常会 “自语”,以假装的身份和玩偶说话,这其实就是宝宝在反复模仿讲话中,学习讲话;宝宝用“办家家”的道具模仿成人世界中的生活,这是他学习社交与人交流的开始。
上周儿子收到了一份礼物《花园宝宝》DVD片和一本同名刊物。听送礼的朋友说周围的老人们及许多家长都认为《花园宝宝》中的人物都长得人不人鬼不鬼,极“难看”;一群小人又不会讲人话,整天吱吱呀呀叫不停,怎么看都不懂他们在“玩”些什么。但听说小孩子们却特别喜欢,于是也送了我一套。
“我的孩子不贪玩”这是一句很多家长引以为豪的口头禅。可是,妈妈没想到的是久而久之“不贪玩”的孩子变成“不会玩”的宝宝,就好像在笼子里关久了的小老虎已不会捕食了。
妈妈有没有发现,如果没有了玩具,你家宝宝会吵闹,因为他们自己不会去发现日常生活中好玩的东西;如果给宝宝一个新玩具,没有妈妈的陪玩,他可能完全不会自己玩,因为宝宝不会自己学习如何玩;如果你让宝宝见几个新朋友,他会缩在妈妈的背后,不愿露出小脸,因为他已不知道如何与他人自由地玩乐。
不会玩是宝宝心智发育不健全的重要表现。宝宝不会玩,谁之过?当然原因要从养育关爱孩子的父母身上去找。那么, 先让我们来看看父母看待“玩”的三种观点吧:
强硬派父母:“玩”就是不务正业
这种家长认为 “玩”是不务正业的行为,常常伴随着不受管教的出格举动,更会浪费学习的时间,从而影响前途和人生。所以他们的态度是:小孩子不会玩不重要,长大后会读书就好了。他们通常在孩子刚有认知和学习能力时,就强行减少孩子“玩”的时间。同时花重金,撒老本,教刚满三岁的宝宝背唐诗、写字、算数、钢琴等。完全忽视了孩子应该具备的“玩”的能力。倘若,一旦轧出孩子有出轨“贪玩”的苗头,立即以铁血手腕加以“镇压”。
宝宝玩乐指数:★ ☆ ☆ ☆ ☆
宝宝快乐指数:★ ☆ ☆ ☆ ☆
宝宝社交指数:★ ☆ ☆ ☆ ☆
迂回派父母:“玩”就是为了学习
这类父母并不真正认可“玩”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但也不全盘否定孩子需要玩的机会。这部分家长聪明地采取折中迂回法,允许孩子玩,同时也给“玩”设定了界限:“玩”一定要建构在对学习有直接的帮助,任何对学习没有什么好处的、纯粹的玩乐是不会被允许的,他们会偏爱为孩子买早教类的漫画、拼图、音乐类的玩具等,但却会忽略“办家家”的情景玩具。
宝宝玩乐指数:★ ★ ☆ ☆ ☆
宝宝快乐指数:★ ★ ☆ ☆ ☆
宝宝社交指数:★ ☆ ☆ ☆ ☆
放任派父母:随便你想怎样“玩”
放任派的家长,在思想上认可“玩”是孩子的自然性,在行动上普遍表现为“你玩你的”。他们会毫不吝啬地帮宝贝“买玩具”,但之后的事基本上听之任之或交由长辈或阿姨去打理。这类家长觉得孩子有了玩具,就会让自己省把心,会自己去“玩”了。“瞧,他们自己搭搭积木,摆弄玩偶,不是很开心嘛。”爸爸妈妈的缺席参与也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因为缺乏必要的引导,宝宝很难从玩乐中逐渐培养起一份连贯的兴趣和习惯。
宝宝玩乐指数:★ ★ ★ ☆ ☆
宝宝快乐指数:★ ★ ☆ ☆ ☆
宝宝社交指数:★ ★ ☆ ☆ ☆
“玩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这句话我们常说,但始终不愿百分之百地去执行,才造成以上各种父母的心态。事实上,“孩子与玩”的辩证关系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只有把“孩子与玩”看作是一种纯粹的与生俱来的“自然”关系时,才能解释孩子这份“玩”的初始情结。因为,当孩子还处于胚胎期时,大脑基因就已经被植入了“玩”的程序, 所以,孩子真正的学习是先在“玩”中实现的。很简单的例子就能应证宝宝是通过“玩”来“学”的:宝宝在摆弄他的小脚时学会了怎样去控制它们;通过游戏宝宝知道了,爬行能改变方位,变换视角;宝宝玩玩偶时常常会 “自语”,以假装的身份和玩偶说话,这其实就是宝宝在反复模仿讲话中,学习讲话;宝宝用“办家家”的道具模仿成人世界中的生活,这是他学习社交与人交流的开始。
上周儿子收到了一份礼物《花园宝宝》DVD片和一本同名刊物。听送礼的朋友说周围的老人们及许多家长都认为《花园宝宝》中的人物都长得人不人鬼不鬼,极“难看”;一群小人又不会讲人话,整天吱吱呀呀叫不停,怎么看都不懂他们在“玩”些什么。但听说小孩子们却特别喜欢,于是也送了我一套。
我抽了整整一个周日下午的时间陪小儿子响响看了头二集,而且每集都看了三遍,可是响响还是停不了。前天,晚上吃饭时他很神秘地当众“宣布”,他要弹一首新曲子给大家听。他坐上琴凳,用一只手指在钢琴上“爬”出了一段动听的音符。饭桌上没有一个人知道那是一首哪里学来的新音乐,我却极度激动地大喊:“这是<花园宝宝>的音乐。”小儿子眼中闪着光芒,然后急着问我:“妈妈,吃完饭,我可以看<花园宝宝>吗?”
为什么一个让小孩子爱得发狂的剧目,却让我们父母、长辈认为很难理解呢?
在收到《花园宝宝》礼物碟后,我在接受理疗时与我的理疗师无意间也谈起了《花园宝宝》。
“你家儿子这个暑假做些什么好玩的事?”我问到。
他说“我儿子最近特爱看<花园宝宝>。央视晚上放映时间太晚,幸好我家有数码电视,第二天可以重放。”
“啊!我朋友刚送给我《花园宝宝》的碟片。你觉得好看吗?”
“我也说不清,没有太多的话,总在重复吱吱呀呀的声音。但我儿子爱看,我就让他看吧。”
我的这位朋友道出了一部分家长的心态:虽然我不太理解这个节目,但因为孩子喜欢我也就顺其自然了。
在看完《花园宝宝》前几集后,我不得不佩服其创作理念和制作班底,他们确实比我们更懂得孩子,更愿意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他们会找到孩子最喜欢的内容,并采取3-6岁宝宝可理解的那份交流方式来与孩子互动。其实,要真正懂孩子,说难其实也简单,只要爸爸妈妈们做到三个“放低”就能看懂许多原本看不懂的东西。
“放低”视线??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有个真实的故事已被引用了无数次:说是一位台湾的节目主持人曾发现他的女儿最不爱逛琳琅满目的商店,每次领她去,总是哭闹着不愿进。他很难理解,爱新奇的女儿为什么就不爱琳琅满目的商店?一天,他照样领着女儿在商店里逛,女儿的鞋带开了,他蹲下来帮女儿系。就在那一瞬间,他发现眼前的景象是多么可怕,从女儿的视角看出去,看到的不是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是大人们的一条条大腿和一双双大手,还时不时地磕碰着孩子的脸和弱小的身体。当下,他就立刻把孩子扛上肩头准备离去,孩子却突然间又不走了,原来她看见了高高摆放着的玩具。
这个女孩和爸爸的真实故事带出了一个强烈的隐喻:爸爸妈妈要想真正进入宝宝的世界,就必须蹲下身去,只要站到与孩子同一水平面上, 父母就会发现,在宝宝的眼里,天空有多高,而小小的蚂蚁又如此的接近。
这其实也是《花园宝宝》吸引孩子的秘笈之一。在美丽的花园里,花儿永远是对比强烈的亮色系,高悬的太阳永远是明媚耀眼温暖,即便当夜晚降临the night garden里的灯光依旧夺目。因为,在孩子眼里世界的颜色就是鲜艳的,每时每刻都有没见过的颜色在跳入眼帘;孩子喜欢太阳,因为只有晴空万里孩子才能有机会在大自然中放肆玩耍;对于灯光的执着,是因为孩子都怕黑,出于一种天性,宝宝们不喜欢在还未入睡时就一片漆黑,所以依古•比古总爱悬着一盏小灯,香香地睡去。
“放低”身价??和孩子一起玩他们喜爱的
也许童年已经远离我们太久了,做了父母后除了对宝宝呵护备至外,总有一份新的角色在控制着自己:作为长辈为宝宝指引成长的路,让宝宝“赢在起跑线上”不落人后。
妈妈帮宝宝买玩具,想到的首先是“能不能开发智力”而不是“宝宝会喜欢吗”;妈妈替宝宝选兴趣班,也是“妈妈觉得这是对宝宝有益的”,而非“宝宝有强烈兴趣的”。所以,妈妈买的玩具可能会超出宝宝的年龄段,会有许多指定玩法,且零件配备周详,没有父母陪伴宝宝就“不会玩”。兴趣班亦然,宝宝们在妈妈们指定的兴趣班里总是兴趣索然,有的甚至出现罢学情绪。还有,在宝宝们倾心于玩耍并强烈渴望妈妈们共同参与时,很多父母总是用“忙”“没时间”来搪塞。其实,深层原因就是父母觉得宝宝的游戏太幼稚,无聊,不值得大人多花时间。
《花园宝宝》一开始就是为孩子讲睡前故事。顾名思义“睡前故事”一定有父母参与,所以在片头总是会有一双大手在宝宝的手心里划圈圈,娓娓叙述着一个个发生在夜花园(night garden)的故事。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妈妈当然要和宝宝一起身临其境,在night garden里跟着Upsy Daisy一起快乐地舞动“Upsy Daisy! Here I come”;帮着可爱的Makka Pakka清洗花园里的石头;与憨憨的Tomliboos一道指认自己的鼻子。
我陪响响看了好几集的《花园宝宝》,和他一起用片中吱吱呀呀的语言玩角色扮演,每当看到他天真无忌地快乐地放肆地大笑时,我觉得更了解儿子了,儿子和也我更亲密了。
“放低”眼光??模糊一切具象的思维
我身边很多长辈、家长,凡接触过《花园宝宝》的成年人,都觉得那花园里的小人们都??人不像人,鬼不像鬼,连根头发也不长,是个啥东西?!可我儿子一看到Makka Pakka就笑,Makka Pakka一扭屁股他更是笑得收不了。因为,幼儿的脑子是非逻辑性的,太过具象的东西会限制他们“玩耍”似的想象。而大人喜欢具象,因为他们觉得抽象的东西啥都不像,因此也就没有美感了。更重要的是,父母觉得不具象的东西对孩子也不能讲出“一、二、三、四”的实在道理。
这其实就是大人与小人所拥有的不同的“眼光”问题。在宝宝的眼里,一切不具象的东西具有更多的可变性,更多的可“玩”性。就像他们不喜欢做得坚挺有型的中国熊猫一样。我曾经送过很多咱们的国宝“熊猫”给外国小朋友,他们都把它作为一个纪念品,高高地“供”在了书橱的最高格上。相反,我给孩子自己做的安抚小熊,虽只有个熊模样的头,其他部分一切从简,但儿子就是爱不释手,晚上陪着睡觉,旅行拎着上飞机。孩子不需要逼真,却更需要亲近和想象。
Jane’s Tips 小贴士:
1.多蹲下来,用双眼平视宝宝,拉着他/她的手,经常问一句:“宝宝想告诉妈妈什么呀?”
2.不建议给6岁之前的孩子看情节性太强、连续剧式的少儿节目,那会让孩子跌入情节,每天被情节牵着走,但又理解不了故事中的原委。
3.建议寻找故事内容简单,每集有各自的主题,可以任意来回跳着看的节目。这样,孩子不易迷失在情景故事中而淡漠其他兴趣。
4.建议选择音乐声响制作精良,内容欢乐,主题清明的节目,《花园宝宝》就是一个范例。还有《小小爱因斯坦》(Little Einstein)也是一部难得的好片子。(文/ 黄静洁)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1089740.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