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让他怎样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让我们用场景来说话吧!
没有一个孩子不是在错误中成长,孩子有意无意地做了对人没礼貌或损害他人利益的事,要不要让孩子当面对人赔礼道歉?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既然忸怩着不肯认错,说明他已经后悔了,已经对这件事的后果有所认识,那么,为什么要逼他心不甘情不愿地道歉哩?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还有些家长认为,绝不能估息这个年龄的孩子对自己的错误百般狡辩和推脱,如果一个人打小就没有勇气承当做错事的后果,稍长大一点岂不成了“说谎精”、“小骗子”?因此哪怕是“诉诸体罚”,也要让孩子在痛哭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到底是哪种方案更合理?如何让宝宝乖乖认错又保全他的自尊心?其实,只要熟知这个年龄段孩子做错事后的普遍心理,因势利导,你也可以教出勇于认错的好孩子。
场景一:“好奇心”
宝宝打翻了牛奶在长毛绒地毯上,片刻的惊慌过后,他被牛奶在地毯上的渗透方式迷住了,于是地毯不幸被沦为他的“渗透力”实验品,果酱、清水、酸奶、咳嗽糖浆,凡是宝宝够得着的东西,都被他洋洋洒洒泼在了地毯上。
对策:
Don't
如果你看到宝宝的“杰作”气得失声尖叫,到处找鸡毛掸子,宝宝就是痛哭着挨打也不明白你的怒气从何而来。而且,宝宝会伤心欲绝地发现,在妈妈眼里,一块地毯的价值远远超过他本人,这使天真无邪的孩子首次陷入恐慌当中:他不是担心地毯不能恢复原样,而是担心妈妈从此不喜欢他了,不要他了——他无休无止地嘶哑着嗓子痛哭:原来是为这个!妈妈的教育目的有没有达到呢?没有。
Do
如果发现孩子的错误令人抓狂,一定要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先搞清楚孩子的行为动机,再来帮助他认识“无心之过”带来的后果。你可以先向他保证,如果说出真相,保证不会体罚他;然后,试着帮助他回忆干嘛要做这样的“惊世骇俗”之事:是讨厌家里铺着地毯呢,还是想看看不同的液体倒在地毯上会发生什么变化?即使是后者,父母也不要由暴怒到欣喜,来个180度大转弯,说什么“原来我的宝宝还是小研究家,长大了会成为了不起的科学家呢”。如果你转而这样赞美孩子,孩子更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给父母造成了麻烦,他就更不会认错了。父母可以先肯定孩子承认这事是他干的,是有勇气的表现,然后让他独自承受行为的后果——去浴室刷洗那块糟了殃的地毯,孩子对刷洗晾晒过程中的烦恼与劳累体会得越深,他未来再犯类似的冲动性错误的几率就越小。
温馨提示:这个场景也暗示了父母应该为好奇心强的宝宝配备“玩具型工具箱”,诸如碎毛线、碎地毯、木刨花、小砂纸、小木块之类的零碎都给他准备好,在家中也经常做“刨花种蘑菇、发豆芽、渗透力实验”等小实验,以满足孩子的探索欲和动手欲。
场景二:“发泄”
宝宝从幼儿园回家后让保姆给他削水果吃,保姆阿姨正忙着,就让他等5分钟,结果宝宝抄起水果盘里的苹果就朝保姆身上砸,保姆气懵了,一面躲让一面哭,当天就要辞职回乡。爸爸妈妈让宝宝向保姆道歉,宝宝也哭,说:“为什么你们的话保姆都听,都马上去做,我的话她就不听?不就是欺负我是小孩子嘛!”
对策:
Don't
不要事情一开始就强制宝宝道歉。要让宝宝意识到自己错了,父母首先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没有平时在家对保姆颐指气使?有没有给予保姆平等尊重的态度?当保姆帮了大家忙,有没有说“谢谢”?平时有没有要求孩子以对待长辈的态度来对待保姆阿姨?此外,父母有没有在外遇事不顺回来拿保姆和孩子撒气的习惯?如果有,孩子就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向他认为“最好欺负”的保姆撒气。
Do
在这一场景下,蕴藏的是孩子“平等”观念的缺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此时,父母要跟孩子讲清楚暂时放下自尊心的必要,告诉孩子,当他做了让别人失望或者难受的事情时,道歉可以让对方感到舒服,并且有利于解决问题。父母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试着体会“换位思考——激发同情”的过程,比如,“如果保姆阿姨发火,用苹果扔你,你会希望她怎么做?”父母也要告诉孩子,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并拥抱对方请求原谅,对做错事后心怀愧疚的人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只有别人原谅了你,你自己也才能真正地舒服和轻松起来。
场景三:“嫉妒”
妈妈去接宝宝的时候,一半的小孩子都来争先恐后得告状说“你家小微把蓓蓓的裙子给画了,蓓蓓都哭了,那条裙子是蓓蓓爸爸在英国买的,可贵了!”“小微就是不愿对蓓蓓说‘对不起’。”回家的路上,小微说起这件事来就哭:“我才不道歉!她蓓蓓有什么了不起的,穿了漂亮裙子就显摆。我知道,她长得漂亮,家里有钱,老师和同学都特别喜欢她!我就是不服气这一点!”妈妈正为要赔蓓蓓的裙子烦恼着,听了女儿这样倔头倔脑的话,气得打了女儿两下,这下,两个小女孩的“怨仇”似乎更没有办法解开了。
对策:
Don't
孩子因为无心或有意之过,得罪了别的小朋友,父母千万不要代她赔偿及道歉。其实,“代孩子道歉”的方式,其客观效果一方面是代孩子受过,袒护孩子心理中的阴暗面,孩子既不能从中得到应有的教训,也不能树立起对自己言行的责任感。比如这个案例中,孩子最大的问题,明显是无法克服自己嫉妒心的问题,如果父母代之赔偿,代其道歉,只会让孩子的嫉妒心膨胀发酵,最终发展到看不得任何人比她强,比她受欢迎的地步,最终会成为同伴群体中“最不受欢迎的人”。此外,如果父母没有解决导致孩子嫉妒心态的其他诱因——如认为老师偏袒,自卑于自己无法吸引老师的注意力。如果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勉强孩子去说“对不起”,一定是让孩子言不由衷的。
Do
孩子对被伤害者的同情意识,是歉意的基础,那么,怎样激发起孩子对被伤害者的同情心呢?让孩子看一看对方被伤害后的伤心,看一看其他孩子对其的安慰,也看一看对方父母所表现出来的宽容(这需要小微的父母提前做好工作,避免对方家庭的不依不饶激发起孩子更强的对立情绪),与此同时,也让老师参与孩子的说服工作,向孩子声明:“老师最喜欢主动向小朋友伸出和解之手的小朋友。”让孩子与孩子,伤害者与被伤害者先牵手,再搂抱。哪怕一开始还有些不好意思,不自然,但彼此身体的温暖,最终将消弥敌意。
在这事例中,如何消解孩子的嫉妒心和自卑感,学会与不同家境的孩子和谐相处,比单纯地说一声“我错了!对不起!”重要多了。
专家提示:
每一个小宝宝天生都是一个小小科学家,他们对自然界,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试验和探索;幼儿期间的宝宝又处在发展大动作的关键期,这个期间他们喜欢推、摔、打、投等大动作感受事物的性质,他们还喜欢到处涂画。然而,宝宝们对于现实生活中的规则却知之甚少,比如有些东西很昂贵,不能当实验材料,有时要对人更礼貌些才行。宝宝的成长需要引导,在宝宝心理发展上应给予充分理解,父母应耐心引导,在具体方法建议中把握父母们通常容易把握不好的“度”。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1113855.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