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我国亲子园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亲子活动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我国的亲子教育形式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进驻我们大陆后,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北京2000年9月1号全国第一部关于学教育的地方性法规《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正式生效为起点,各地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文件等,启动的有“0-3岁教育工程”、“摇篮工程”等,使受教育的法定年龄向前延伸到从出生那一刻起。从而确立了从零岁开始的婴幼儿教育终身教育的起步阶段。
美国“波特奇”早教形式对我国亲子教育的影响很大。1969年美国的维斯康星州的波特奇镇,推行了一种帮助致残儿童顺利入学的教育方法,并编写了一套“波特奇早教方案”。方案是由专业机构编写的,供教师进行家访指导家长时使用。适用于0—6岁。该计划的指导手册内容详细、具体,更适合家长直接参与对幼儿的训练活动时使用。在实施方案过程中,是以家庭为单位的。
1975年,这种教育形式在全美推行,但这时的教育对象已不仅仅局限于残障儿童,对正常的儿童也极为有效;每次活动场所不局限在一家一户,而是集中15位左右6个月以上的宝贝,由一位教师负责与众多宝宝和家长共同在一起训练;每周进行一次,每次一个小时左右,活动的内容包括大肌肉训练、精细动作、认知、语言和社交行为及自理能力等方面,每次活动后留有家庭延伸作业,因为每次都在一个处所进行,称之为“中心式”。
这是一项家庭训练指导方案,在日本和台湾已被广泛运用。20多年来这种教育模式已广泛使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将这种模式形象化的称之为“三人行”,即教师、家长、孩子的三方互动。
《波特奇的早期教育方法》在1992年进入我国,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供0—6岁婴幼儿使用,也可供早教工作者参考。
199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的一个小房间里,对当今中国幼教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两个人物,程淮和程跃,开始将美国的亲子教育形式引进到中国,开始尝试。因为只是探索,所以没有什么明确的名称,到会发展怎么样也没什么明确的方向,两年后他们基本放弃了。后来程淮转而开始开办幼儿园教育,创办金色摇篮;而程跃又继续研究,在1999年左右,推出了“2049计划”,但推广不久就无力维持,成为了铺路人。
1996年,央视曾连续播放了“万婴跟踪”的节目,指导家庭对婴幼儿进行系列化的早期教育训练,为亲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思想普及和造势的作用。其实这个节目的推广也正为中国亲子园的诞生,培育了肥沃的土壤。中国亲子教育发展的车轮已经开始启动。两三年后北京相继办起了若干个早期教育机构。这些机构虽未提出亲子园的名称,但实际上已经形成亲子教育的雏形。
1998年国家教育部,“开发儿童少年潜能研究”课题,将0—3岁的早期教育列为研究的重点项目,开始研究亲子园的办园模式。
1998年下半年,北京、上海的“翻斗乐”从台湾引进全套的亲子园教材,开始开展相关的活动。但因为翻斗乐主营游乐和餐饮项目。亲子园课程只是作为儿童和家长的配套辅助项目,所以并没有受到很好的重视,人力物力投放也较为有限,后来很快就停掉了这个项目。但是它却成为了严格意义上的中国第一家亲子园。但正如好多“第一个”一样,往往牺牲在前进的路上,却成为后来者的铺路石,所以知道的人也并不多。而目前我国关于亲子园有诸多个版本的第一家,其实也没有太多人过于在意这个第一家,因为做的早远没有做得好来的更重要。
在1998年到1999年之间,北京以“XX爱婴”为代表的亲子园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揭开了中国教育新篇章。
◆ 全国各地的亲子教育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要与0—3岁婴幼儿的保育教育相互衔接。
2001年6月22日《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颁布,在全国率先以立法的形式把婴幼儿接受教育法定年龄提前到0岁,并将0—3岁婴幼儿教育列入北京“十五”教育规划。北京市政府还先后几批数百万元巨款,建立了62所亲子教育基地,预计2006年 -年底达到100所。
继北京之后,上海也立法。从1999年起,虹口区政府启动“让每个3岁以下的婴幼儿得到早期关心和发展指导”的研究工作;2002年上海市教委部署并实施《0—3岁早期关心和发展的研究》,以强力推行。2002年,杨浦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中心”整合卫生、教育、托幼、宣传、妇联、计生委等职能部门的力量,依托街道与幼儿园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了多个亲子教育指导站。长宁区建了11个亲子中心,青浦区建了27个指导站,徐汇区建了健康教育中心,亲子活动中心、教研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四个中心和12个亲子活动点。政府的强力推动使上海一跃成为国内0—3岁早教最为普及的地方。
杭州《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推进学前教育低龄化发展。要求在2007年,市区学前教育第四年幼儿入园率达50%以上,县市达到30%以上,各区、县至少办一所早教中心;2010年,全市学前教育第四年幼儿入园率达到505以上,各区有1所以上示范性早教中心。依托社区开展0—6岁儿童家长和看护人员培训,城市受训率要达到90%以上,农村受训率要达到80%以上,基本形成0—3岁早期教育体制。探索符合0—3岁婴幼儿生理特点的课程体系和“托幼一体化”教学模式,编写0—6岁儿童家长、看护人员培训教材,逐步推进早期教育向低龄化、社会化发展。
◆我国亲子教育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1998--2002)
起步阶段源于北京,当时以“以开发宝宝潜能”、“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口号为代表,过分夸大早期教育的功能而且商业性质较为突出。当时的一些早教机构主要以训练孩子精细动作为主。活动时间短、次数少、内容单一,而且学习内容在家中就可以实施。由于家园沟通较少,并不能解决家庭教育的根本问题。
此阶段早教机构的主要功能是成为了早期教育的启蒙,唤醒整个社会对0—3岁早期教育的关注。但家长普遍认为虽然效果是有的,但整体价格较高,许多家长还表示说总的感觉是“说的比做的好。”
二、发展阶段(2002--2003)
2001年以后,随着北京上海等地对学前教育立法为契机,加上妇联系统的支持,幼儿园自办亲子园和商业性亲子园大量兴办,数量虽多但良莠不齐。与此同时,关于早期教育的音像制品、图书、玩具大量涌现,加上网络的推广和普及,让广大家长十分关注早期其教育。
虽然亲子教育的前景很好,但由于亲子园自身理论根基、师资养都有其特殊的需求,大量只靠一些简单理念武装起来的亲子教师,不能满足家长对亲子教师的要求。但即便这样,这个阶段仍然是进一步普及亲子教育,从理论到实践更加深入的过程。
三、逐步完善阶段(2003至今)
2003年的中国经历了非典事件。这一年也是中国亲子园的一个分水岭,在这半年的时间里,大量缺乏实力和根基的亲子园相继倒闭,这也在幼教领域刮起了少见的“亲子园危机”,这个阶段让亲子园教育冷静了许多。而正是这种冷静,让许多的亲子园的筹办者开始思索、学习经过了几年的积淀,一批有实践经验、有理论根基的亲子教育专业团队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这时的亲子教育开始回归理性,也就是说亲子教育只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和一种途径。早期教育的关键仍然是家庭。亲子园只是给家庭教育提供一个更加系统专业的平台。
环境的重视也再次完善了亲子园自身的发展。了解孩子具有吸收性心智。三岁之前的吸收则是无意识的。所以环境的创设是否合理就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了。
这种亲子园的课程形式主要解决了家庭养育和教育的分离,更注重孩子人格和情商的发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全的人格,学会和周围环境健力融洽的关系,完成从家庭向幼儿园的过渡,也为以后的入园做好准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413512.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