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林怡:别以为你会爱孩子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孩子都是心灵大师,真正的教育从改变自己开始

  主持人:搜狐母婴的网友们大家好,今天非常荣幸邀请到林怡老师作客我们的母婴访谈间

  林怡:搜狐的网友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交流。

  主持人:欢迎您。林怡老师您最近出版一本新书《别以为你会爱孩子》,能不能先跟我们谈一下这个书的名字为什么这样定呢?

  林怡:这个名字实际不是我定的,是出版社定的。最初没有想叫这个名字,因为我的个性比较温和,觉得这样的名字可能会跟我的性格不太吻合。但是他们定了这个名字之后也很恰当,因为现在很多家长我觉得这世界上应该是没有不爱孩子的家长,但是你怎么样去爱,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很多家长他很爱孩子,但是他不知道怎么样去爱,因为他的很多做法在他看来是爱孩子,但是实际上可能反而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障碍,所以我觉得这个名字还挺恰当的。

  主持人:会爱孩子和不会爱孩子的家长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都想去了解孩子,怎么样才能走到孩子的心目当中去了解他?

  林怡:这个需要观察孩子,去了解孩子的一些需求。比如说我们特别不明白的是孩子小的时候他有一种本能,他能够直指人心,很多家长会觉得很奇怪,我没有跟他说过的事情这个孩子有时候他能够感觉到。比如我书里面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妈妈她特别害怕挨着墙壁睡,有一次她带孩子去外地旅游住在一个宾馆里面,宾馆是五星级的,按说环境配套设施都是相当不错的,但是这个孩子那一晚上怎么都不肯挨着墙壁睡,实际上这个孩子反映的是他妈妈的这种恐惧心理,虽然妈妈从来没有说过,但是孩子察觉到了。

  主持人:为什么察觉到了?

  林怡:小孩会有这样一种本能,他能够感受到你的情绪,即便孩子很小比如两三个月的孩子,假设是我的孩子,这段时间我情绪非常不好我可能情绪特别低落,我有很多沮丧的感觉,当我有这些情绪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孩子在这个阶段特别不好带,他可能会晚上哭闹或者出现一些其它问题,你觉得孩子有问题,但是实际他反映的是家长的问题。

  主持人:孩子可以看穿父母的情绪。那如果父母高兴表达悲伤的情绪他会怎么样?

  林怡:他也能感受到,会把你真实的情绪掩盖掉。

  主持人:您书中分享了一个实验,请您跟我们的网友分享一下。

  林怡:这个实验是家长跟我们分享的,找几个孩子每个家长在他面前去表演,一个是用特别高兴的状态表情去表达内心忧伤的情绪,孩子可能会哭,你就能够感觉到他的情绪开始下滑有一些反应。当你换一种方式比如我用很忧伤的情绪表达我快乐的那种感觉的时候,这个孩子就会觉得你是骗他的,他不会有那种忧伤的表现,相反他会觉得很好玩,他有那种很高兴的情绪表露出来。

  主持人:我们家长的情绪其实是骗不了孩子的。

  林怡:对,骗不了孩子,心理学家做过相关实验,证明孩子确实是很神奇的。

  主持人:宝宝难带都是在反抗父母,为什么?

  林怡:实际上这跟刚刚提到的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很多家长都有一个期望,希望你去改变我的孩子,让他改变得很完美。大家有这样一个需求的时候,你可能把孩子的感觉忽略掉了,他的一些需求就可能被你的需求所替代,那么他就会觉得很压抑。当他觉得很压抑的时候,他就会通过某些方式把他这些压抑的情绪发泄出来。这个时候孩子给家长一个感觉,他很叛逆,但是他的叛逆实际上跟家长是有直接关系的。

  主持人:您的孩子多大了?

  林怡:20岁了。

  主持人:您的孩子20岁了?

  林怡:上大学二年级了。

  主持人:您孩子在小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案例?

  林怡:小时候这种时候不太多,很少。因为我特别喜欢孩子,所以我跟他在一起基本上都能够顾及到他的需求,不会跟他有特别多的对抗。即便有些事情我认为他不应该做的,我也不会以对抗的方式跟他去交流,这样他心里上不会觉得特别压抑,这样的话我们之间的对抗就会比较少。

  主持人:对家长怎样走进心理方面您对网友有什么建议?

  林怡:首先要认真去观察孩子,因为只有你认真去观察孩子静下心来观察他,看他有什么样的行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有这样的行为或者是当他有这样行为的时候,因为你能够从孩子的面部表情或者一些动作会表露出来一些信息,他是开心还是不高兴都会通过这些表达出来。如果你能够去捕捉到他这些细微的比如情绪的差异或者是行为的变化的话,你基本上大概就能够分析出来你的孩子现在是什么样的状态。

  主持人:我们举一个例子网友比较容易理解。

  林怡:一个很典型的心理学方面的案例,一个小女孩实际上还是婴儿才三个来月,她经常会出现特别严重的哭闹行为。她妈妈带这个孩子去医院看了很多医生,但是都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医生给她下的定义,孩子腹痛,但是没有原因,找不到器质性的问题。最后这个问题被心理学家发现了,给了她一个建议,可能这个问题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出在妈妈身上。因为妈妈在怀孕之后跟孩子的父亲离婚了,离婚之后妈妈的情绪一直特别不好,情绪很低落,对她的人生也是充满了悲观的情绪。因为妈妈自身家庭的环境也会对她带来一些影响,她自己的妈妈也是这样的一个状况,跟她的生子经历很相似,她的情绪被这个孩子感受到了,以这样的方式去表达出来。这个妈妈经过一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她自己的问题解决掉之后,这个孩子的问题就莫名其妙消失了。

  主持人:因为孩子感觉到妈妈的情绪不好,以腹痛的方式来……

  林怡:以这种方式来告诉妈妈,我已经感受到你的情绪了。我儿子小时候有一次是三岁的时候,那天是他爸爸出差,孩子怎么不肯睡觉折腾到很晚很晚,后来我自己分析实际上是因为我自己恐惧我很害怕,那时候我们住在一个研究所,那个研究在在郊外,那个地方很偏僻,听他们说了很多鬼故事,所以我就晚上睡觉一个人的时候特别害怕。结果孩子感受到了,那个晚上他也不睡觉,一直哼哼唧唧睡的特别不踏实。他爸爸回来之后莫名其妙就好了,孩子很神奇。

  主持人:如果我们的父母尤其是妈妈有情绪之后,她不良的情绪使孩子也会感受到也会觉得这个情况可能很不好,重复体验妈妈的无助忧伤害怕的情绪。

  林怡:对。

  主持人:父母怎么样和孩子沟通好,对孩子健康的话,首先应该改善自己的情绪。

  林怡:自我的修炼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你自己修炼好了,你的状态很好,你就会带动孩子的状态也好。

  主持人:给我们的网友们建议一下怎么样让自己的状态变得比较好?

  林怡: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不是说我想好它就一定能够好的,你需要去解决掉很多历史问题。因为我们每个人成长都会有一些经历产生影响,包括你的家庭等等都会对你产生影响,我们需要从心理的层面把自己的一些问题解决掉。可以通过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或者身心灵修养的书籍,包括参加兴趣班的活动或者练练瑜伽,现在很多人做静坐活动,静坐让自己安静下来体会一些禅宗的东西,慢慢把自己比较负面的东西给消除掉。

  主持人:如果想给孩子带来健康体验的话,父母对自身的体验要好。

  林怡:一个看问题的方式也决定你的状态如何,我记得我曾经看过一篇这样的小故事,真不真实不知道。有一个老太太有两个闺女,大的卖西瓜,到晴天的时候天气很热的时候大女儿的生意就会非常得好。二女儿是卖雨伞的,到雨天的时候她的生意会很火但是买西瓜的就没生意。老太太晴天的时候担心雨伞卖不出去,雨天的时候又担心西瓜卖不出去,她从来没有高兴的时候。有人点拨了她一下,晴天的时候西瓜卖得好,雨天的时候雨伞卖得好每天都有生意做,老太太一想也对,我应该这样想,变得每天很高兴。同样的事情怎么看待,你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你开不开心还是取决于你自己怎么去看待这个问题。养育孩子很重要的问题,引导孩子学会正面积极的方式去看问题,这样的话他将来就会有比较强大的内心,实际上这也是挫折教育的一种方式,惯常的挫折教育一定给一定的挫折让他接受这些,经受多了变得坚强起来。更好的方式让他学会正面积极的眼光看问题,这样的话不管他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能够第一反应我要从这个事件里面找到它积极的意义,就不会被这样的事件所打倒。

  孩子不乖怎么办?

  主持人:林老师,现在很多家长都会问到包括在线上提问都会说宝宝不听话孩子不乖该怎么办。您觉得孩子不乖该怎么办?

  林怡:所谓的孩子不乖是我们错误的定义,因为小孩有他自己的需求,如果我们不理解他不能够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的话就很容易认为他是在跟家长对抗,实际很多时候他有这样一种心理需求,所谓的逆反期,很多的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可能还不止一个逆反期,可能有好几个,我个人认为定义为逆反期只是方便家长去理解他,我们不应该认为他是逆反的行为。他之所以逆反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处理好,或者我们不了解孩子,所以才会导致孩子产生这种挫败感才会去跟你对抗。比如说孩子到两岁左右,有的孩子可能更早一些,也有的孩子稍微晚一点,到这个阶段他的自我意识起来,有很强烈的欲望所有的事情要自己去做,我不希望被你去控制,但是家长很难做到这一点。通常给孩子很多限定,这个事情是可以做的,那个事情你做不好或者我认为你不应该做我就会去限制你。比如吃饭的问题,很多家长都会着急,我担心他把衣服弄脏了或者把其它地方弄脏了或者浪费食物,很多家长会去喂孩子。但是这样去喂孩子的时候,实际把他寻求自我发展的机会给剥夺了。孩子有这样的一些需求被你给打压了,他内心肯定会很不舒服不畅快,进而反抗。你用一个更强大的力量去压制他,他觉得我没有办法对抗你了,这时候形成一个对抗的状态。

  还有一个,因为家长不知道怎么样处理才导致孩子跟家长对抗。假设有一个孩子他在看动画片,他看的正入神的时候家长要求他去洗澡,这时候已经很晚了,家长正常的想法让他赶紧洗澡完睡觉,否则就会影响到他的健康。这时候你会走过去跟他说你要去洗澡了,一开始可能很温和跟他讲道理,但是他有他需求的时候,因为小孩只关注当下,其他的我不管。我现在的需求就是要看动画片,他就会把其它的都抛到一边,把这个需求作为他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来满足自己,所以他一定要坚持来看动画片。妈妈就会以更大的力度去要求孩子一定要去洗漱睡觉,这样形成一个对抗的状态。

  主持人:妈妈应该怎么做?

  林怡:如果妈妈换一种方式,比如这个动画片真好看我也想看,你如果站在门那个地方还能听到电视里面的声音吗?因为孩子本身是好奇的,他可能就会听从你走到门那去试试看。我们接着我们到浴室能不能听到?这样一步步把他引过去,而且以游戏的方式在引导他,那么孩子就不会觉得我是被迫的,他就不会跟你反抗。家长怎么样去处理孩子的这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你处理得好就不会有对抗,处理不好对抗一定会生成。

  主持人:在处理过程中是不是首先应该尊重孩子的情绪和意愿。

  林怡:一般中国的家长都有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孩子有好情绪那是我可以接受的,他要有不好的情绪比如发脾气他不听话,这个是我接受不了的,我们第一反映我要去改造他。其实不管孩子有什么样的情绪对他来说都是正常的,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成人也是一样的,情绪没有什么好坏,关键是你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把你的情绪释放出去,所以关注的重心要放在这里,而不是去打压孩子的情绪。

  网友:现在孩子快四岁了,突然变得很叛逆,平常对大人的话心情好的时候能听得进去,心情不好的时候完全是两耳不闻。他特别喜欢模仿幼儿园里面孩子不好的行为,好的他不学,大人指责,他说我们班谁谁就是这样的。这种情况家长怎么引导?

  林怡: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不好说话,情绪好的时候好说话,这是很正常的,成人也是这样。情绪好的时候跟我说什么都行,情绪不好我可能第一反应你最好别烦我。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体察他的感受,也能够理解他,这是很正常的一种行为。现在最重要的不是你去压制孩子去改变他,而是你要去理解孩子,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理解了他之后你才知道怎么样去处理。比如他去幼儿园模仿所谓不好的行为,这个不好的行为你怎么样去定义,这也是一个问题。家长可能觉得好多行为是不好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正常的,不能算是一个不好的行为,可能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行为。比如说秩序敏感期,做任何事情按照固定的程序来做,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差错他就会接受不了。比如上楼开电梯去按楼层号,孩子一定要自己按,如果今天你去按了,那就不得了,他可能会大哭大闹,你们之间就会发生冲突。孩子处在这个阶段到了这个地方这个电梯就应该我按,不能是别人按,他内心深处就是有这样一种需求,这个时候满足他就是了,对于他来说是正常的行为,只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等他过了这个阶段,他自然觉得无所谓了,你按也行他按也行,不会因为这个事情跟你计较对抗。

  主持人:孩子为什么那个时候觉得这个电梯必须我来按?

  林怡:因为孩子有一种秩序感,这种秩序感可以带给他安全感,让他觉得所有的事情都是按照我预想的在发生,这时候内心觉得很稳定很安全。他需要这样的一些东西给予他,但是如果你强行改变的话,他会很不安。

  主持人:等他慢慢成长发展到一定时期就好。

  林怡:等他心智发育再上一个台阶的时候,这个行为自然就消失了。

  专注力培养误区

  主持人:很多家长非常关注专注力的培养,专心,看电视的时候看别的,这样做对吗,是不是有助于孩子发展专注力?

  林怡:孩子跟成人不太一样,我接触孩子成长发育过程当中有一个问题,大多数孩子有一个神奇的本能,同时可以关注好几件事情。只要在这个环境里面发生的一切,都在他的关注范围之内他都会接受到这些信息,他会有反应。我记得我儿子小的时候我曾经因为一个事情感到很奇怪,当时我不懂,有一天早上起来之后他要听录音,那时候买了很多歌谣的录音早上放给他听,那天早上给他放的时候,正好奶奶在那边看电视,他要听录音,就把电视机给关了,我儿子不干非要奶奶把电视机打开,那时候儿子才一岁多。我说你不听要看电视机把这个关了吧,他也不让关。他也没看电视也没有很认真很专注在听录音,他在玩他的一个玩具玩的特别投入,但是你关了任何一个东西他都会有反应,一定要求你打开。后来我很好奇,我就问他,刚才那个录音机里面唱什么儿歌了?他告诉我唱什么儿歌。电视机里面说什么?他都能说得出来。我后来接触过很多孩子,发现孩子都会有这样的表现,前些年国外有一些研究发现孩子是可以同时关注几件事情的,他跟家长在一起的时候,比如跟他一起去看一本书你会经常发现我刚给他念了两句话他跑那边玩玩具听了,他不听我就把书关上不给他念了,但是孩子还会跑过来让你给他讲故事,给他念两句他又跑过去,你停下来他又会跑过来要求你给他念书。一般孩子都会有这样的行为。

  主持人:几岁到几岁家长不必过于局限于孩子做什么事情。

  林怡:从孩子一出生都没有必要去提这种要求,小孩在玩某个游戏的时候有时候特别专注,你去叫他他跟没不见似的不理你,这时候是发展专注力特别好的时候,除非你有特别重要的事情不得不去做,你走到他面前跟他说要做什么做什么,一般情况下都不需要去干扰他,孩子专注力的养成不是硬性要求他培养出来的。一个孩子专注做一个事情你喊他他没有反应,你不要管他,让他玩好了,给他一个空间让他去发展,反过来保护了专注力。家庭的环境没有必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要求所有人连话都不能说了,提这种要求为他提供一个专注的环境,这是没有必要的。各种各样的声音都会有一些,没有特别嘈杂打扰他,这样的环境下面他也是可以很安心去做某一件事情的,这就给他提供了一个提升他专注力的机会。孩子任何一个能力的培养不需要很刻意去做的,顺其自然就好了,平时是什么样的状态就是什么样的状态。

  主持人:我们遇到一些孩子会说非常狠的话,比如“我要杀死你”,这时候家长比较尴尬。面对这种状况怎么办?

  林怡:小孩到一定的年龄段都会有这样的阶段,这些狠话、脏话让孩子觉得他很有力量,我一说你就有反应而且你的反应很激烈,他会不断的像按一个按纽似的,我不断去按,我一按这个按纽那边灯就亮,他觉得很有意思的游戏,当成一个游戏在玩。处理孩子这样的问题,首先不要把它当成一个问题看待,它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行为,如果孩子说脏话狠话你可以告诉他这个话会带给别人什么样的感受,然后不理他就是了。当小孩发现他的行为不能够吸引你关注的时候,实际上他会主动放弃。小孩在成长过程当中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吸引父母关注,只要我做了这个事情你关注到我的话,一如你赞扬我了,我很开心,我做了某个事情你无动于衷孩子就会放弃。现在很多家长都很忙,可能回到家陪孩子的时间比较少或者因为心里还在想着工作的事情或者其它的一些原因可能很少真的全心全意去陪伴你的孩子,孩子觉得他受到了忽视。只有当他比如我说脏话说狠话的时候,这时候你那边有反应,孩子就会持续通过这种方式关注,虽然这种关注是负面的,但是总比你不关注我要好。

  主持人:遇到这种情况我们的家长需要告诉孩子……

  林怡:告诉他正确的做法,简单的说一说,如果他持续这样就不理他,冷落他,就当没听见,这时候孩子就会发现我的语言没有威力了,他自然就放弃了。

  主持人:林老师,您在第三章中提到爱孩子要用对方法,您觉得怎么样才算用对方法?我身边有一个同事经常会说你要听话,你如果不听话的话妈妈就把你关到厕所里不让你出来,孩子听到之后非常恐怖哗哗哭,这种方法是不是太残忍了?

  林怡:这种方法确实是太残忍了,因为这样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只有当我听你话的时候我才会爱你,当我不听你话的时候我成了一个坏孩子,你会把我关进厕所,让我无依无靠给我很孤独很恐怖的感觉。跟孩子在一起不管他的行为你能不能接受,一定要让孩子意识到,虽然你这个行为需要改变,但是我对你的爱是不变的,一定要给孩子这种感觉。没有必要去强制孩子,因为小孩天生就有学习的这种欲望,而且这个欲望非常得强烈,我们所需要做的不是强迫他去做这个事情而是提出一些环境,让他置身于这个环境里面去感受去吸收。我们前一段时间做了这样的课程,我们的雇主做了这样一个课程,这个课程是怎么延伸过来的?孩子们都喜欢购物,现在很多孩子会跟着爸爸妈妈到超市里面买东西,对这个很感兴趣,尤其是大班的孩子开始对金钱有了概念。我们根据孩子这个阶段的喜好拓展了一堂课,这堂课是关于理财的课,我们会给孩子们打印一些钱,很小,孩子们能够知道这个是一块那个是十块、两块等等类似这样,每天给他们十块钱,让他们去经营,你拿这十块钱做什么。可以存到银行,有老师开一个银行,孩子们可以把钱存到银行,过一个礼拜之后这个钱就会升值,你的钱就会越来越多。有的孩子他会选择我就不存银行,我还要拿回家去给妈妈。第二个礼拜我们又开了一个商场,让孩子们拿钱到商场里面买东西,有的孩子因为存到银行里,他的钱就升值了,可以买更多的东西。有的孩子没有存到银行,所以他的钱是不变的,还是那十块钱。还有一些孩子没有意识到这个钱的作用,会把这个拿回家给妈妈,不知道妈妈放哪儿了,结果商场开业了他没有钱可花了,买不着东西。通过这种方式利用孩子的兴趣去拓展这样的内容,他自然从这样的活动当中学到了钱的作用是什么,在买卖还有存取的过程中又对数字的概念有了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去给予孩子,而不是强迫他今天教你1+1等于2,不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强迫孩子,那孩子会觉得学习是很苦的一件事情,总是被你强迫多无聊多难受的一件事情,怎么可能爱上学习呢?

  主持人:实际放进一个他所喜欢的情境里面。

  林怡:你一定要跟着孩子来动,而不是我把一切安排好了牵着你的鼻子在走,孩子是主体,家长只是协助他。

  主持人:我们刚刚讲的家长不太在乎孩子的感受,有的家长非常在乎孩子的感受,如果有一点不能满足孩子心理的需求会自责。

  林怡:这样的家长确实也挺多的,实际上没有必要。因为小孩实际上他在他成长的过程当中如果你让他适当有一点缺失感对他也是有好处的,如果这个孩子成长过程当中我要什么就有什么,将来肯定不懂得珍惜,而且他也不知道我需要某个东西我需要实现某个目标的时候需要付出努力,将来等他成人之后再面临这样问题的时候他是很难接受的,他已经习惯了那样的模式,我只要想要这个东西就能得到,我不需要付出,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反而是不利的。让他们适当的有一些缺失感,也是很好的,不必要什么要求都满足他。

  主持人:我们公司妈妈群体比较多,我认识一个妈妈在家陪伴孩子很多,把自己的工作牺牲掉爱好牺牲掉,在家围着孩子做的事情非常多。

  林怡:你的工作、爱好所有这些能够带给你价值感的事情全部放弃的时候,你自己的状态是一定不会很好的。你这种状态也会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你怎么样去生活对孩子也是一个示范,我也工作我也懂得享受生活,那么孩子将来也是这样的,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你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生活,孩子以同样的姿态去面对生活。

  主持人:我们到底给孩子多少关注才够,是忽视他还是特别在意他,这个度应该怎么把握?

  林怡:每个孩子的需求都不太一样,需要根据孩子的情况有一些调整。有的孩子他天性就是希望有特别多的关注,这种孩子给予他的关注相对就要多一点,有的孩子无所谓,给我一点关注有点阳光就灿烂,这种孩子就不需要给予他那么多。但是不管怎么着,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多关注他,尤其要提高陪伴孩子的这种质量。因为现在很多家庭可能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家长很忙,爸爸妈妈都很忙,基本上很少有时间能够跟孩子在一起。孩子的需求始终得不到满足,加上家长工作忙回到家之后有时候还会把自己工作时的状态带回家,所以你在家陪孩子的时候实际上前面我们提到了孩子他天生就是心灵感应,你陪我的时候没有用心敷衍我,他是可以察觉到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最需要做的是提高陪伴的质量,哪怕每天陪你的时间短,但是我在陪你的时候是全心全意陪你,享受跟你在一起的这段时间,那么孩子内心也会非常满足。这样的话比你花大量的时间去陪他,但是实际上我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是心不在焉的,比那种状态反而好一些。

  主持人:林老师,现在从社会新闻可以看出来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了,因为生存的现状很多在农村的一些父母需要到外地打工来维持生计,这样的孩子尤其父母怎么让他感觉到被爱呢?

  林怡:这个确实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没有时间关注他,另一方面偶尔有时间比如放个假在家陪孩子的时候,你可能关注的是孩子的问题,老人带问题和爸爸妈妈带问题有时候有一些差异,当然有一些老人带的孩子很不错,但是大多数老人教育理念上面有差异,回到家可能开始去纠正孩子的问题,有这个问题那个问题,你最想做的事情我要去改变他,我要让他更好,你跟孩子的距离会越来越远。你每次看到他都是否定他,孩子的自我被他打压了,他肯定不希望跟你在一起,回到家里父母全心全意陪他玩越痛快越好,玩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游戏,平时没有跟孩子在一起,现在网络很发达,可以跟孩子视频一下或者给孩子打个电话,或者我每次亲手给孩子做一些礼物。现在很多家长我给他买一个昂贵的礼物给他,这算我尽到心了,实际这种礼物跟你亲手去做的一个礼物完全是两个概念,你自己动手做一个礼物的时候,把所有的爱都融进去了,孩子是可以察觉到的,这样的话他就会很开心,你看我爸爸妈妈虽然没有跟我在一起,但是他们一直在想着我,他们一直都很爱我,他们会以他们自己的那种方式来表达爱,这样的话孩子也能够感觉到你能察觉到你的爱,他虽然也期望跟你在一起,但是我不能跟你在一起,他心里面也会沮丧,也会有一些不太舒服的感受。相比较而言,你这样做了一个弥补,所以对孩子的发展也会产生一些有益的影响。

  当然可以有更多的方式,每个家长的情况不一样,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可以根据孩子的特殊性,家长本身在某些方面可能有一些什么样的特长,可以把这些都利用起来,这样能够给予孩子一份很独特的爱。

  网友:总以为自己很爱孩子,总想把更好的东西给孩子,总想让孩子学会更多的东西,不知不觉当中自己成为孩子最不喜欢的人。我们的爱怎么让孩子感觉到?

  林怡:很多家长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你不知道以什么样的方式跟孩子交流结果反而让孩子觉得你很烦人,不愿意跟你在一起,我要远离你,反而出现这样的状况。可能最常见的问题,当你认为孩子某一个行为不好的时候,你要去管束他,这时候的冲突最容易发生。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需要做的你要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想,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站在他的角度想就能理解他,你虽然不认可他但是可以理解他,你试着跟他沟通,那么孩子就会觉得很开心。虽然我这个行为被你否决了,你觉得我这个行为是需要改进的,但是至少你心里上是没有把我推出去的,你是认可我的,我依然是你最爱的那个孩子。表示理解他这个是我们和孩子相处时经常用到的方法,你理解他,他的行为就会发生改变。举例来说,我有一个朋友他们家孩子有一段时间特别不愿意去幼儿园,每天早上起来的时候都会跟他妈妈又哭又闹,这个妈妈最开始采取强制性的手段跟孩子交流,这个话题不需要再跟我聊了,上幼儿园必须要去,我们赶紧收拾走,每天妈妈和孩子都是冲突的状态,都是在对抗的过程当中最后孩子哭哭啼啼去了幼儿园,每天都很不开心。后来有一次这位妈妈问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处理?我说共情,她回家试试看,那天早上孩子又不肯去幼儿园,妈妈搂着她,我知道你不想去幼儿园,妈妈跟他共钱了,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在他的情绪稳定下来之后妈妈掏出来你今天想穿黄色的衣服去还是粉色的衣服去,孩子挑了衣服穿上高高兴兴去幼儿园。很多时候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我们要给他一个台阶小,你给了他这个台阶下,那么孩子的情绪就会变得平稳下来才能去听你的。他处在情绪的高潮期你试图把你的想法灌输在他的头脑里面肯定是不行的。先让他情绪平复下来,然后再从别的方向去引导。目前并不表明我认同这个行为,你说要这样那我就放弃,不是这个意思。只是我能够体会到你的感受,我认可你的感受,但是这个事情该怎么做还是要怎么去做。家长怎么处理这个问题,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方式要对了,孩子和你之间的关系会变得很融洽,即便有分歧,但是这个分歧容易被解决。

  小小孩有一个泛黏性,认为任何事情都是有生命的,比如这一张纸是有生命的,可以有哥哥姐姐爸爸妈妈,可以上幼儿园,可以玩各种各样的游戏,他认为他有的它们都有,他会这样理解周围的世界,利用孩子的这个特点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孩子不愿意去洗澡,你可以找一个他特别喜欢的玩具,这个玩具都想去洗澡现在,怎么办,谁带他去,他想找一个特别喜欢他的小朋友去,这时候很顺其自然把这个孩子最喜爱的玩具结合到一起了,它们之间有了一个关联,这个孩子很开心带着玩具去洗澡。当你以这样的方式去处理问题的时候,孩子就会很配合,所以会有很多这样的方法。

  主持人:家长是不是需要有时候倾听孩子一下?

  林怡:倾听很重要,绝大多数你很难静下心来听孩子说什么,比如你看到孩子有某个行为出现,这个行为不好,第一反应要去改变他。孩子有时候会说他的一些想法,如果家长不能冷静下来听,孩子会觉得你根本不想跟我交流,你们之间交流的渠道就被阻断了。

  主持人:倾听也是共情?

  林怡:不仅仅是为了共情还是为了引起孩子,倾听这个孩子有什么样的想法,这样他才愿意跟你倾诉。而且父母亲和孩子有这样的习惯,有什么事情可以跟爸爸妈妈去说的话,在他成长的过程当中不管他将来遇到多大的难题,多大让他难以承受的挫折,他都会承担去找爸爸妈妈寻求帮助,这样孩子不会走偏或者让你无法接受的后果,倾听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网友:孩子在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怎么样引导孩子解决此类问题,是让他打或者不打或者正当防卫还是告诉老师?

  林怡:这也是很多家长面临的问题,孩子之间打来打去也是交往的一种方式。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去干预,如果干预过多实际上剥夺了孩子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小孩如果你长期观察一群孩子,如果没有家长干预的话,他们的行为是会改变的,这个孩子是攻击者经常攻击其它小孩,过一段时间会发现很多孩子不愿意跟他玩了,他被孤立起来,这个孩子会思考问题出在哪儿,是不是因为我去打他们他们不跟我玩了,会改变自己的行为。这个孩子是经常受欺负的,今天这个孩子打他,明天那个孩子打他,他也会慢慢尝试模仿别的孩子的行为,你打我了,我也打过去,这样的话他们的行为总是在变的,最后通过你成为攻击者我成为被攻击者慢慢调整,最后成为一个很和谐的集体,孩子都会经过这样的阶段,你会发现那个孩子到四岁左右打打闹闹的行为就会少很多,基本上会消失。如果家长处理不当,比如我的孩子是一个攻击者,我去打他或者采取别的高压政策去改变他这个行为,孩子从你身上接收到非常多的负面情绪,他捱了打一定会把这个负面情绪通过别的孩子在别的地方发泄出去,这样的孩子到某一个环境的时候跟小朋友在一起他也是一个攻击者,以更强的力度把这个情绪发泄出去,他会去攻击别的孩子。如果家长很冷静处理这个问题,这个行为不可以,但是我们可以有别的替代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要持续跟孩子沟通慢慢就会明白这个规则,他的行为就会改变,与此同时也没有从爸爸妈妈那里接受到我没有被你们打被你们骂,没有从你们那里得到负面的情绪,孩子的状态就会好。

  主持人:一般家长会想孩子如果被打其实自己很接受不了。

  林怡:当我的孩子捱打了,这时候我的情绪很激烈,我很心疼我的孩子,恨不得他赶紧打回去,大家有这样的一个情绪出来的时候实际上孩子心里也察觉到,他也会觉得这个环境太可怕了,他们都欺负我,他才会有被欺负的感觉。对孩子来说,本身他们不会太在意这些,如果家长不给他传递这些信息的话,他们的感觉跟我们成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很多孩子之所以打人,一个是我喜欢他,所以我要通过这种方式去吸引他关注我,或者还有的孩子是这么想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玩的游戏,你看我一打他他就哭,我再打他一下他会不会哭,有时候他会这样去处理问题,家长要保持比较冷静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就会比较好。

  网友:女儿已经两岁一个月了,感觉长大性格好像变得越来越倔强,老喜欢在地上坐,高不高兴的时候都是这样。让她起来,她好像听不到,要去哪里玩也是非要依着她的意思要不然哭的很大,真是头疼。我该怎么让她既玩的开心又听大人的话呢?

  林怡:两岁的孩子喜欢坐地上很正常,孩子们都喜欢坐地上,只要蹲在那个地方玩一会儿全坐在地上了,因为坐在地上是很舒服的。家长没有必要因为这个事情去纠结,相反你在家里用塑胶地板或者其它什么东西能铺多大就铺多大的小区域,这个地方就是让他来做的,同时告诉他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做,其它的地方比如到了户外到了一些公共场所可以坐,告诉他这个规则就行了,这样的话既满足了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同时又让他明白内外有别或者是在某些情况下我们需要怎么样去应对,让他有这种规则,这样对孩子的发展会更有利。

  孩子的很多需求都是可以满足的,因为他的需求可能只是一个阶段性的需求,比如孩子吃手或者有阶段特别喜欢在地上捡一些小东西,比如烟头等等,这都只是阶段性的需求,他发展到这样的阶段自然有这样的行为。孩子的行为到底应不应该,这个需要家长去衡量一下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判断跟孩子的发展需求是有一个差别的,你的判断可能是有偏差的,如果你的判断有偏差的话,你去约束孩子的行为那就是不应该的,对他的发展没有好处。一些原则性的问题该坚持还是要坚持,而且坚持的时候不要跟孩子去发脾气。这位家长比较焦虑,他再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也不会很冷静,这样的话你和孩子的对抗就会升级,如果能够静下心来就像前面提到的方法采取这样的方式去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孩子不会那么跟你对抗。

  网友:四岁的女儿两面派很严重,在奶奶家作息时间很规律,晚上八点睡七点醒,吃包子饺子都能吃,到姥姥家表现截然相反,晚上十点多才睡,早上不到七点才睡,吃包子饺子只吃馅儿,在我们家综合还是不错的。针对这一问题怎么办?

  林怡:不管孩子有什么样的行为不要给他贴这种负面的标签,你给孩子贴了一个负面标签以后,因为孩子有一个特别大的特点,他特别认可父母给他的这种评价,你认为他是好孩子他认为他是好孩子会越来越好,你认为他是坏孩子他也会自贬觉得是坏孩子越来越坏,最好不要给孩子贴这种负面标签。对于孩子来说是很正常的,他平常可能经常住在奶奶家或者去姥姥家时间比较少,孩子转换环境的时候会有一些行为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他在他熟悉的环境里面所有的作息都是规律的,但是到了一个陌生环境的时候,这个陌生环境给孩子心理上会带来一些压力,他内心有这种压力的时候,他的行为也会出现一些变化,这个变化是他内心不那么安定的一种表现。

  主持人:环境变了可能我自身也要做调整?

  林怡:对,他在家八点睡觉,换了一个环境之后睡不着,因为内心有这种压力,有一点不安全的感觉,所以就难以入睡,我可能折腾到十点甚至十一点十二点才能睡,这是很正常的反应。他吃饺子吃包子只吃馅儿不吃皮,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一种可能是奶奶家和姥姥家对孩子的要求不一样,孩子心里很清楚,在姥姥家可以不吃皮但是在奶奶家不吃皮会说我,你们的要求不一样,孩子的表现肯定也不一样。还有一种可能,奶奶家做的皮跟姥姥家的口感不一样,各种各样的原因。

  主持人:其实没有什么问题。

  林怡:没有什么问题,不需要当成一个问题来看待。

  主持人:非常感谢林怡老师给我们做了这么精彩的回答,谢谢您,也希望您下次能够光临我们的访谈间,我们下期再见,网友们我们下期再见。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44567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