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后,芬兰逐步走上高福利、高税收的社会发展道路。近年来,芬兰的教育科研经费的增长始终比GDP增长率高,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以上,高于欧盟平均水平。各类学校不但为芬兰的诺基亚等公司培养出众多高科技人才,也为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企业培养出一批批熟练技工。
在芬兰,职业学校跟其他学校一样,也有很高的声望。一个熟练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跟在公司里上班的白领相比几乎没区别。社会上没有轻视职业教育、只认大学学历的观念。学生们择校的依据,主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学校和家长很少施加压力。同北欧其他国家一样,芬兰人也十分注意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对劳动的兴趣。从幼儿园开始,剪纸、烹饪、木工、缝纫等手工课程就开始了。进入小学之后,每个学校都设有手工教室,由专门老师定期指导,引导孩子们动手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能力。这些跟考试没有关系,只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引导他们的兴趣。
芬兰的职业教育主要分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三种。所有孩子都要接受从小学到初中的9年义务教育。初中毕业后,根据个人的情况和爱好,约有53%的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学习,33%进入职业高中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职高为期3年,除学习基础课程(如语言、数理化等)、专业课程(按产业门类划分)外,学生还要有至少半年的实习期。每年芬兰约有4.5万名学生接受这种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毕业生具备处理其专业范围内各种问题的基本能力,并拥有满足职业生涯需要的技能。
经过中等职业教育并获得基础职业资格认证的毕业生,可以申请进入大学或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学习,从而使其专业技能提高到一个更高层次。20世纪90年代初,为适应社会不断提高的人才需求,芬兰教育部门开始把职业教育的重点由中等向高等教育发展,把一批高水平的职业高中合并成22所高等职业院校。使那些有心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也有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
芬兰职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企业和用人单位对教育部门的影响贯穿始终。首先,一些职业学校本身是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兴建的,企业代表会参与学校的管理与教学;其次,很多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和学生实习方式等,都由学校和企业代表共同商定;再次,为了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职业资格认证的技能考试由学校和工商企业代表合作设计;最后,学生实习乃至找工作当然更离不开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例如,芬兰北部奥卢市的伊德索公司,是北欧设计、制造读卡设备的最大企业。2004年公司产值460万欧元,可却只有正式雇员25人。因为公司与邻近的奥卢技术院校有良好合作关系,许多学生定期来到公司实习。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完成毕业论文。这既节省了公司日常运营的开支,又为技校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应用的平台。一些学生实习期满后,如果双方满意,就可以毕业后来公司工作。
今年4月,教育部决定,在职业高中推行职业技能演示活动。演示活动将有组织地在劳动场所举行,由授课老师和企业代表共同设计演练方案并评估结果。学生们通过完成一项具体的工作,来展示职业教育的效果及其职业技能等。职业技能演示从4个方面提高了职业教育质量:1.真实环境中的演练将提高培训的针对性;2.帮助学生实现从培训到工作实践的过渡;3.使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估更加规范;4.为职业教育的效果、课程设置、教学安排、课后指导等提供了评估与反馈的具体数据。技能演示列入职业高中的必修课中,大大缩小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对劳务市场、雇主和雇员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人民日报》(2005年09月09日第七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118912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