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周刚满3岁,解决冲突是以抢夺(比如别人未经允许拿走她的玩具,她会在第一时间夺回来)、还击、哭和求助的方式为主,还不会去和小伙伴沟通、协商,这无疑是由于缺少解决冲突的机会所致。面对孩子间的冲突,只要没拿器械,我是不会去插手的,可往往对方家长不等“矛盾”激化,就强行拉走了自己的孩子。
家长们不希望孩子和同伴发生冲突,觉得发生冲突不是件好事,担心孩子打到别人,也担心自家孩子受欺负。不少家长由于爱子心切、护子心切,会不知不觉中把孩子间的冲突想象得过于严重,认为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看到自己孩子和同伴发生冲突就会挺身而出。然而,这样会让自己的孩子变得脆弱、易受伤害。其实,孩子间的冲突都是很单纯的,不是什么“深仇大恨”,孩子也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那么容易受伤害。有时孩子被别的孩子打了,孩子自己并不觉得有什么,一下子就又玩到一块去了,把挨打一事忘到了九霄云外。反而是家长觉得“委屈、吃亏、心疼”,憋在心里很久都不舒服。
家长过早干预孩子间的冲突,就剥夺了孩子和同伴沟通协调、解决冲突的机会,孩子没有机会来学习如何解决和同伴之间的矛盾,如何和他人友好相处。如果不经历一次次的冲突,孩子又怎么能学会沟通协调呢?
对于大多数的冲突,孩子是有能力解决的,我们得相信孩子。譬如有次我们在草地上玩“老师和学生”的游戏,乐乐和周周争着当老师,我们和乐乐的爸妈都在旁边没吭声,看她们怎么办。周周和乐乐商量,“乐乐,要不你先当老师,然后再轮到我当老师?”乐乐想了一下说:“还是先你当老师,我当学生吧。”俩人一谦让、一商量,问题就解决了。
还有一次,思思来家玩,周周拿出蒙氏教具和思思一起操作,可思思不知道怎样操作,拿走了周周的一块三角形。周周让思思还给她,思思怎么也不愿意,最后周周不知道怎么办就哭了,她边抽泣边说:“我不要思思这个好朋友了。”思思不示弱,“我要把周周丢到垃圾桶里去!”几十秒钟后,周周似乎想通了,拿了一块三角形给思思(主动和解)。思思小声说:“谢谢周周。”真是“礼尚往来”呀!
对于个性强的孩子和个性弱的孩子,不能搞一刀切,引导方式和侧重点要因人而异。对强悍的孩子,要侧重引导孩子注意友好和谦让;对温顺、柔弱的孩子,要侧重引导孩子懂得守住规则、不畏强大。
有家长问:“我的孩子性格比较柔弱,要不要让个性柔弱的孩子独自面对冲突?”我的回答是“要”,但是要注意方法。对于柔弱的孩子来说,家长越是一遭遇冲突就冲过去保护,孩子就越是依赖家长的保护,从而丧失自我保护的能力。但是,在孩子遭遇冲突时,家长不能直接生硬地让孩子自己解决,然后撒手不管,这样会让孩子觉得非常孤立和无助。
晓晓原来就是这种懦弱的孩子,与小孩发生矛盾、冲突时,就习惯性地找大人解决问题;被小朋友欺负了,她觉得委屈,但也只会眼巴巴地望着大人,而不会去“期负”回来;任何人打了她,她都不会还手。
在晓晓住在我们家的几个月里,我给晓晓最大限度的自由,强调的是规则,让她懂得:规则第一,任何人都必须遵守规则(比如给她的零食就是她的,周周有周周的,周周的吃完了,找晓晓要,晓晓要是不想给周周,就不给,周周哭也不给);只要遵守规则,不必做无谓的谦让;和同伴发生冲突时,我们不要先动手攻击别人,但是如果被别人攻击,我们有还击的权利。遇到别人侵犯晓晓“权益”的时候,我鼓励晓晓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自己解决和小伙伴间的冲突。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晓晓的内心慢慢强大起来,从最初的犹疑不决到后来的理直气壮,掌握规则后的她不再被别人左右,玩具被抢一定会夺回来。别人欺负她时,她会抓住别人的手阻止对方继续攻击,并且“警告”对方,“你再打我的话,我就还击了。”
有的家长见孩子被欺负而不还击就焦虑不安,数落孩子“你怎么这么老实”,这样会让孩子产生深深的挫败感,觉得自己没用,导致孩子更加畏缩。对于弱势的孩子,我们应耐心等待孩子鼓起勇气去解决和同伴间的冲突,不能操之过急。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和孩子强调规则,我们要让孩子在内心建立这样一种意识:只要遵守了规则,就不必向任何人妥协,不管对方是多么强大。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1327705.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