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庭幼儿性别教育的困惑:两难的性别解答
身为新时代的父母,已经意识到和孩子讨论“性”无需忌讳,这可能也是必要的话题,但是,当小宝贝真的问起,到底怎样回应他才是恰到好处呢?
案例:两岁的嘉嘉有次与小表妹一起洗澡,两人在水中快乐地扑腾,很快,两人的注意力转移到彼此身体的不同上。嘉嘉认为小表妹比自己缺少了一样东西。洗完澡出来,嘉嘉便把自己以前遇到的疑惑也一古脑地向妈妈倒出来:“为什么妹妹没有小鸡鸡?为什么我站着小便而妹妹蹲着?为什么小宝宝在阿姨肚子里?小宝宝是怎么跑出来的?爸爸也会生小宝宝吗?我为什么没看见爸爸妈妈结婚?”
案例分析:遇到此类问题,大多数妈妈都会遇到和嘉嘉妈妈一样的苦恼:不想遮遮掩掩地欺骗孩子,使孩子对“性”太过无知,在该领域存有太多神秘,对他将来担任的性别角色绝对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然而想要坦白地告诉小孩,又不知该如何表述,直接说吧,孩子可能不懂;解释得不好,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
专家指引:对年龄尚幼的孩子,父母可以用形象的比喻,帮助孩子理解,比如,可以借助图片,告诉孩子,阿姨的肚子里长着一朵神秘的花,小宝宝就是在花苞里一点一点地孵化出来的。回答诸如“妹妹为什么没有小鸡鸡”的问题,在向宝宝传递“这是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区别”等刻板的性别信息外,更重要的是注意引导孩子对自身性别角色的认同,告诉他,因为他有“小鸡鸡”,他是个男孩子,男孩子就应该独立、勇敢、豁达等等。对孩子的性教育应该是种“软”教育,也就是说,选择一些贴近儿童心理的图画或者动画片,让孩子先从图象上理解了,随着他慢慢长大,再进一步解答不同时期他对“性别”和“性”的疑惑。
新加坡家庭的性别教育:
新加坡的妈妈们会精心地为孩子挑选男用品、女用品,有时因为颜色花样的缘故她们还会向营业员询问,这是男装还是女装?那些抱在手上的男婴,尽管还裹着尿布,却穿着正式的男装三角裤。他们的母亲说,应该让他们知道自己是“boy”。当孩子学说话时,妈妈们就会把性别告诉孩子。常见新加坡的年轻妈妈告诉怀抱的婴儿:“你是男孩不是女孩”,“你是女孩不是男孩”,而且经常重复。在孩子学说话时,又教他们学说“Iamaboy”或“Iamagirl”。如果你故意对一个小男孩说:“You are a girl.”尽管他还不满两岁,他还是会很生气地大喊:“No!I am a boy!”(不!我是男孩!)
教男孩要有男子气,教女孩要细心,是一般新加坡家长心中约定俗成的育儿观。一次,一位母亲送两岁多的儿子上幼儿园,那孩子哭着粘着妈妈不肯走,这位妈妈用坚定的语气对孩子说:“不能哭,你是男子汉,男子汉是不能哭的。”果然,那男孩强忍着泪。还有一次,一位女士与两三个男孩等电梯,电梯门一开,那位女士让孩子们先进,他们却不进,其中一个示意说,“Ladies first”。
家庭幼儿性别教育的小TIPS:
专家介绍,孩子的性别角色意识从3岁以后就开始建立了,从小就要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为他们进入青春期后正确处理两性关系打下牢固的人格基础。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幼儿阶段所受的影响要比青春期孩子所受的影响大得多,大部分有同性恋倾向的人,都会追溯到幼儿阶段的经历。但是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从出生就应开始的性别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是不够,为此,教育专家们给学龄前父母提出了如下建议:
1.以积极的情绪带动幼儿的情绪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由于幼儿的年龄小,他们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别人情绪的影响。幼儿有时会问到有关于性的问题时,应该以积极的、乐观的引导幼儿对性的认识,因为知性的孩子更健康。
2.认识和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在幼儿能理解的范围内进行适当的教育。
3.正确对待幼儿的过分行为。
无论幼儿的问题是多么过分,做家长的先不要表现出不自在,更不要指责,而是用幼儿能理解的方式耐心解释。
4、家长要给予幼小的孩子充分的爱抚、感情和安全感。
幼儿期是儿童性欲和性心理发育的依恋期,此期的幼儿具有皮肤饥渴,需要父母充满爱的拥抱,及时的关怀、体贴,都有助于孩子成年后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一个在幼年期缺乏体肤之亲、易受惊吓的孩子,成年后很可能处理不好夫妻关系。
5、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愉快和谐的心理环境。
通过系列活动,陶冶孩子情操,增进幼儿应付心理压力的能力。尤其是游戏,对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形成,加速幼儿的社会的进程,促进幼儿的心理发育有积极的意义。游戏对幼儿的影响是此期幼儿的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幼儿性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6、尊重幼儿先天的气质类型的差异,注重幼儿优良个性的培养,淡化性别角度意识。
严格的界定性别角色标准是有害的,因为它限制了男性与女性的行为,男性化和女性化是同一程度上相对的两极。人可以是双性化的,也就是说既有男性的特征也有女性的特征,既有操作性又有富于表达性,既武断又犹豫,既有竞争性又没有竞争性。假如家长按自己的意愿来培养幼儿的个性,违背幼儿先天的气质,将会影响幼儿的一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429520.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