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1、2岁时,会意识到“我”的存在,到4、5岁时会形成比较明确的性格倾向。如果一开始,成人在满足孩子自己的需要与要求的同时,再伴随一些宠爱性的语言如“这是给宝宝的,谁也不给”,“我的宝宝真聪明,好吃的只顾自己吃,谁也不给”,这样就会使孩子形成一种“只有我”的心理定势。因此,必须在孩子接受成人爱的同时引导孩子关心和爱护他人。
许多中国家庭的独生子女,自出生后就受到全家人集中的爱和帮助。家庭会在现有的条件下,使孩子充分地享受到长辈们的爱。照理说,孩子也应同样地以爱回报,关心、爱护别人,然而,一些子女却表现得非常自私,他(她)的东西谁也不准动。为什么?这要从孩子的生活环境、教育来追溯根源。
1、不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唯一的照顾对象,当成人把好东西分给孩子时,应启发孩子知道感激并感谢。
2、注意安排孩子为家庭成员做些力所能及的辅助劳动,
3、家长还应该帮助孩子交好朋友,支持孩子和小伙伴一同游戏,吃东西,玩玩具。
总之,要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锻炼和养成关心别人的好习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109594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