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的乳儿还不认识自己,在0-3岁这3年的过程中,他从认识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力量、自己操纵和摆弄客观事物的能力认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人。并且,在同父母、他人的交往中,逐步认识到自己不仅有吃、喝、拉、撒、睡的需要,还有同他人交往、玩耍的需要,希望他人关怀、爱护的需要等社会性的需求。同时,在交往中他还会得到父母和他人的评价,从自己的行为表现中逐渐明白自己是“乖”,还是“不乖”;“好”,还是“不好”;“对”,还是“不对”。
在这一基础上,3-6岁的孩子开始逐步对自己有了更多、更复杂的认识。这些认识在游戏中和在现实中有极大的不同。
在游戏中,特别是有情节、角色的游戏中,孩子幻想自己成为最完美的人。比如,扮演一位医生,他会认为自己的医术最高明,可以治好一切病人,并表现出极好的医德,同情、爱护病人,对病人十分体贴。扮演解放军战士,他会表现得最勇敢,认为自己一定可以打败一切敌人。如果他是个空军飞行员,那么他的飞机一定是飞得最高、最快而且是最厉害的,可以战胜一切敌人的飞机、军舰、坦克。……总之,他表现得自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
这种幻想的自我认识和表现,在角色游戏中随处可见,应该得到老师和父母的鼓励,因为它虽不成熟,但却是一种积极向上、追求美好、成熟的心理倾向。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自我认识和表现则是很不成熟的。主要表现在:
片面性 孩子在观察和评价别人时,常常是只顾一点,不及其余,而且注意的是别人的某些缺点;在评价自己时,常常也是只顾一点,不及其余,但却倾向于强调自己的优点。
表面性 孩子观察、评价自己或他人,往往只注意外部行为,并以此为准评价优劣。
依赖性 孩子的评价常常受成人(特别是父母
易变性 由于孩子认识和评价的片面性和依赖性,促成了他评价的易变性。由于缺乏稳定的自我判断能力,孩子的评价易受成人暗示的影响。由于片面,则出现看到他人这一点则认为好,看到另一点又认为不好的情况。
孩子的这些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育的引导下,会有一定的改变,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可能有比较大的变化。比如,在父母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1295564.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