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三大妙招给予孩子适当的满足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自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家家都出了“小太阳”“小皇帝”。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把所有的爱和精力都放在了这个“唯一”身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人也有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去疼爱孩子,“小太阳”“小皇帝”的待遇也水涨船高起来。没时间陪孩子的家长,用金钱来满足孩子,隔辈疼的长辈,更是无条件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现在,让我们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思考一:孩子对于家人无限的爱真的需要吗?
  家长过度的爱的灌溉下,孩子会觉得满足吗?对于家长给予的一切,又有多少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呢?而孩子提出的要求,家长是否真正思考过这要求里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经典案例
  我亲眼所见这样一对祖孙俩,孙子才是蹒跚学步的小娃娃,需要奶奶的帮助才能走稳。孙子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玩球,想追上去玩又追不上。奶奶心疼孙子,正好旁边地摊上有卖球的,奶奶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一个给孙子,可是孙子抱在手里看了两眼,就扔在地上继续去追人家的球了。好不容易追上了,孙子抢不到球就抬手打人,奶奶见孙子抢不到人家的球,干脆抱起孙子帮孙子抢,嘴里还说着:“打他,打他……”孙子抢到球后乐得抱在手里就跑,奶奶见孙子乐,也跟着乐。全然不顾被抢了球的娘俩儿……
  在这个最常见的隔辈疼的例子里,就反映出很多问题。奶奶给孙子买球其实就是一个一厢情愿的举动,实际上孙子并不需要一个新的球。孙子去追别人的球玩,不是因为人家的球就好,而是因为能跟别的小朋友一起游戏,才使得那个球格外的“好”。只是孙子太小,自己不能分析清楚这一心理反应,而奶奶也没有领会到其中的真义,为了满足孙子的表面需求“帮助”孙子去抢球,表面上是满足了孩子的需求了,但实际上是扭曲了孩子这一“共同游戏”的心理需求。而且这球是由奶奶帮助抢来的,奶奶还怂恿孙子打人,还不会分辨是非的孩子会认为,原来我要不到的东西会有人帮我要,还会有人支持我打人。
  以上奶奶所满足的孙子的需求里,除了帮助孙子学步,其它的都是不合尺度的。
  从这次事件中就能看出,这孩子是在家人无条件满足下长大的,如果这孩子一直在这种环境下长大,他就会分辨不出是非,不知道哪些是自己该要的,哪些是不该要的,哪些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由于在他的记忆里没有达不成的愿望,没有得不到的满足,使他从没有渴望感,更没有挫折感,他错误地认为自己能呼风唤雨,仿佛能得到所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当一个人得之容易,就会拥之不惜,更不会懂得怎样去争取。
  思考二:过度满足的爱给孩子带来什么后果?
  往往,一件事情在当时看来只是个满足不满足孩子需求的问题,但是,从长远目光来看,是否想过这样做对将来的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问题的堆积,也许孩子小的时候只是个“为抢球想打人”的问题,但等长大了可能是个“开宝马车打人”的问题了。
  经典案例
  李双江15岁的儿子,无驾照,开宝马,打伤人,还高喊:“谁敢打110?!”未成年的孩子就开着花27万改装的宝马,就可看出老来得子的李双江有多溺爱儿子。用这种“金钱方式”疼爱孩子,不管是出于满足儿子的物质要求,还是想要满足儿子的虚荣心,都是他自家的疼爱方式,谁都管不着。但是,无证驾驶,那就是法律管得着的了!儿子要宝马,老爸有钱花钱买;没驾照,老爸也让开,不但让开,还给弄了张“人民大会堂停车证”,这样过度地满足儿子的虚荣心,已经扭曲了一个未成年人的正常心理。他心里已经没有了是非法则,道德底线,只要是他想要的,就应该顺其自然,理应得到。以至于他觉得前面的车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不应该减速挡他的道,既然影响了他飞车狂奔,没有顺应他的心意,影响了他的心情,那他就要打人出气……
  从“我爸是李刚”到李双江之子开宝马打人,这都是从小时候的类似于“奶奶帮孙子抢球打人”的事件中,经过时间的累积,从没有正确的引导延伸而来的,是出自于爱的过度满足而扭曲出来的负面结果??害。这样的例子,如果只是个别的偶然,也算是无大碍,因为往小里说害的只是自家孩子的前途,或者最多是伤害了另一个家庭。可是类似事件虽非多数,亦非极少。我们已经时不时地从各种新闻渠道上看到类似的消息报道,日渐成群。它已经成了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变成了事关社会风气、事关国家前途、事关民心民意的大害了,那这害可就不单单是危害个人或家庭的小事了!
  依我看来,无论是精神满足还是物质满足,都应当把握一个尺度,虽然家长在给予的时候都是出自于对孩子的爱,但是如果把握不好一个尺度,那就会使爱变了质,变成了害!
  思考三:我们该如何给孩子适当的满足呢?
  1.满足孩子,其实不只是让孩子得到,如果让孩子付出,也会得到满足。比如,在我儿子几个月大的时候,第一次知道把饼干给我吃。通常别的家长都会假装吃一口,然后原封不动地又退回给孩子,而我则毫不犹豫地一口吞掉。他看到手里的饼干没有了,确实愣了一下,但当他看到我吃到饼干开心地赞赏他的时候,他也开心地笑了。虽然才几个月大的儿子,似乎已经明白,分享和给予是快乐的,他得到了分享和给予他人的心理满足。
  后来,他每次给我东西的时候,我都会毫不犹豫地收下;他给别人东西的时候,我也会要求别人真的拿着。所以,儿子从来没有出现过“死手”护东西的习惯,见到小朋友就会拿出他的宝贝分享,他在跟小朋友们分享的时候,得到了更多的快乐,这对他来说,也是很难得的满足,这种满足就必须要付出才能得到。(当然,每个孩子也不同,这只是我自家的经验,大家要根据自家孩子的特点、情况来考虑。)
  2.满足孩子,也不一定要立刻满足,家长如果能做到延迟满足,孩子得到的会更多。比如,我儿子想要一件什么礼物的时候,我会先考虑这礼物有没有买的必要。如果可以买我就会告诉儿子这件礼物需要很多钱,而家里的钱都是爸爸辛苦工作挣来的,可是挣来的钱还要全家人吃饭用,如果现在买了礼物就不够吃饭用的了。如果真的喜欢这件礼物,就要帮爸爸妈妈做事情,如果表现得好,也许钱能攒够了就给你买一件。
  等过一段时间,我再找个合适的时间把礼物送给儿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他会知道钱不是说来就来那么容易的,钱也不能乱花,否则会饿肚子。帮爸爸妈妈做事情,他会体会到爸爸工作挣钱的辛苦,同时也会懂得,如果想要什么,就要通过努力来争取。而期盼了一段时间他的渴望感达到了极点时才得到的礼物,也会特别珍惜。这种延迟满足的快乐会比立刻满足的“浓度”更高,而且还同时收获了更多珍贵的东西。
  3.满足孩子,家长要掂量好份量,是该立刻满足,还是延迟满足,还是不能满足呢?如果不能满足的,就绝不能心慈手软,不行就是不行,没得商量!对于不能满足孩子的愿望,一定要果断立行,不能给孩子一丝希望,如果给了一丝希望,孩子就会有侥幸心理,会耍着花招让家长投降。一定要把孩子的不良欲望扼杀在摇篮里,从第一次就坚决这样做,后面就会很好做。如果让孩子尝了第一次的甜头,那就会有第二次的胡搅蛮缠!
  总之,怎样满足孩子,满足多少,全都掌握在家长手里。照单全收的满足,或是一厢情愿的满足,并不一定就是好的,或许最后的结果是害更多一些。满足孩子要讲方法,把尺度,这样才能给孩子最恰当的爱!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421516.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