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与妻一起去商场溜达,在儿童专柜前,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在一堆玩具前流连忘返,妈妈厉声催他走,他都置之不理,充耳不闻。爸爸气了,过去三巴掌下去,打得孩子“哇哇”大哭,但孩子耍起了牛脾气,仍是拽不走。搞得小孩委屈,大人尴尬。
回来的路上,又遇到了一家祖孙三代在街头漫步,也许是小女孩走累了,蹲在地上不愿起来,无论妈妈奶奶怎样大声喝斥,低声软哄,孩子就是半步也懒得走了。可能是大人也抱累了,与孩子展开了对峙,双方出现了僵持的局面。
妻一边走一边说,他们太不会处理这些小事了,给孩子一分钟时间,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我想起儿子小时候,在邻居家玩到兴头上,喊他不回时,妻总是先抚摸起孩子的头,轻轻地说:“天晚了,该休息了,再玩一分钟就走了,行吗?”孩子见有商量的余地,妈妈又给了他机动的时间,怎好意思再固执己见。其实,孩子有时候并不清楚一分钟是多长时间,但口头协议一旦签订,幼稚的自尊心、天生的守信感就会让孩子乖乖听话,在大人说“一分钟到了”时,很自觉地停止手里的活动,心满意足地跟大人回去,皆大欢喜。
孩子出去时兴致勃勃,逞能逞强,时间一长,也会累乏。他不理解大人的苦累,不管大人的困难,只是按自己的意志要求大人抱着他走。这时我们应鼓励孩子走一分钟,大人再抱一分钟,走走抱抱,其乐无穷。既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也减轻了大人的负担,何乐而不为呢?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只一味地拒绝孩子,不给孩子有回旋的余地,孩子就觉得失了“面子”,产生逆反心理,抵触情绪,孤注一掷,拒不执行大人的“命令”,与大人对着干,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孩子无趣,大人尴尬,一家人不欢而散。这也有悖于我们带孩子出来的初衷,让本来的好心情被这点点滴滴不快搅得又烦又乱,以致事与愿违,得不偿失。
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都要与孩子达成默契。请给孩子一分钟的时间吧,让孩子在自尊中得到心理的满足,在笑声里让孩子把事情做得更彻底,更圆满。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1106880.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