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多抱婴儿
通过抚摸婴儿、抱婴儿,年轻的母亲就像演员进入角色一样,逐渐感到做妈妈的自豪感、幸福感和现实感。
婴儿也通过经常与母亲肌肤相亲而产生一种亲切感、安全感。
特别是最初的两三个月,对婴儿来说,“抱”所得到的舒适感无异于母腹中。任何婴幼儿都需要抚爱,这一切就跟维生素和卡路里(热量)一样,对他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满足宝宝的需要,别担心抱惯了放不下,要多抱宝宝。
一个充分得到父母抚摸、拥抱的孩子,身心发展都比较健康,情绪稳定,对外界环境比较信任,与父母的关系比较融洽,今后的人际关系也比较和谐。而一个没有满足接触安慰的孩子则会变得情绪不稳定,或烦躁,或冷漠,或对外界环境缺乏信任感,与父母和其他人的关系也比较紧张。
心理学家哈罗对猴子进行的母亲剥夺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接触安慰与求食一样,是一种自然的需要。
所以,父母,尤其是母亲如果除了哺乳时和孩子充分接触外,每天还能经常有意识地接触孩子的身体是很有意义的。国内外都有这样的报道,即母亲们在医生的指导下,每天对婴儿的身体进行按摩。接触安慰不仅婴儿需要,幼儿也同样需要。接触安慰的满足是孩子快乐的源泉、自信的支柱和安全的保证。
(2)要多看婴儿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与母亲交换目光,婴儿既会得到对人产生的兴趣,也会增长智慧,所以,抱婴儿时,一定要看着婴儿的眼睛。
(3)要主动多和婴儿搭话
“妈妈抱”“抱抱吧”,抱的时候一定要说这些话,不说什么突然一抱,婴儿会被吓一跳。母亲用亲切的表情,愉快、温柔的声音和婴儿说话,可诱发婴儿良好的情绪,引逗他发音,这些都有利于婴儿早期学习语言。
(4)婴儿的微笑
当你看着你的宝宝时,婴儿嘴角有时偶尔会露出微笑的表情。这大概是舒适的环境、柔和的阳光、轻声悦耳的音乐诱发出这种表情的吧。这种反应主要集中在嘴部,而不是表现在眼部。因此,严格地讲,不属于真正的微笑。这一类微笑都属于反射性的,是面部表情肌的牵动,还说不上是心理活动,更谈不上情感交流,可称之为“无意识的笑”。
到了第五周之后,婴儿在看到别人的脸或听到说话声音时会发出微笑。3个半月以后,尤其4个月以后的婴儿开始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微笑,出现了心理学上称之为“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这时的婴儿对熟悉的人笑得比较频繁和自然。
(5)让孩子笑口常开
在促使婴儿由无意识的笑转变为有意识的笑的过程中,妈妈的眼睛、笑容、语言和抚摸起着强化刺激的作用。
当婴儿发出笑的行为后,父母应及时报以微笑、对话、抚摸,孩子会越来越笑得欢。所以,家长对孩子的笑要做出及时的和积极的反应。
(6)不要漠视宝宝的哭声
哭声是宝宝表达需要的“语言”。饥了、渴了、不舒服了都用哭声来表达。尤其宝宝长大一些后,大人不理会他就会哭。一些家长担心宝宝一哭就哄逗,将来会惯坏了脾气,所以故意不理会。
其实,这种做法是相当错误的。宝宝出生后,离开了母体来到世上,对未知世界是非常陌生的,哭声也是他探索世界的开始。当他哭泣时,如果得到了积极的回报,就会增加探索的兴趣和信心;如果哭声没有回报,久而久之他就不会再哭了,而是自己跟自己玩。这样,父母感觉孩子是“懂事”了,而事实上宝宝探索的兴趣泯灭了,其未来性格中冷漠、孤僻、自闭的成分加大了。
曾有人写了一本书??《影响世界的13位男性》,这13位人士中有12人是头生子。另外,数据统计者还发现52%的美国总统也是头生子。
为什么头生子成功率较高?主要是因为头生子往往是家里的第一个男孩,因而格外得到家长的关爱,他们的每一个哭声和反应都容易得到家长的回报,从而更激起他们探索的兴趣。
再者,宝宝性格的形成也是从听懂大人的话以后开始的,而且是受大人性格影响的。只要父母用心灵之爱去跟孩子打交道,孩子也会用同样的爱去回报家长。
所以,家长千万不要忽视宝宝的哭声,应该积极地回报他,爱抚他,让宝宝建立起对世界和亲人的信任,增强探索的兴趣。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465699.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