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让孩子道歉也是有原则的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育儿知识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道歉也应该有原则

唯唯妈:

6岁的孩子正是自尊心强,个性形成的阶段。其实我家也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不过当时受伤的是老公,正碰在眉骨上。我很担心老公的眼睛,也是马上严厉地要求孩子道歉。孩子也没有道歉。在看到孩子很委屈地憋着眼泪时,我抱住孩子,边帮她擦眼泪,边和她交流:“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伤害爸爸的,但是,现在你弄伤了爸爸,你看,爸爸很痛,妈妈很心痛,你觉得是不是应该看看爸爸,向爸爸道个歉,去安慰一下爸爸?如果妈妈碰到你,你也会很痛,肯定也会希望妈妈向你道歉并安慰你的,对吗?”结果女儿边擦自己的眼泪,边去摸爸爸的脸,嘴里还说:“爸爸,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孩子的礼仪修养的确是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但是如果父母一味维护孩子,事无对错都向孩子道歉,那就显得没有原则。我们应让孩子明辨正误,是自己的错就该自己承担,不是自己的错就不用道歉,要知道道歉也是有原则的。

孩子的语言表达水平有限

马晓韵 丁万涛

金陵妈其实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问题,有时候我们会听到很多家长存在类似的疑虑,例如为什么我的孩子这么胆小或是不懂事,不知道怎么和人说话,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就如同这位母亲提出的那样,孩子不肯妥协等。

那是不是我的孩子有什么问题?将来会发展成特别不懂礼貌或没素质的孩子呢?以成人的眼光来看,这样的担心似乎很有道理。然而,从事实来看,它的确很少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问题,因为,这些实际上属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中间环节,应视为正常发育的一部分。我们成人认为做错了事说声“对不起”是一种符合社会行为、体现人的素质、增进人际交流必不可少的行为标准之一,但这看似应该的事也只有等到一个人高度社会化后才能形成。对孩子来说,特别是一个6岁的孩子,无论是理解能力、言语表述,还是行为控制能力和道德意识,都还未真正发育到这个水平。或许我们也会看到一些特别乖巧的孩子,但很多时候,这些讲礼貌的孩子并不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更多的只是知道这么做可以让家长高兴,得到他们想得到的东西,这种反应实际上是成人让孩子形成的一种简单的条件反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乖巧”。不是吗?叫声“阿姨”可以立刻得到一块糖,类似的互动情景普遍存在。

孩子做错事,家长喜欢说:“快说对不起,平常妈妈做错了,都是赶紧说对不起的”,类似的话其实是一种教训,以己推人的教训,其实际效果不但对孩子难有效,即便是成年人也难接受。比较好的方法是当你跟孩子说对不起时,温柔地问问她:“大人跟你说了对不起,你的心情是不是开心一点?是不是轻松一点?下次你不小心弄坏别人的东西时,能不能也说声对不起,让他也开心一下?”

一个人接受和传达信息的方式是逐步发展完善的,最后形成具有特征性的沟通交流模式,儿童通常是从视觉、触觉的感知中形成躯体语言,然后才发展到口头语言,口头表达是更高级的表达方式,通常一个年幼的孩子往往无法很好地掌握语言,他们更习惯于用行为或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正如这位母亲细心观察到的那样,孩子做了错事,虽然嘴上不道歉,但从肢体语言上可以看出她的不安。这里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到:孩子从父母的表情、动作中看到的现象预示着自己犯错,然后对犯错感到害怕和不安,一时又不知如何面对和处理,因此,她用沉默来面对自己的紧张和害怕。实际上,这里的“不安”就是她认错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另一名说“买个新的赔你好了”的小男孩,则是用贬低、无所谓和否定的态度来处理问题,从客观上起到了免遭惩罚的作用。作为家长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完善沟通方式,引导孩子学会如何面对和解决问题,让孩子的解决方式逐渐成熟起来。若是像那个小男孩那样的应对模式,就可能会对其将来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1241359.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