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父母如何更好的扮演各种角色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父母是孩子的保育员

  孩子需要温柔的,关注他们的,有同情心、有爱心的父母。当孩子切到手时,只帮他们贴上创可贴,和另外给他们一个吻是不一样的。当孩子们伤心的时候,他们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和陪伴。

  孩子们经常会觉得害怕、孤单、愤怒、不安、受伤害、嫉妒。一个好的保育员会告诉孩子他们的感受,用温柔的话语和拥抱来安慰孩子,并且花时间帮助孩子去安抚他们紧张的情绪。而这种情况是没有时间限制的,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相互尊重

  尊重(维基词典的定义

  (1) 对人尊敬。

  (2) 关心他人的权益。

  (3) 认同并服从。

  尊重(牛津词典的定义)

  (1) 考虑他人的不同、尊严或荣誉。

  (2) 避免贬低、侮辱或伤害。

  (3) 体贴地对待。

  在育儿的过程中,互相尊重是育儿理论和哲学的奠基石。然而,大多数家长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父母与子女之间互相尊重其实就是那条黄金定律:你想别人怎样对你,你就先怎样对别人,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多家长反对:我们为什么对待孩子要像对待成人一样?难道我们知道的不比他们多吗?他们是孩子,我们是家长,我们应该用不同的方法对待他们。真是这样吗?是又不完全是。

  孩子在某些方面和父母是平等的。他们的感受、尊严、自我价值和成人的同等重要。就好像在工作中,你的老板比你更有知识和经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她可以任意辱骂你,在其他员工面前贬低你,或是因为你没有按时完成工作就打你,当你说错话时,用肥皂洗你的嘴巴。你作为员工而有的感受、尊严和自我价值与老板的是同样重要的,你们需要互相尊重。因此,孩子们有权力拥有他们一切的感受,他们的尊严应该得到尊重,而且他们应该被认为是有价值的。

图1

  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回答问题:

  今天我失败了

  今天我感觉糟糕透了。她实在太顽皮了,我不得不打了她的屁股。

  我还记得她刚来跟我们住的时候,如此娇小,如此脆弱,如此活跃。

  穿着粉红色的小裙子,一头带着小卷的金黄色头发。

  这周真是糟糕,她自己把尿裤脱了,然后全尿在了自己身上。

  我又要为她清理。

  她试着自己倒水喝,结果倒得满地都是。

  我又要为她清理。

  摔破的杯子、倒洒的牛奶,混合着我疲惫不堪的泪水,满地都是。

  我试着经营好一个家,做好一份工,付账单,还要照顾她。

  我再次打了她,心里充满内疚感。但是,她霸占了我所有的时间。

  她不吃饭、不睡觉、不听话。

  她一遍又一遍地犯着同样的错误。她这次会记住我的话吗?

  我要为她的安全着想,我打她是为了她好。

  有时我觉得她是故意惹我生气的。当我向她发脾气时,她竟然公然地挑衅我,眼里充满了不满。她经常是一个坏脾气的小女孩,有时甚至向我吐口水!总之,我受够了,我再也不能宠着她了。

  这对于我们家以及我喜欢的东西是毁灭性的灾难。

  她不能永远那么笨手笨脚。她其实可以做得更好的。我觉得打她毫无作用,我不知道我还能做什么。她是那么地没用,她不会打电话求助,不会从房子里逃出去,她如此地依赖我。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翁多大呢?现在读完这篇文章。

  我不应该打她,她89岁了。她是我的母亲,但是她使我不得不这么做。我为什么充满了罪恶感?不管怎么说,她以前就是这样对我的。

  当她更有能力,而我却无能为力时……

  在没有读最后一段时,很多人认为这个小女孩是一个正在学步的婴孩。看看我们在孩子们身上所用的词汇:顽皮、打屁股、占据、不听话、挑衅、坏脾气、宠着、笨拙。看看这些词,如果我们用在大人身上,会变成什么词呢:消极的、碰撞、坚持、不恰当的行为、果断、疲惫、满足需要、不协调。这改变了我们的立足点。我们用在成人身上的词对他们的行为充满了原谅和理解,这仅仅是因为年龄上的差异。

  孩子也是人!

  —路易斯·波特,作家

  应该何时开始尊重孩子?互相尊重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有多少家长让他们的孩子自己哭上几个小时,却不让一个陌生人在商店里哭泣;有多少家长让正在伤心的孩子去面壁,却不会跟自己不高兴的老板说:“你到办公室去呆45分钟(1分钟代表1岁),等你冷静下来再来找我!”也许我们应该把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和对待他人的方式比较一下,互相尊重不仅限于成人之间,这会帮助你建立你想要见到的行为。如果你希望别人尊重你,请你首先去尊重别人。

  这里的互相尊重与我们30年前提到的尊重是不一样的。那个时候,对长辈的尊重是必须的,孩子心目中对父母和成人尊重,只是因为他们更有知识,个头更大。

  现在不一样了,尊重的定义也改变了。现在的成人是通过自己的知识、经验、坦诚沟通和对孩子的尊重来建立权威的。尊重不是建立在恐惧上的,而是建立在沟通上的。

  很多父母都是在管教天平的两端犹疑。他们要不就太过严厉,因为自己实在受不了的就会惩罚孩子;或是因为他们自己压力大、很疲惫、没时间,就什么都不管……即使有时间,他们也不想把这些时间浪费在负面的互动和权力的战争上;或是有的家长根本就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或行为来处理孩子们的问题,所以他们干脆不管不问。而在这个天平的中间,就是友善、稳定和受人尊重的方法,一种能满足父母和孩子双方需要的方法。

图2

  有些家长会花费大部分时间使用第一种方法,有些会使用第三种,但是大部分家长会在两种方法之间犹豫不定,而这样带给孩子的伤害是最大的。在两种极端中犹豫不决,不能给孩子提供预见性,而这种预见性可以为他们提供安全感。通常,孩子不知道他们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昨天他们这么做可能家长会勃然大怒,而今天这样做家长却不闻不问,这样对于孩子来说太不肯定了,他们需要一致的、友善的、可预见性的方法。

图3

  你的育儿方法是在建立你们之间的亲子关系,还是在毁坏关系

  亲子关系越好,育儿方法的实施就越为有效。

  在我的课堂上,我会让父母把他们最喜欢或是最常用的管教方法写在便签条上,然后我在板书上画一条线,一边写着“建立”,另一边写着“毁坏”。我问父母他们写在便签条上的方法对于他们的亲子关系有什么影响,建立或是毁坏?我们不管这个方法是否有用,是否可以让你的孩子服从你,而是看使用这个方法之后,父母和孩子对彼此的感觉如何,对你们的关系有什么影响?你现在也试一下吧,把你最喜欢的管教方法写下来,然后与下表对比,看一看是“建立关系”,还是“毁坏关系”?

  管教建立关系

  ● 提供指导

  ● 加强沟通

  ● 重在预防

  ● 解决问题

  ● 观摩学习

  ● 带来完整的归属感和联结感

  ● 教导公平、责任心和生存技巧

  ● 保持理解

  ● 父母和子女双方互相尊重

  惩罚毁坏关系

  ● 为了获得行为的改变就以强欺弱

  ● 强迫服从

  ● 表达愤怒,误导学习

  ● 形成正面的攻击或反抗

  ● 报复心破坏了沟通

  ● 父母和子女都觉得被误解

  ● 尊重父母但不是子女

  如果你一直在考虑自己的管教方法是否尊重孩子,你可以这样测量:我会对我的生意伙伴、邻居、朋友、亲戚这样做吗?我们的孩子正在学习如何成人,那么请你用你真正对待一个成年人的方式来对待他。我们的孩子将要变成我们的邻居、朋友、亲戚,而且他们自己也将成为父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有和成人同样的特权,这只是说你像对待成人一样对待他们的尊严和感受。

  短期目标

  ●我希望孩子停止那样的行为。

  ●我想给他点儿教训让他以后不再这样做。

  ●我想让孩子服从我。

  ●我想让孩子停止那些表达负面感受的方法,因为他们会令我难受,例如愤怒、眼泪、发脾气、闷闷不乐。

  长远目标

  ●我教导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

  ●我教导孩子对家庭、社会和文化有归属感。

  ●我教导孩子他们本身和他们所做的都是有价值的。

  ●我帮助孩子对他们的行为负责。

  ●我教导孩子在真实的社会中如何解决问题。

  当人们说他们的方法“管用”时,其实他们真正的含义是说他们的方法可以在短期内制止某种行为,他们的孩子会无条件顺服。很多管教方法都可以起到这个作用:不管是惩罚性的,还是非惩罚性的。但是家长没有意识到的是很多方法对他们长远的育儿目标来说并不一定有效。他们希望将来和孩子能够互相关爱、坦诚沟通、相互信任、尊重,并且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责任心,特别是当他们到青春期的时候。

  帕特,一位在网上参加育儿讨论的妈妈说:“我的青春期早就过去了,但是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我当时对于权威的愤怒、反感和仇恨;而我还是所谓的好少年—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从来不会闯祸。但是我确实逃过课,破坏过公物,和朋友们在咖啡厅表现的像无赖一样,肆无忌惮地在市中心玩闹,在学校里抽烟,未成年就饮酒,因为觉得这样破坏规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我还在万圣节的晚上破坏了我讨厌的一个老师的房子。尽管如此,我还是属于好学生之列的。”

  一位参加我课程的妈妈曾说过:“有件事情我觉得很有趣,家长经常会讨厌孩子有某些品格,但是又希望他们长大之后能拥有这样的品格。”

  ●他们讨厌孩子们太过自主,太过坚持,但是又希望孩子长大后可以走自己的道路。

  ●他们讨厌孩子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但是又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活到老,学到老。

  ●他们讨厌凡事都追根究底的孩子,但是又希望他们长大后能相信自己的直觉,打破砂锅问到底。

  ●他们讨厌内心火热、做事进取的孩子,但是又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之后能够进取、主动。

  ●他们讨厌孩子依赖性太强,但是又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照顾他们,特别是当他们年纪大了以后。

  评价你育儿成功与否的标准不是孩子有多听话,而是你与孩子的关系如何。

  短期目标的结果

  在生活中,80%的情况下你的孩子会不抱怨、不争吵地听从你或你的配偶吗?

  这个问题仅回答“是”或“不是”是不恰当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要看你孩子的年龄、气质、个性和情感状况。孩子始终是孩子,他们会犯错,并且通过这些错误去学习不同的人和事,他们一半以上的时间是不会表现得很完美的。对于5岁以下的孩子,40%的情况下听话是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

  长期目标的结果

  对于以下的问题,如果有大部分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你都能够给出肯定的回答,那么你的教育就是有效的。记住孩子们是在成长中慢慢获得这些品格的,年龄越大的孩子,你的肯定回答会越多。如果你和你在青春期的孩子有坦诚公开的亲子关系的话,那么在孩子13岁时,他就应该拥有以下大部分的品格。但是,你不能等孩子到了青春期才开始教育,教育是从小就开始的。

  ●你的孩子会每个星期至少一次来主动问你一些关于性、毒品、饮酒、同龄人和人生的问题吗?

  ●你的孩子会听你说你的感受吗?你的孩子关心你的感受吗?你的孩子会单单因为你的感受而不是因为你恐吓、惩罚或贿赂而改变他的行为吗?

  ●你的孩子会充满理解地去倾听你的观点、价值观和信仰吗?

  ●你的孩子会尊重并公平地解决他与弟兄姊妹或其他孩子之间的冲突吗?并且他的解决方案是双赢的。

  ●你的孩子会因为想真正解决双方的问题而恭敬地与你去谈你们之间的冲突吗?

  ●你的孩子知道他可以随时无条件地来向你寻求帮助吗?

  ●你的孩子会与你分享他们的问题、愤怒、妒忌、愉快、激动以及其他大部分的感受吗?

  ●你的孩子对你诚实吗?

  ●你的孩子对自己满意吗?

  ●你的孩子有对他友善又尊敬的朋友吗?

  ●你的孩子对其他人、老师、雇主和志愿者机构有责任心吗?

  ●你的孩子对他人的苦境会表现出同情和关心吗?

  ●你的孩子珍视你们的家庭并对其有归属感吗?

  ●当你的孩子生病、不高兴或受伤时会来向你寻求安慰吗?

  ●你的孩子在你面前可以完全自由地释放他所有的情绪,而你又不会破坏它们吗?

  ●对于大人们的兴趣,你的孩子会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盲目第服从某个大人吗?

  ●在没有任何人的情况下,你的孩子会做正确的事情吗?

  ●你的孩子会主动去帮助别人吗?

  ●你的孩子会听从你的教导,并且当你不在身边的时候也会努力去执行吗?

  ●你的孩子可以在犯错之后不否定自己,而是从错误中学习吗?

  ●你的孩子自信吗?

  ●你的孩子对于他人、这个世界以及他可以产生的影响持乐观态度吗?

  ●当他初步试验后会放弃一些冒险的行为吗?

  ●对于同样的问题,你的孩子会寻找出多种解决方案吗?

  ●你的孩子会主动向他人提出自己的需要吗?

  ●你的孩子在公众场合有适当的礼仪、语言和社交技巧吗?

  ●即使没有任何人在身边时,你的孩子会遵纪守法吗?

  ●你的孩子知道没有成文的社会道德标准,并且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遵守它吗?

  ●你的孩子会学习他那个年龄阶段该学习的生活技巧和学习技巧吗?

  ●即使你的孩子的同学、朋友在场,他依旧喜欢和你在一起的时光吗?

  ●你的孩子与你说话的时候尊重你吗?包括不会顶嘴或是抱有其他态度。

  ●你的孩子尊重你和他人的财物以及环境吗?

  ●你的孩子会主动帮你做家务吗?

  ●你的孩子会偶尔做一些特别的事情令你开心吗?

  与其看你作为一个家长应该做什么,还不如看一看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什么?你需要做什么或是做出哪些改变?有些人说只有等到孩子长大成家立业后才能看出你把孩子教育的如何,但是我并不赞同这样的说法。其实孩子在用不同的方式向你提交着成长报告。每年都做一下评估,看看有什么需要改变的。每一次都进行一下小小的改变,如果一次有太多的改变,急于求成只会让你和孩子都灰心丧气。

  我们必须摒弃以往的旧思想,认为只有让孩子感觉糟糕,他们才可能做得更好。其实孩子和成人一样,只有受到鼓励才会做得更好。

  —— 艾略特·巴克,心理医生

  有一次,在我的课堂上,一位母亲不确定自己的管教是否正确。她有一个10岁的女儿,有一天她们说好了看电影的时候不能买爆米花,但是当她去洗手间的时候,她的女儿让她爸爸去给她买了爆米花。妈妈回来之后,很生气,她打算惩罚她的女儿,因为她的故意反抗她,但是她没有这样做,而是出去散步让自己先冷静下来,处理自己的愤怒。等电影结束之后,在她平静的时候,她告诉自己的女儿,她对她打破她们的协议很失望,女儿没有说一句话只是这样听着。母亲告诉女儿她的感受之后就走开了,没有惩罚。母亲在没有伤害女儿的情况下很好地教导了女儿。第二个星期,这位母亲问我说,她这样没有管教自己的女儿对吗。我很肯定地告诉她,你已经管教了你的女儿。她虽然没有受到惩罚,但是母亲已经用尊重她的方法给女儿上了一课,告诉她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我相信这比生气地让她罚站或受罚给她留下的印象更深。

  惩罚总是适得其反,只有鼓励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比如你有一个总是打他弟弟的孩子,你很礼貌地告诉他应该停手。

  但是他还是继续打他的弟弟。

  你对他大声说,停手,现在!

  他还是继续打他的弟弟。

  你威胁他说,如果现在还不停手,就得去闭门思过。

  他还是继续打他的弟弟。

  虽然他很不情愿,但是你还是让他去面壁。

  可是他却不好好地呆在那里,还是继续去欺负他的弟弟。

  你再次让他去面壁,还增加了面壁的时间。

  但是时间没到他就不干了。

  你说再不听话,就打他屁股。

  他还是继续去骚扰他的弟弟。

  你打了他。

  他又哭、又喊、又闹,然后又打了他的弟弟。

  你又打了他很多下,而且很使劲。

  他喊啊闹啊,还打你。

  现在呢?你该怎么办?继续打他?你现在进入一个真真正正的权力争夺中。如果这个孩子4岁你会怎么做?如果这个孩子10岁你会怎么做?如果这个孩子15岁你会怎么做?

  如果,在你第二句话之后,你就发现这个小家伙只是为了得到你的关注,因此你不打算消极地对待他,那么你会怎么做?

  你可以改变你的行为,尝试一种新的鼓励的方法。其实你不用增加你惩罚他的力度,完全可以来一个180度大转弯,意识到他行为背后的需要或感受,并提出来。

  你可以告诉孩子说你最近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和他在一起,看他愿不愿意和你玩10分钟的桌面游戏,或是和他一起看一本书。这样做可以满足孩子需要关注的需要,防止兄弟之间打架。

  你可以暂时把他们两个分开。让被打的那个去帮你做一些事情,但是也要记住,你需要和打人的那个孩子多花一些时间在一起。这些行为都是非惩罚性的,都是用鼓励而非惩罚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

  如果家长是海上的船,而孩子是冰山,那么孩子的行为就是显露在海面的那部分冰山—家长唯一能看到的部分。家长们需要做的就是坐上潜水艇,到海底去看看隐藏在海面以下的那部分冰山。在那里,他们会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要或感受。当他们的需要或感受得到重视和满足时,他们的行为自然会改变;反之,他们不良的行为会依旧持续下去。

图4

  依恋养育

  大概在50年前,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比第一次提出“依恋”这个词来形容子女与父母或其监护人之间特殊的关系。他说每一个新生儿都需要一个特别的成人来保护、喂养、安慰他。这种充满爱心的关怀会使他对人产生信任感,而这些人会满足他的需要,并使他知道自己是有价值的、被爱的,并且这个世界是一个安全、可预见的地方。

  父母、兄弟姊妹、亲戚或是看护者都可以成为孩子可依恋的人。每个人都可以在婴儿高兴快乐的时候给出回应,但是建立关系的最好方法是在婴儿生病、不安或是受伤的时候给出回应,把他们抱起,轻轻地摇摇他,安抚他,这些会告诉婴儿有人会满足他们的需要,会回应他。其实大一点儿的孩子也是这样的。

  因此,建立依恋关系最重要的就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他们回应,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有一致性。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内科医生威廉·西尔斯创造了一个词叫“依恋养育”,这是指大多数人认为的与依恋理论相关联的特殊行为。这些行为不一定包括断奶、同床睡觉、长时间抱孩子、吃有机食物等。很重要的一点是,和宝宝建立依恋关系不一定需要上面的任何一种行为,而是潜意识的一种委身、信任、价值观,那就是家长一定会用爱心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去满足孩子的需要,而不是听什么所谓专家的道理。

  很多依恋型的家长不知道该怎么管教孩子,他们大多数不愿意通过惩罚来伤害孩子,但是他们能够意识到给孩子建立明显的界限以及建立他们的生物钟的重要性。由于大多数家长在他们父母的身上没有好的榜样可以学习,所以他们无法判断在依恋养育的哲学中什么是合适的管教。依恋管教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本书提到的方法教导和保护孩子。书中所有的方法都是为了加强并稳固亲子依恋而设计的。

  亲子依恋并不会因为孩子断奶、分床以及长大而停止。依恋养育可以持续到孩子青春期甚至更久,因为这是一种情感的联结,而不是孩子早期的一种生理联结。

  表里如一与始终如一

  表里如一在育儿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表里如一就是说你想什么就说什么。你必须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任,或是小心地选择你说话的语言。说话算话,自己的承诺要兑现。表里如一是育儿过程中很必要的一部分,这与始终如一是有区别的。

  始终如一是指无论何时何地对待何人都要公平,这在关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家长是无法对不能让自己愉悦的事情始终保持一致的,而惩罚是不能让人愉悦的。

  人类是感性动物,我们的情绪、意见、想法以及所处的环境都是在不停变化的,因此我们很难保证自己始终如一,特别是在育儿的过程中。惩罚甚至更难,因为你必须进行始终如一的惩罚才会生效—至少在95%的情况下是一致的。这样就是你依靠面壁、罚站、责打等方法来管教孩子时会产生的后果。人们一般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是无法保持始终如一的。问一问那些很讨厌锻炼却去健身房的人(强迫自己持续定时地去健身),看看他们是否觉得自己的钱花得值得。可能不吧!谁会每个星期定时定点地清洗马桶?恐怕没多少人吧!打着管教旗帜惩罚孩子是令家长不愉快的事情。所以尽管大多数育儿书籍都提出了惩罚的必要性,但是没有多少家长可以始终如一地做到。而另一方面,协商和解决问题是不需要始终如一的。它们对于每一种关系和不同家庭的需要是灵活而可行的。

  在育儿过程中你唯一需要始终如一的就是对孩子的爱心、关注、培养与温暖,换句话说,就是无条件的爱。这种始终如一是很容易提供的。因为这是大多数家长的本能,或是容易学会的。

  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是说明了我们每天都有不同的想法。想象你下班回家发现10岁的孩子把一碗面条泼在了昂贵的白色地毯上。你大发雷霆!也许不?想象你睡了14个小时,并且还赢了彩票。你会大发雷霆吗?你很可能会说:“没关系,再买新的。”

  但是现在再想象你10岁的孩子把面条洒了,而你晚上只睡了2个小时,还丢了工作。你会有什么反应呢?

  我敢打赌,肯定不一样。但是对你的孩子而言,他们的行为并没有改变,而你的反应却是不一样的,这取决于你当时的心情。所以说,始终如一是非常困难的。你最好诚实地说:“孩子,妈妈今天心情糟透了,请你自己把这些收拾干净,好吗?”

  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即使3岁的小孩也知道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情都有着不同的做法。

  行为与评价的区别

  行为是具体的、有形的,是你可以看到、听到、摸到或是闻到的;而评价是对行为的看法和判断。当和孩子谈到他们的行为时,一定要确定是具体的行为描述,而不是抽象的评价。

  具体行为

  具体行为是指你可以用录音带、照相机、摄影机记录下来的片段。他们是客观的、具体的、不带入他人主观意见的。它们很容易描述,因此也不容抵赖。

  和以上行为相吻合的评价是非常主观并且有争议性的,每个人对于粗鲁行为的认知是不同的,有的人觉得这是粗鲁的行为,而另一个人并不如此认为。如果我们认为所有的人对于同样的行为有同样的认知的话,那真是大错特错了!

  如果行为让家长很难忍受,就叫做“不良行为”;如果孩子的行为家长可以接受,就叫做“正常行为”。

  家长可以列一张表,写出你喜欢的行为和不喜欢的行为。

  从其中的一条入手,然后每天至少一次地表达你对喜欢行为的喜爱,对于不喜欢的行为,从书的后半部分找到一些适用的方法,记住要避免杀鸡取卵的方法,每次针对一种行为,而不是一堆行为。持续、缓慢的方法是最有效的。

  关于规则的黄金定律

  1. 规则必须对于个人以及特殊的情况都起作用

  为人母之后,我读过多达196本育儿书籍。我发现大部分书籍都提到了教育孩子应该有一致性。规则一旦制定,就必须严格遵守,不管具体情况是否合适,如果没有一致性,孩子们就会混淆。孩子们需要界限,家长就必须为他们提供,无论这对于整个家庭来说是否有用,家长永远都不能放弃。但是我对于育儿过程中需要的一致性有一些困惑,因为我发现书上所说的一致性大多针对的是惩罚而不是对于规则的遵守。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可能那么有一致性的。否认这一点的人,在育儿方面肯定也是非常无知的。规则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在家里、社区或是国家,没有规则,不成方圆。规则对于安全和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些规则是没有写下来或说出来的,是约定俗成的,有些规则是成文的。判断规则是否有效,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谁制定的规则,为了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2. 家庭规则应该由所有与其相关的家庭成员一起制定

  众所周知,人们对自己有份参与制定的规则会更加遵守,这就是参与规则理论。如果规则的制定是尊重个人的需要,并且他们有份参与的话,那么他们就更有兴趣去执行,孩子们也不例外。当然,你一定要注意规则的制定必须符合孩子的年龄。一个2岁的孩子是没有办法创立规则的。一个4岁的孩子可以在父母的推动下制定一些简单的规则,一个7岁的孩子完全可以和父母一起制定规则。

  例如,我家里有7位成员,每个人的需要、兴趣和喜好都完全不同,我试着建立过一些基本的规则。但是我后来发现,连我自己都会经常去改变它,就好像孩子们一样。

  我家里的游戏室里有一张白色的地毯(不要问我为什么会放一张白色的地毯)。我的一个规则就是在游戏室里绝对不能吃东西。但是没多久,我就发现自己会在孩子们看卡通片的时候给他们递进去一些饼干或麦片。所以我决定把规则改为不能在游戏室喝东西。但是,刚学会走的那个女儿会把她喝果汁的杯子拿进去,虽然杯子是防溢的,她还是会不小心把果汁洒在地毯上。然后,规则就被改为可以在游戏室喝东西,但是不能洒在地上,可是这条规则有保姆时就无效了,因为她会跟在孩子后面清洁。然后,规则就被修改为当保姆或是爸爸在家时不可以在游戏室喝东西。后来,这条规则每天都会改变,要看当天吃什么,谁吃,还有当天我的心情如何。事实是,由我制定所有的规则,而不是别人。

  有一天当我跟孩子们解释规则的变换时,他们问道:“游戏室里吃东西的规则到底是什么啊?”虽然我的规则每天在变,但是我制定规则的目的没有改变,就是保持我白地毯的清洁。这只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个例子,对于我来说,育儿不是一个单凭坚持就可以成就的事情,我曾经非常努力地尝试制定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但这是不可能的。

  父母效能训练课程告诉我们,孩子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我们可以接受的和我们不能接受的。把意大利面弄到地毯上我们不能接受,饼干弄到地毯上可以接受,因为饼干比较容易清理。而且,影响我们能够接受孩子行为的程度有三个因素:父母、环境和孩子。我们先来看父母这个因素:对于孩子把食物弄到地毯上以后,我的反应完全取决于我当天的心情和状态如何,如果那天我心情特别好,也许孩子把面条弄到地毯上我都无所谓;如果那天我感冒了,也许孩子把一点儿饼干屑弄到地上我都会大发雷霆。第二点是环境的因素:面条洒在地毯上比面条洒在外面的阳台上更糟糕。最后一点就是孩子的因素:对于2岁的孩子把面条洒了,我可能不会那么生气,因为他正在学习吃东西的技巧;但是8岁的孩子因为看电视心不在焉而洒了一地食物我就会非常生气。

  我们对于可以接受的行为和不可以接受的行为的标准根据环境、我们的心情等每天、每小时甚至每分钟都在变化。例如之前提到的游戏室规则,我们最后需要得出结论,尊重每个人的需要来进行判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规则的一致性就被我们抛之脑后了。我制定这个规则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白地毯的干净,孩子们需要的是在吃饭的时候不错过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这是我们双方都要注意的。每天,我们都在协商哪些东西可以在游戏室吃,哪些东西不可以,每个人都尊重我们协商得出的结果。关于食物的规定,必须对当时所有在场的人有效。

  孩子会有太多的控制权吗

  有些家长害怕孩子有太多的主动权和控制权。他们会让孩子参加到讨论中,但是最后还是由父母来做决定。这样很少会考虑到孩子的需求,权力的争战就会由此产生。当然,制定规则这件事还是要考虑孩子的年龄,一个2岁的孩子就不能制定太多的规则,而9岁的孩子完全可以。以下是一张关于家长控制和影响的表格,可供参考。

图5

  当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家长是100%做决定的,孩子吃什么、穿什么、上哪里去。孩子2岁左右时,在自己吃穿的问题上开始有一点儿话事权了,不过家长还是起决定作用的。当然,所有的家长对4件事情是没有控制权的:吃饭、睡觉、上厕所和学习。这些都是由孩子自己决定的,但是其他的事情都说不准。一个9岁的孩子适应力、行动力和独立性更强,在很多事情上都可以自己做决定,并且可以制定更多的规则。当孩子18岁之后,家长几乎丧失了对孩子所有的控制权。

  什么时候家长可以开始向孩子寻求制定规则的建议呢?就是当孩子开始忽视规则,或是抗拒规则,证明这个规则已经不能满足所有的需求时,就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3. 规则要满足具体的目的和需求,但不是实行权威

  孩子不需要乱七八糟的限制来让他们感觉安全,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家长的接纳。他们会去遵守家长制定的规则,因为他们希望得到家长的接纳,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需要规则和限定,事实上,孩子们更喜爱自由,这就是为什么家长和孩子总是会在规则的遵守上起冲突的原因。然而,孩子可以意识到规则背后的需要,以及背后的目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知道父母的期待和需求,同样,孩子也需要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期待,而这些是每天都会改变的。父母制定规则的弊端在于他们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需求,而协商、讨论之后的规则是考虑到孩子的需求的。

  如果规则总是改变,孩子可以适应吗?当然可以。孩子们知道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规则,爸爸的需求和妈妈的需求不一样,在教堂和在游乐场的要求也不一样。他们知道在私家车里一定要系安全带,但是在公交车或是校车上就不一定。与只知道一种规则并且时刻都遵守不敢打破相比,知道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要求会使一个人更有安全感。我的孩子知道我想保持地毯的清洁,他们现在可以做出很多不错的选择来满足我这个要求。这就是所谓的成长—— 对于不同的情况做出最好的选择。

  4. 规则是可以打破的

  家长每时每刻的心情都是不一样的,这没有关系,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有时候就算打破了规则也没关系,不要有罪恶感。

  不要担心你自己对于规则太过于灵活,规则是为家庭服务的,家庭不是为规则服务的。对于规则,我们确实要遵守,但是如果这个规则已经开始破坏你和孩子的关系了,你就要考虑它的可行性了。这条规则对我可行吗?对孩子可行吗?它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吗?

  如果你的家庭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遵守你的规则,那简直是太棒了。和10岁以下的小孩子在一起,一定要遵守规则,因为他们需要一致性。大一点儿的孩子知道根据事情与环境的改变可以有不同的感受、心情和反应。

  大一点儿的孩子知道在黑白之间有一个灰色地带是可以协商的。尽管如此,人类是一种遵守习惯和常规的动物,我曾有意地观察参加我育儿课程的家长每个星期总是坐在同样的位置上,发现他们无意识地就去重复着自己的一些习惯。因此,只要是满足需求的规则都会被无意识地遵守。

  生活在不停地变换—每天都有不同的心情与需要,没有家长和孩子应该为自己身为人类而感到罪恶。在育儿过程中,尽可能地温和、友善、亲切,但是要忠于自己的感受。如果你头疼,不想笑,没关系,告诉孩子,再小的孩子都可以理解你。

  如果你的孩子总是不断地破坏规则,你就要考虑一下这个规则是否满足他的需要了,协商和解决问题迫在眉睫,虽然不需要当场就更改,但是在下一次家庭会议中一定要记得要提出来。我有个孩子说:“我们家没有管教问题,只有冲突需要协商。”

  5. 家长也需要遵守规则

  所有人都遵守同样的规则可以增强规则的可信度。如果你能把主要的规则打出来放在显眼处,这样对你的帮助会很大,如果你的孩子还很小,你可以用图片。

  6. 常规性事务、传统、习惯和仪式比规则更能够建立孩子和大人的安全感

  孩子们喜欢生活有规律,因为这样他们就知道这件事情做完之后要做什么。他们也喜欢传统,哪怕是十几岁的青少年,也会要求父母过一些传统节日,因为他们认为这些节日很珍贵,这些传统让他们有安全感。就好像有些人有上班的惯性,一到上班时间就开着车想都不想他去公司了,这样会使他们有安全感。

  7. 根据每个孩子的需要和能力采用不同的方法

  在每个家庭里,每个孩子的气质、年龄、性别、个性、需求和重点都是不一样的,同样的规则和限定对家庭中的每个成员不一定同时有效。我见过有的家庭8岁的孩子必须比10岁的孩子早睡,哪怕8岁的孩子当时比10岁的那个还有精神,因为如果他不去睡觉,那就是“不公平的”,可见,睡觉的时间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特权”,而不是一种需要。

  即使是同样的父母,对待不同的孩子也是不同的。第一个孩子对父母来说都是白老鼠,因为第一次做父母非常紧张。但是到了第三个孩子,父母们已经有经验了,对于孩子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更有信心、更了解、更放松,因此第三个孩子通常比前两个孩子受到的限制要少。

  每个孩子特别的规则要和父母一起商量制定,而不是和所有的家庭成员。记住,规则必须是符合孩子和家长共同需要的。

  如果你制定的规则不可行,不要害怕进行修改,简单地告诉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员:“这条规则对我来说没用,我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办呢?”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会议上都可以公开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

  协商、制定符合需求的规则、解决问题使我们的家庭生活非常和谐。你们家庭的规则如何呢?是否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呢?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417883.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