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都有很强的攻击性,男孩子喜欢一群群凑在一起打架;女孩子喜欢在冷不防的时候,抓伤同伴。尤其是过年,亲戚邻居家的孩子们一凑在一起,哭闹声与告状声就接连不断。为此,父母们真是无奈又着急。
根据相关调查,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从性别来看,男多于女;从独生与非独生来看,独生子女多于非独生子女;从年龄来看,年龄小的居多。孩子们这时的攻击行为往往是无意识的,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行为会愈演愈烈。
其实,很多幼儿有行为攻击的倾向,而多数父母认为这是孩子间的小打小闹,并没有加以重视。但是,专家认为: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一般男孩的攻击性比女孩突出,如果任其发展到成年,这种行为就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
范良长得人高马大、虎背熊腰,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尽管如此,他还不安分,平时调皮捣蛋,总喜欢惹别人。每次范良的爸爸妈妈去学校接他的时候,总免不了听到孩子们告状的声音,这些声音真是让范良的父母头疼不已。
而对于范良这个好攻击他人的恶习,父母也是无计可施,只会回家狠狠批评。有时,爸爸实在生气时就会打他。可是,种种方法都不奏效。最后,范良也被打皮了,根本不怕爸爸妈妈生气了。
有一天,范良对爷爷说:“妈妈不讲理,常欺负我,却要我别欺负小朋友。我只是想和他们好,又不是要欺负他们。”听到这句话后,范良的父母开始反省自己一贯的教育方法,觉得应该和范良多沟通沟通,而不能开口就骂、动手就打了。
很多时候,有的孩子只是想和其他小朋友做朋友,但是方法不对,或表达方式不当,就会伤害到其他的小朋友。所以,掌握好分寸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告诉孩子,和其他的小朋友表示友好,只要动嘴就好,不要动手。
露勇已经渐渐长大了,但是他争强好胜,无论游戏还是比赛,他都要赢过别人,不准别人超过他,这其实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有天下棋,整整一下午,露勇没有一局赢过对方。终于,周围的小伙伴开始笑他了。这可激怒了他,露勇站起身就踢翻了棋盘,还动手打了几个笑他的孩子。
回到家里,露勇渐渐冷静下来,有些后悔。因为,被他打的那几个孩子,也是他最好的小伙伴。妈妈开口说话了:“你动手打别人就能证明棋下得比他好吗?”露勇摇了摇头。他坦白说,他只是受不了好朋友嘲笑他。
妈妈这时抓住了教育露勇的时机,她说:“在别人失败的时候嘲笑别人肯定是不对的,可是我们对于朋友要宽容。”最后妈妈鼓励露勇接受自己的失败,好好学习下棋,以后有机会还可以找好朋友切磋棋艺。
没过几天,露勇就和那几个小朋友和好了。大家仍然一块儿下棋,有输有赢,但是再也没有发生冲突。孩子就是通过这样一件件小事长大的,看来我们还是要找找他们打闹的原因,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其实,孩子只有在感到不开心或感到挫折时,才会去攻击其他的孩子。他们有的是出于自我保护,有的是宣泄内心的不满,而不是单纯喜欢打人。我们要认真分析孩子的内心世界,多与孩子沟通。
当然,还要尽量避免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不要让孩子感到失败、安全受到威胁等,这些都会激发孩子去攻击他人。帮助孩子纠正喜欢打人的坏习惯,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把好情绪与坏情绪造成的后果进行强烈对比
当我们的孩子不再去攻击他人时,我们要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孩子体验到愉快;当孩子乱打人时,我们要告诉他这是错误的,并且让他知道,爸爸妈妈因为他的这种行为而感到非常不高兴。这两种情绪的强烈对比,可以让孩子亲身体会到哪种情绪更能让他感到愉悦。
■行为塑造,循序渐进
以循序渐进的要求来使孩子克服不好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家长所希望的行为。比如孩子在输掉游戏以后耍赖、打人,我们要引导孩子做到不耍赖,然后让他做到对同伴友善相待。当孩子的情况慢慢有所改善的时候,我们要激励孩子保持下去。
■奖励也是最好的动力
其实,孩子在完成自己认为值得表扬的事情后,都渴望得到爸爸妈妈的奖励。我们可以手工制作一些小红花或小玩具,当孩子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发给他,这种激励的方法十分有效。
孩子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会一直保持良好的习惯,尽量不去犯错误,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131371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