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快进去,老师跟小朋友们都在等你呢!”妈妈对站在幼儿园门口、不愿进去的小宝宝说。
“不去,不去,我要跟妈妈在一起……”才上小小班的兰兰抱着妈妈的腿,哭闹着不肯进去。
“如果你听话,晚上回家,妈妈就奖励你最喜欢的巧克力,好不好?”着急上班的妈妈只好用巧克力来诱惑她。虽然不大愿意,但听到有巧克力,小兰兰便乖乖进去了。
在幼儿园门口,时常会看到这样的小宝宝,哭闹着不愿父母离开。为了摆脱宝宝的纠缠,爸妈只好说一些“如果你听话,就给你买玩具”之类的话语给宝宝许愿来“脱身”。如此一来,宝宝听了“许愿”,即使很不情愿,也只好带着某种期盼,乖乖就范。因为一时生效,一些父母便把“许愿”当成治百病的良药,殊不知这样会给宝宝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许愿”会妨碍宝宝正确的道德动机的形成
道德动机是激发宝宝道德行为的主观因素,是原动力。正确的道德行为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表现在对社会、对国家或对集体、对他人有利。奖励就是对这种良好行为的认可,它是一种手段,能够促进宝宝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逐步形成好的品德,以培养宝宝良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质为目的。
而“许愿”恰恰相反,是以物质或精神许诺为目的,投其所好,在宝宝做出某些良好行为之前就对宝宝的某些利益或者欲望做出许诺。良好行为尚未达到,却代之以宝宝的某种利益和欲望。例如,为了得到新玩具,宝宝短期内不再抢小朋友的玩具,可一旦玩腻了,就不再受“许愿”条件的约束。所以,“许愿”容易使宝宝在采取某些行为时计较对自己是否有利,是利大还是利小,以此为出发点,势必影响宝宝正常道德动机的形成。
?“许愿”会影响宝宝对道德是非的判断
宝宝的言行是受其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他往往根据你提出的标准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和判断是非,从你的行为态度、你对周围事物的评价等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态度和行为方式。在一般情况下,你该以冷静的态度对宝宝提出要求,道德是非是明确的。当宝宝达到了这些要求之后,如果再给以适当的奖励,宝宝就会体验到“尽了责任的愉快”。
但“许愿”如果是你在对宝宝的任性感到束手无策时进行的,此时的你往往不会计较宝宝提出的要求是“对”还是“错”,自己的许愿是“应该”还是“不应该”,往往容易使宝宝混淆道德是非,在他的道德发展过程中留下隐患:“只要我这样做,爸爸妈妈就会给我好处。”宝宝从这样的思考出发,以后碰到类似情况时,还会要挟你“许愿”以达到欲望的满足。倘若你随意“许愿”而忘了“还愿”,或拒绝“还愿”,对宝宝的不良影响还会更大。
因此,当宝宝任性、固执、纠缠,使大人处于难堪的境地时,父母或老人决不能在宝宝面前“许愿”,而应采取“冷处理”的教育方式,做好宝宝的思想工作,哪怕一时难以解决问题,也比着急许愿要好得多。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1123776.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