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好下一代,不仅关系到家庭的美满幸福,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前途。每位家长都期望孩子能成“龙’”成“凤”,将来成为有用之才,能建功立业。但现在很多父母,在如何教育子女成才的问题上,仍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教育方法上走入了误区,使孩子无法健康成长。他们没有真正地明白“只有失败的教育,没有失败的孩子”这句话的含义,而一味地要求孩子这样或者那样;去实现一个又一个他们为孩子设定的目标,而从不考虑也不懂得做一个合格的家长。他们自以为很懂教育,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教育的误区。
急功近利,不因材施教
不少家长期望子女比自己更有学问,而不顾孩子的客观实际。用过高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过早地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让还在幼儿园的孩子学写字、做算术、说英语、背唐诗、跳舞蹈,这不仅剥夺了孩子快乐幸福的童年,还在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和个性,甚至酿成悲剧。
很多家长见人家的孩子学钢琴、游泳,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学;看人家的孩子学舞蹈、绘画,也总怕自己的孩子被落下。一些家长根本不管孩子是否在这些方面有兴趣、是否具备这方面的天赋,只管一厢情愿地给孩子报这样那样的班,每天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一位家长带着儿子去学钢琴,老师看了孩子的手之后,建议孩子改学其他乐器。这位家长很不乐意,非要坚持让儿子学钢琴。结果,每次老师教一个新的指法,别的孩子很快就学会了,而她的儿子不具备学钢琴的先天条件,弹起来不是很灵活,也因为她总是坐在孩子旁边,导致孩子心理紧张,总是学不会。当这位家长看到班里4岁的孩子都已经学会的技能技巧,已经6岁的儿子还没有掌握时,就忍不住敲孩子的手,不停地数落孩子,致使孩子对弹琴越来越没兴趣、越学越没信心。
无独有偶。在重庆有一位孩子的父亲,单凭自己的意愿要把孩子培养成“钢琴家”。每天省吃俭用,他为儿子买了一架钢琴,规定才5岁的儿子一天到晚要练好几个小时。孩子对弹钢琴不感兴趣,也承受不了每天长时间练琴所带来的巨大痛苦,最终毁了钢琴,喝下敌敌畏,倒在钢琴旁。
而另一位叫湘湘的家长,她并不急于给孩子确定兴趣目标,而是有意识地让孩子多接触一些相关的课外兴趣活动,先让孩子感受艺术的神奇魅力。并且,她从不过多地要求孩子,而是更多地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让孩子在表扬和激励的氛围中,循序渐进地加深和巩固自己的爱好。每当孩子取得一点点的成绩,她和家人就会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努力得到认可,孩子自然就会越来越有动力。
湘湘告诉笔者,她的孩子就是这样把学钢琴坚持下来的,最后考到了10级。她说:“当孩子对某一件事感兴趣的时候,千万不要心急,要观察孩子是不是真的适合从事这个专业,即使是真的适合,也要给孩子一个慢慢适应、成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即使自己的孩子暂时没有找到感兴趣的事情,也不能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如别的孩子。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孩子的兴趣不一样,但总有一样是适合自己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家长心急只能埋没或断送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认为管教孩子越严越好
父母往往为孩子提供过多过细的帮助,对孩子进行严格管理。比如,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不是坐在孩子身边打毛衣,就是坐在孩子旁边看电视,以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老老实实地把作业做完。并且在很多时候,家长习惯于强迫孩子严格按照他们的意志行事。
作为家长,他们不是培养孩子认真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而是每次都要亲力亲为;他们不是让孩子自己找到做错题的原因和正确的解题方法,而是唠叨、吵骂个没完。家长也许会说:“是老师要家长每天监督孩子学习、检查孩子作业的。”殊不知,他们完全误会了老师的本意,因为孩子从小缺乏学习的自觉性,老师是希望家长能和学校配合,多督促孩子学习,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但绝不是让家长如此这般地把孩子管“死”。
一位“过来人”,省重点高中二年级学生李星的妈妈说:“家长每天守着孩子,未必是好办法。这样会导致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严重依赖父母。有的家长甚至做了孩子的陪读,孩子学到哪里,家长也学到哪里。这样一来,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依赖家长的习惯和惰性。慢慢地,孩子根本检查不出自己作业中的错,或者一遇到困难就绕道而行。”
李星说:“我妈妈是一位记者,由于工作忙,她总是大胆地放手让我管理自己。她先是对我进行一周严格的管教,让我制订学习计划,告诉我什么事该怎样做。然后再和我商量,问我愿意让妈妈管理还是愿意自己管理自己,我当然说愿意自己管理自己了!妈妈说:‘好,就让你自己管理自己。如果你确实可以把自己管好,而且每天能让自己有一点小小的进步,妈妈以后就把这个权力下放给你。’于是,我就成了我们同学中唯一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学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1136194.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