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地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规律的概括和间接反映过程,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人在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中,其思维具有阶段特点。因而家长在对幼儿进行思维训练时,要充分注意孩子的思维特点,对其进行有效的教育。
第一阶段:0~1岁。国外有些著名的心理学家提出,0~2岁孩子的思维是靠感觉运动来表现的(皮亚杰称之为感觉运动阶段)。皮亚杰认为:0~2岁的儿童只能协调感觉和动作活动,他们在接触外界事物时,能利用或形成某些初级行为模式。但笔者根据自己对孩子的观察认为,此阶段应当在一岁以内。此时孩子的思维训练应以动作思维训练为主,以丰富的语言对其进行刺激,在与孩子玩耍的过程中使其形成概念。比如:可与孩子做一些简单的手指游戏,顶手指、打拍子等;可有意识地使孩子形成事物语言对应或动作语言对应。如把奶瓶拿起来,嘴里则说“拿起来”;放下时,则说“放下”等。
选择玩具时,要选那些有音乐的、会动的玩具。一般孩子在接触到这些丰富的动态概念后,配合语言刺激,就可在大脑中形成表象,然后靠语言刺激,可将这些表象启动.从而产生初步的判断。如把苹果、奶瓶和其他一些玩具放在孩子面前,让孩子用手指出哪个是什么,只要家长说出,孩子用手指出即可,这是较简单的训练。另外,在此阶段,孩子迫切地希望看到新鲜的外部世界,家长可在户外活动时,随时告诉孩子所看到的事物。孩子在六七个月时,就能初步听懂家长与他交流的话语,到一岁时就能听懂大部分的日常语言。因此,在孩子一岁以前多设计一些动作特点强的游戏,辅以丰富的语言刺激,是此阶段训练的重要方式。这种训练方式对孩子思维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家长切莫失去良机。
第二阶段:1~3岁。这一阶段,孩子已逐渐能准确地表达,应以具体形象思维的训练为主。具体形象思维是利用直观形象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用表象来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一般在孩子两岁前,应以促进其表达为主,延续一岁前的方式,但较前阶段稍微复杂。以判断(即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的表达)为主要训练形式,如我爱书,书是好东西,糖吃多了不好等。确实让孩子明白这些简单判断的意思。训练语言的表达时,可采取空格的方式。孩子在学会说话前,先会说两个字,再四个字,再到整个判断。
因此,家长可在一句话中间留下“括弧”——意义空白,让孩子补出,共同完成这句话;另外,家长可以给孩子示范口型,纠正一些不对的发音,如把“辣”字发成“那”,家长各把这个音用慢动作示范,会起到明显的作用。还可以讲一些简单的故事,以激发孩子的表象活动。在孩子两岁以后,训练应以游戏与故事为主。故事情节可以复杂些,并初步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推理训练。推理训练在此阶段可安排三个方面的活动: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但都要设计成孩子力所能及的简单的问题。
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形式,它是人们认识事物、判断行为、说明事理的主要方式之一。孩子的认识过程也是先归纳后演绎的。例如,看了杨树、柳树、松树之后,再看柏树,孩子就能归纳得出:这也是树,但要问孩子这是什么树?因为柏树也有其他树的一些特点。孩子从各种树的认识中归纳形成了树的概念。在这一阶段,孩子通过归纳可形成许多(或深化)概念,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家长可有意识地设计归纳情景,让孩子做出判断。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目标的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进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形式。它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这也是训练孩子提出问题的方法,具有创造性特点。如前面的例子中问这是什么树,就是由类比推理所得。知道是树,属于归纳推理,但杨树有杨树的特点,松树有松树的特点,这棵树又有新特点,因此也应有一个不同的名称。又如:高处的东西如果没有支撑就会掉下来,如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那么,如果告诉孩子地球是球状的,并在不停地转,孩子就可能问道:转到下面时,咱们为什么不掉下去呢?牛顿就是因为有此疑问,后来才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因此,设法创设类似情境,训练孩子的类比推理能力,是此阶段可着手的一种思维训练方式。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形式。在早期教育中,家长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既有大前提(或常识),又有小前提的现象,让孩子做出判断,这是形成孩子理论思维的重要途径;或使用其简略形式“因为……所以……”。孩子喜欢问为什么,这是训练演绎的良好时机,也是教会孩子推理意识的良机。如因为没有水,所以不能做饭(隐含大前提是做饭要用水,也可把隐含大前提说出来)。在日常生活中,这种事例很多,家长要不失时机地训练孩子使用演绎推理这种思维形式,以帮助其形成严密推理的习惯。
第三阶段:3岁~学前期。此阶段家长应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学,综合培养孩子的各种思维能力。除延续之前的训练方式以外,还可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与直觉判断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化,从各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因包括求异、辐射、逆向、侧向、多向等形式,所以富有极大的创造性。因此有人认为,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可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
由此可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家长可结合讲故事,给孩子出一些有关的题目,并帮助孩子分析,使其形成发散思维的习惯。如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问孩子五减一等于几;那么,是否可以换一种方式问孩子:树上有五只鸟,“咻”一声飞走一只,树上还有几只鸟?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再如前面所提问题“三根木头锯三下,能变成多少块”都属此类问题。家长要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或丰富的资料,给孩子提出各种问题,以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对于事物的一种迅速的判断,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它可看做是被压缩了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家长应充分注意培养孩子的直觉思维能力。家长可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借助归纳、类比或已有经验快速做出决断的习惯;同时要注意有自己独到的判断,避免盲从。对孩子的独到见解应表示鼓励,以强化这种习惯。
例如,在某幼儿园大班的测试中,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两个外形完全一样的卡片盒,一个里面有卡片,另一个没有,你怎么区分?一个同学说:“放在水里。”这时有几个孩子都跟着说:“放在水里。”但另外一个小朋友没有盲从,他说:“用两只手摇摇盒子。”老师说:“这个小朋友的方法不错,加一分。”回家后,父母说:“你能想出这个主意,爸爸妈妈真高兴,以后要多独立思考,不要盲从别人。”在实际生活中,只要留意,这种训练和强化机会是很多的。在讲故事时多留伏笔,让孩子去判断和推论,也是一种重要方法。这在前面已经讲过,在此就不重述了。
总而言之,思维能力的强弱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它是使人终身受益的一个重要能力。上学以后,这些能力的发展主要在于学校教育,但家庭教育尤其是学前期教育,则是这一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家长只要记住一句谚语:“脑袋越用越活”,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不同的思维训练,就一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1268914.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