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新春开学季,许多家长总忙着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学习班,期望孩子的一切问题都能在学校和课外班里得到解决。其实,儿童心理出现问题,除了遗传、生活方式等因素外,家庭教育的缺失越来越占主导位置。专家表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极端教育都极易令孩子出现紧张、焦虑、退缩、恐惧等情绪问题,引发不同形式的心理疾病。
今年3岁的小综,要上幼儿园了,父母把他从老家接回来。由于在祖父母的溺爱中长大,小综在爸爸妈妈面前也当起了“小皇帝”。面对不听话、固执的儿子,父母对他的蛮横无理进行了指责。小综有一天竟突然说出:“爸妈死了才好呢!”
专家表示,儿童心理出现问题,除了遗传、生活方式等因素外,家庭教育的缺失越来越占主导位置。“家庭极端教育都极易令孩子出现紧张、焦虑、退缩、恐惧等情绪问题,引发不同形式的心理疾病。”
家教不当1:过分骄纵,小孩“脾气大”
小综的行为就极具攻击性,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理科副教授谢海燕指出:“攻击性行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幼儿阶段主要表现为吵闹、惹是生非,是一种身体上的攻击;稍大一些的孩子更多的是采用语言攻击,谩骂、诋毁,故意给对方造成心理伤害。他们口中常说诸如‘不喜欢这个’、‘不跟你好了’、‘烦死了’等”。
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谢海燕提醒:“父母脾气暴躁,当孩子的行为令其不满意时,训斥、打骂,为孩子树立了攻击性行为的模型,形成了攻击意识。在溺爱娇惯纵容孩子的环境中生长的孩子常表现出任性、蛮横、不讲理。家庭成员教育态度的不一致并将分歧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如孩子犯错时,有批评、有训斥、有体罚的、也有哄骗的,孩子与大人意见相左无法适从,极易产生强烈的攻击意识,稍不如意就以‘攻击’的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甚至发展到以攻击他人为乐趣的地步”。
家教不当2:恐吓教育,孩子易焦虑
今年8岁的芊芊一直有“肚子疼”的毛病,且经常在早晨上学前“发作”,医生检查后诊断,肚子疼是假的,由于恐惧上学而患上了焦虑症才是真的。
“小孩子不愿离开父母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心智的成熟,应该逐渐形成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谢海燕分析,较焦虑的孩子一方面是先天素质、个性的因素,另一方面也与家长的言行有关。
她指出,儿童焦虑症常见是分离焦虑,多发病于学龄前期,主要表现为儿童与亲人分离时产生的焦虑反应。由于焦虑中的孩子会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寻找亲人上。他们可以表现出不吃、不喝、不玩,还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这些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等等。
家教不当3:以打代教,孩子“爱说谎”
今年开始,6岁的花花越来越喜欢说谎,一会儿说同学欺负了她,一会儿又说自己考了100分。
“有些家长忙于工作,忽视了孩子需要关心的要求,当孩子一次偶然的说谎或者眨眼后,家长注意了,关心了,就可能在孩子心里产生影响。”谢海燕表示,有些家长习惯以打代教,一发现孩子说谎就是一顿痛打,这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甚至会令孩子不断“改进”说谎技术来对付家长的打骂。
家教不当4:祖父母们,以“隔代亲”为自豪
不少爷爷奶奶爱在人前炫耀:“孙子跟我最亲了,有什么好吃的首先想到爷爷奶奶!”其实,这是典型的不恰当三代关系。
专家表示,祖孙辈关系过于亲密,反而会导致亲子关系疏远,父母的教育责任被“边缘化”,造成的结果就是一方面祖辈过分溺爱孩子,无原则地纵容孩子,始终担心照顾不周。另一方面导致孙辈过分依赖大人,独立性不够,融入社会的能力差。
专家:家长期望“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孩子心理
“成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多是在童年引起的,儿童的心理问题应当引起重视”。谢海燕表示,“造成儿童压力引起心理疾病的情况主要是由家庭原因决定的。”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谢海燕分析,一种情况存在于放纵型家庭,家人对孩子过度溺爱,孩子习惯索取,不懂得奉献。一旦进入学习氛围,在学校严格的教育方式下,容易形成焦虑、偏执、脾气暴躁等心理问题。还有一种情况是专制型家庭,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孩子容易形成自卑、胆怯、回避的性格,成长过程中,在学习的压力下,容易形成心理疾病。
专家还建议:“聪明的祖辈应多提醒子女,多久没带孩子出去玩了,多久没跟孩子谈过心了,督促子女常跟孩子互动。”家长也可以发挥自身的特长,做孩子的“好搭档”。例如,双方可以共同制订家庭菜谱,完成烹饪,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可以教孩子认识蔬菜、摘菜等,可以陪孩子一起阅读、玩耍、比赛,带他们接触社会。“爷爷奶奶和父母都应该是孩子很好的‘玩伴’。”专家表示,比如信息化社会中,爷爷奶奶和父母完全可以“不耻下问”,让孩子教自己上网,喜欢下棋的祖孙父子还可以在网上“对杀”一盘,融洽彼此间的关系。另外,大人还可以带孩子去看看儿童电影,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也可以保持自己的年轻心态。
陪孩子玩就是最好的家教
研究显示,每天陪孩子玩一会儿,能让他的性格更阳光。事实上,国外已有早教专家提出,陪孩子玩就是最好的家教。日前,据美国心理中心网报告,发表在《发育与精神病理学》期刊上的一项最新研究进一步显示,父母多与孩子一起玩耍、交流,有利于其青少年期、甚至成年后的心理健康,减少他们出现人格障碍的风险。这项研究的负责人、美国宾翰顿大学神经科学及认知心理学特聘教授马克?伦岑韦格尔解释说,在与父母每天进行积极互动的过程中,孩子会模仿大人的社交技巧与处世方法,学会从容处理自己面临的问题,从而提高心理承受力,性格会更加开朗、阳光。
但是,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家庭教育研究会的一项调查则显示,和10年前相比,愿意花时间陪孩子玩的父母减少了。很多父母把孩子交给了幼儿园、电视及网络游戏。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门诊、儿童行为问题专家顾伯美副主任医师对此表示,父母的陪伴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万万不能缺少的,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来选择合适的互动游戏。
对于3岁以下的幼儿,家长可以多陪孩子有针对性地看一些图片,例如把一匹完整的马与一匹缺失了一条腿的马的图片同时放在孩子面前,让他指出两幅图的不同,训练孩子的观察力、专注力等。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重视动手能力和想象力的训练。通过一起搭积木,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协调能力;通过做手工、编故事等,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和语言能力等。
同时,还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选择互动游戏。好动的孩子可以选择静态游戏,如积木、拼图等,帮助孩子修正好动的个性;表达能力弱的孩子,家长可以陪他讲故事,通过复述、提问等方法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性格孤僻的孩子可以选择动态玩具,如声控玩具汽车等,让孩子在追逐汽车的过程中,产生愉快和自信的感觉,逐渐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1094626.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