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会走了!父母为此深感骄傲。
然而,宝宝会走意味着什么?他的身体和内心发生了什么变化?作为父母,你注意到宝宝的变化并做好应对的准备了吗?
能够用双脚走路是人特有的能力。一旦宝宝学会走路,他就成功地跨越了婴儿期,成为一个幼儿了。
婴儿诞生的第一年,父母忙于了解宝宝发出的每一个信号以及满足他的需求,到了宝宝学步期,父母关注的焦点应该随之转移——
* 帮助孩子学习照顾自己,发展自我意识;
* 鼓励孩子探索周遭的环境,发现自我。
关键词:父母不能再以自己为孩子张罗一切事情而满足。
宝宝一旦会走,看上去好像长大许多。对孩子新发展出来的能力——会走了——所有的父母都会感到骄傲,欣赏之意溢于言表,这会强化了宝宝“长大成人”和“力气大”自豪感。
然而,在日常的教养中,父母的教养观念常常比孩子的变化慢半拍,不能及时而充分地意识到孩子内在的变化,依然按以前的方式和习惯来看待孩子。现在这个时候,依然就很容易把他当作什么都需要大人照料的婴儿。反抗和冲突就这样发生了。
面对脾气越来越坏的宝宝,父母实在弄不明白孩子为什么总是和大人、和全世界过不去。
儿童心理专家说:
1. 孩子学会走路是成长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但它只是孩子掌握的工具而不是目的。
2. 学会走路,开启了自我意识成长的新阶段,孩子开始向独立自主的个体不断迈步。
3. 孩子要开始进行更有趣、更重要的学习,而且要以一个崭新的方式来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
4. 反抗也是独立的一种象征,反映出孩子想要自己照顾自己,做自己的主人的愿望。
了解宝宝的感觉
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常常沉浸在走路的兴奋之中而废寝忘食,甚至连他最喜欢的玩具都吸引不了他。 他一心想做超乎自己能力的事情,不仅跟父母作对,还跟自己过不去,结果频频受挫,情绪变得脆弱而易怒。
* 一旦学会走路,走——这个动作让孩子有长大的感觉,发现自我,感觉到独立的兴奋和自我控制的自由。这新鲜感觉让他们充满自信,强烈地想尝试新的挑战、发掘新的能力。
和父母的冲突——兴奋过头的孩子,处处挑战自己的极限,喜欢把自己放置在新的状况中,努力想要做平日做不了的事情,试验“掌控一切”的能力,“门口明明很窄,他为什么偏要笨手笨脚把娃娃车推挤过去?&
爬上去重复刚才的动作,挂着眼泪,还不让大人帮忙,这不是自讨苦吃?”
不了解孩子变化的父母往往以老习惯来处理孩子的事务,“不行,不能爬”“不行,别碰那个”,双方冲突不断,而且“不”字说太多了,孩子探索的热情和好奇心会大大降低。
关键词:成就感代表了宝宝逐渐形成的自我意识,对他今后的发展具有不容置疑的作用。
* 一旦学会走路,孩子发现能根据自己的意愿移动自己的身体,变得独立而自由了,或站或坐或走或跑,行动自如。孩子开心地练习自我控制,享受自我控制的自豪和自在。
和父母的冲突——能自由地运用自己的肌肉,自由地走动,让孩子忘乎所以,怀着“我可以做这些事情”的心理,精力充沛地到处走,四处探索,一心展示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活动能量剧增。
孩子“整天折腾个没完”,实在让人精疲力竭,有的父母整天嘀嘀咕咕说着 “不”,有的父母则大声咆哮“不不不”。而孩子感受到的是挫折和障碍,还有来自父母的不信任,自信心大受影响。
关键词:和孩子一起享受他那些小小的成就感吧,这对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 一旦学会走路,能从不同的角度、自由地观察周围环境,宝宝的好奇心大大激发;许多事物需要观察,许多动作需要学习,他们终日忙着做“实验”。
和父母的冲突——日益强烈的好奇心,能灵活运用的双手,加上不再被动的身体,孩子更加热衷于探索和发现,抠墙洞、翻垃圾箱的举动频频发生,自己不会做的事情偏要做,力不从心就发脾气。这在一心要维护秩序的父母看来,全然是调皮捣蛋,添乱惹祸,“嘉嘉,爸爸弄给你看”,“不是这样,瞧妈妈的,应该这样”。
大人的干预,宝宝感受到的是沮丧,等于在告诉孩子“你不行,你做不了”。时间长了,孩子的自我评价会大打折扣,潜能的发挥可能受到影响。
你不能错过的专家建议
不再事事包办代替。宝宝会走了,意味着他要逐渐脱离大人的掌控,开始运用自己的身体和能力,一步一步迈向独立,最终变成完全自主、有自己想法的个体。这时候,宝宝出现“唱反调”显示出他对“自己做决定”这件事已经有所觉察。现在,你最需要做的是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教养方法,不能再事事包办代替了。
和宝宝一起体验分离。宝宝学会走路以后,他就会经常走几步后又急急忙忙地回到你的身边;有时候,他会嬉笑着离开你,逗你追赶上他、再给他一个拥抱。这样的尝试和游戏会不断反复。这是一个重要的现象,孩子正在试验自己和母亲的分离,体验分离的感觉,体会自主行动的快乐,这让他深感满足。大人千万不要因为担心跌交、闯祸而限制宝宝。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1099655.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