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我是不是得了绝症?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我是不是得了绝症——驱散莫名的担忧

  当孩子们了解健康的重要性以后,他们可能会为健康担忧;当孩子们了解安全的重要性后,他们又会开始为安全担忧。担忧是人类一种很常见的情绪,学会排解莫名其妙的担忧,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帮助。

  我小时候有阵子总疑神疑鬼,天天担心自己是不是得了绝症。至今我都记得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当时我偶尔跟着家长看看八点档的肥皂剧,如你所知,这种片子里的主人公,特别是女主人公很容易年纪轻轻就患了绝症。为了增加悲剧色彩,总是先告诉你,她一切都好好的,突然因为一个小病去趟医院,居然就被查出身患绝症,而且到了晚期,很快就要凄美地死去。

  这样的电视让我产生了这样的错觉:一个年轻美好的女孩子是很容易得绝症的。

  后来我莫名其妙得了鼻窦炎,给我带来极大困扰。鼻窦炎是个小病,但却是个非常不体面的病,而且异常顽固。妈妈带我去医院接受了多次穿刺治疗都毫无效果,我依然常年被鼻涕困扰——而且是脓鼻涕。对一个当时身高已经超过一米五的女孩子来说,这是多么恐怖的事情——我学习很好,长得也不难看,平时在同学里也颇算一号人物。假如被人发现我其实是个鼻涕虫,那么岂不是一世英名付诸流水……

  后来,偶尔的一个机会,我在报纸上读到一个新闻,一个女孩子才上中学,因为患上了鼻窦癌,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这则新闻可把我给吓坏了,因为我知道自己的鼻窦炎很严重。我还知道病如果总治不好,是会发展下去的。那么,鼻窦炎发展下去,会不会就是鼻窦癌呢?

  当时没有网络,我也不知道到底应该去哪儿核实这样的信息。想来想去,我忧心忡忡地找到了身为医生的二姨,把我对鼻窦炎的担忧全盘托出。我二姨想了想,很郑重地对我说:“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过鼻窦炎转成鼻窦癌的病例。”于是我终于松了一口气,甚至还自作聪明地安慰自己:看来因为我得了鼻窦炎,就不会得鼻窦癌了。

  说起我担心的绝症,还真不仅仅是鼻窦癌一种。发育之初,我在发现自己胸部有硬块,就开始担心自己得了新的绝症——乳腺癌。因为有过亲友患乳腺癌的先例,所以我还颇有一点医学常识,知道乳腺癌的一个特点就是胸部有硬块,还知道乳腺癌会家族遗传。那一次,我又求助于我二姨。她很笃定地说:“我帮你检查一下就知道了。”二姨很简单地按了按,又让我做了两个动作,然后郑重宣布:“你没有乳腺癌。”

  我二姨是一位内科医生,并不擅长于肿瘤方向。但她是我所知道的唯一的专业人士,她镇定坚决的答案让我真正放了心,生活从此又快乐了起来。

  后来长大了,回忆起那时的事情。我发现,其实我只是需要一个权威人士的安慰罢了。担忧来得并不严谨,也不需要用严谨的证明去推翻。从我的自身经验我想到,一旦孩子陷入这样杞人忧天的状态中,家长完全可以带孩子去做一次检查,或者找一位熟悉的医生告诉孩子“你是健康的”,用一种权威的方式打消孩子的担忧。

  假如孩子的担忧并不是无中生有呢?我儿时的经历告诉我,当孩子真正面对绝症时,他们其实往往比成年人表现出更好的心理素质。

  我上中学时,班里有个戴眼镜的小男孩有阵子突然不来上课了。随后的某一天,班主任难过地告诉大家:这个小男孩的眼睛被检查出有问题,多年以后,他甚至可能会失明。失明!这是多严重的后果!我们立刻对这位同学充满了同情。等小男孩回到班里上课时,大家都围着他问长问短。小男孩绘声绘色地告诉同学们:“我先是一只眼睛看不见了,然后另一只眼睛因为负担太重,慢慢地也会看不见,我就成了小瞎子了。”同学们自然大为惊讶和惋惜,纷纷露出了难过的表情,用各种方式安慰他。而这位将来可能会失明的同学对此并没有崩溃,他简直是近乎愉快地接受了这样的事实。

  类似的故事我们在媒体报道中也经常看到,某个孩子在遭遇不幸时表现出了积极乐观的态度。我想,这或许是因为这时候孩子可以得到大家的同情和关注,能够满足他渴望被关注的心情,又或许是小孩子对于问题严重性的认识普遍不足,还没有学会真正的担忧。

  后来经过治疗,我们的这位同学似乎也没有真的失明。孩子在灾难面前的心理素质,的确是让成年人自愧不如。

  自从看了一个韩剧以后,八岁的小丽就经常做出一副病怏怏的样子,没事还咳嗽两声。一开始,她的父母为此十分担心,觉得孩子是不是病了呢?去医院检查几次以后,爸爸妈妈发现原来小丽是在无病呻吟,就吓唬她说:“你别没事瞎咳嗽,到时候真咳出病来了看你怎么办!”从此以后,小丽倒是不咳嗽了,但她变得更沉默了。爸爸妈妈说:“这孩子越来越怪了。”

  还有一种时候,孩子的“绝症幻想”是用行动来表现的。小时候播放电视剧《红楼梦》时,就有一些平时多愁善感的女生,开始有事没事地咳嗽,暗示同学们自己身患绝症,大约会在十八岁左右哀婉地死去。这是因为当时最受瞩目的角色就是林黛玉,因而“咳嗽”这个林黛玉的招牌症状获得了普遍的模仿。

  模仿林黛玉的孩子并不是担心自己得了绝症,她们简直是渴望自己赶紧得绝症。因为,她们觉得这是吸引大家注意的最佳方式。

  所以,当孩子开始刻意模仿一个角色的病态美时,我们应该意识到,孩子在渴望关注!而渴望关注的原因是缺乏关注,因此就开始想一些奇怪的办法来获得关注。

  儿童心理学认为,孩子们渴望得到关注。对孩子来说,得到积极的关注是最好的,比如取得好成绩、获得奖项得到父母的夸奖。但假如不能够得到正面的关注,那么负面的关注也比没关注好。这就是很多孩子“越说越不听话”的原因,因为孩子觉得,重复这样的坏行为,至少可以保证自己得到足够的关注。

  所以,对孩子的“绝症妄想”,有时候孩子是陷入了多疑的阶段,他需要一个权威的安抚。有时候却需要父母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太久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正面关注了呢?是不是应该更多地将目光投注在孩子身上?

  ● 我脸上的包会不会留疤呀?

  ● 我的痣是不是黑色素瘤啊?

  ● 我的头发会不会掉光啊?

  ● 我的指甲还会长出来吗?

  ● 我会不会已经得了白血病?● 我的头好疼,是不是得脑癌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388359.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