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中国家长怎样才能摆脱自己的“恶婆婆”形象,还孩子以应有的公平呢?
陈建翔:首先,家长应转换自己的思维模式,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孩子。孩子不是东西,不是工具,而是一个生命体,他有自己成长发育的历程。如果你用期待和欣赏的眼光去看他,你就会发现他每天都在变化,每天都在发生奇迹。孩子的前途就在家长的眼光里。你看他是个天才,他就会成长为天才;你看他是个笨蛋,他就会成长为笨蛋。家长每天都应充满期待,充满虔诚,用类似于对宗教的虔诚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其次,要改变孩子,首先得改变我们这张脸。是孩子哪能不犯“错误”?不犯“错误”就不是孩子了。我们小时候不也都是这样过来的吗?为什么我们能宽容自己而不能宽容孩子?我们想改变孩子,就得先从改变我们这张脸开始。孩子都希望看到家长充满笑容的圆脸,我们就应把愁容变成笑容。
很多家长都信奉“给好心,不给好脸”,或者“给好心,不给好话”的传统观念。我要说的是,孩子可没有成年人那么深沉、世故,他们很难透过家长“苦脸、坏话”的现象,去理解家长“好心”的本质。家长教育孩子,好心、好脸、好话,应该是“三位一体”的,给孩子“好脸、好话”就是给他们成长的阳光和雨露!
再次,就是要把戳戳点点、批评责备、絮絮叨叨变成鼓励、表扬、赏识。孩子代表了大自然浓缩的智慧和精华;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成年人难以赶上的,孩子的创造力也是成年人难以想象的。孩子身上拥有我们无法理解的神奇色彩,他们的很多错误都是我们的误解造成的。我们看孩子的心态变了以后,对孩子的态度就会发生变化,自然而然地就会从用食指对孩子戳戳点点变成用大拇指鼓励、表扬孩子。
从食指变成大拇指,并不是要避讳孩子的缺点、问题、错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从食指变成大拇指是育儿观的一场深刻变革,批评、惩罚对孩子的教育作用固然不可低估,但这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还有比这更高的一个层次,那就是赏识孩子、敬重孩子。有了赏识、敬重这样一个心态,批评也好,惩罚也好,孩子都会乐意接受。只有接受了,才会达到教育的目的。
最后,应改变“强势家长”的形象,让自己的姿态低一点儿、弱一点儿、“傻”一点儿,变得能让孩子感觉自己高一点儿、强一点儿、聪明一点儿。还有就是停止絮叨,减少“说理”的次数,只在孩子完全放松的情况下才与孩子做朋友式的交谈,并尽量扮演建议者,让孩子做决策者。
家长任何时候都应为孩子着想,让孩子尽可能地感觉快乐。当孩子快乐时,他的每一个细胞都在舒展着——快乐比成功更重要。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457653.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