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所谓的“教养”行为过程中,首先应该听懂这句话:宝宝天生是一颗神奇的种子。其实,每个宝宝都有天生的强大生命力,这个生命力中包含宝宝成长所需的一切。宝宝生来就很圆满,只有成人压抑了他,使他迷失或者扭曲自我,他才会看起来充满了缺陷。
有一位爸爸,他从媒体上看到一篇姜文谈女儿的文章。姜文在文章中说,有一次带女儿出去玩,回来的路上他突然心血来潮假装迷路了。令姜文万分高兴和没想到的是,他的女儿竟然会安慰他,说爸爸不要紧,你不要着急。姜文很得意地告诉记者,一个三岁的宝宝会安慰人。
这位爸爸发现自己的儿子也是三岁多,于是就想做一个测验,看自己的儿子是否有人家大明星女儿那么聪明。
有一天,他带儿子从外面回来,快到家的时候,他突然想到姜文女儿那个故事。他想何不今天来试试?于是,就装着很慌乱的样子对儿子说:“不好了,儿子,爸爸迷路了,爸爸不知道怎么走了。我们现在回不去了。怎么办?怎么办?”他一边夸张地说,一边斜着眼睛看他。
让他万分失望的是,儿子一言不发,更别说安慰人了,他只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爸爸心里在叫:“你说话呀!你说话呀!哪怕随便说点什么也好。”见儿子还没反应,他只好再提示他。他转过身去,说:“那我去问路,我问谁呢?我问谁呢?”心想最少儿子也该帮他出出主意,实在不行,哪怕随便说一句话让自己下台也行。
身后没有声音,爸爸知道儿子没有跟过来,又赶快转身过去。心想,智力不如人家大明星的女儿事小,万一这当口被车撞了那可是事大。这时,令他万分惊讶的是:
三岁多的儿子叫了辆出租车!!
上车后,他告诉司机家里的地址。出租司机很惊讶看着他说:“走路只要5分钟,你要坐车干什么?”爸爸回答说:“今天就是走路只要1分钟,我也要坐你的车。”司机一脸不解。
这位爸爸是一位心理学博士,他对此事最大的感慨就是:男女在社会性上的差异在三岁多的年龄就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而我的感觉则更复杂。
首先,除了性别差异,个体差异其实也很大,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孩子没有像上文中小主人公那样表现。可能,有的孩子也会感觉不知所措、哇哇大哭、抱怨爸爸没有妈妈好。那么,假如宝宝的表现不如我们的意、不如别人的宝宝“好”,我们又会是什么感受和态度呢?
深受内向困扰的父母常常觉得宝宝外向一点好,过于奔放的父母则常常喜欢宝宝安静内秀,喜欢文学的人觉得宝宝最好对文字敏感,喜欢音乐的人则认为自己的宝宝必须有音乐素养,理工出身的人认为应该从小培养宝宝对科学的兴趣,搞管理的人则容易看重宝宝是否懂得察言观色是否有心机……每个人都从自己的经历中获得了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当他们有了宝宝,就很自然地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期许宝宝。有的时候,宝宝恰好有父母期望的天分,自然皆大欢喜,可是,假如宝宝的气质和天分与父母的期许相违,我们会作何表现呢?
其次,我还经常看到,在对宝宝的教养中,那些没有民主意识的父母自不必说,一些“努力”尊重宝宝的父母会给宝宝选择、征询宝宝的想法,可是却早“内定”了答案,如果宝宝的选择与内定的答案不相符,父母就耐心地“启发、引导”,直到相符为止。一来二去之后,宝宝渐渐明白了父母的心思,直接说出父母心中的答案。父母们很满意,殊不知却压抑了宝宝的本心。在一个不允许宝宝说“不”的家庭,宝宝说“是”毫无意义。
我认为对于父母来讲,切忌假定自己是宝宝的“领路人”,出于“为宝宝好”的善良动机,来帮教、安排、管理自己的宝宝,不愿意听到宝宝说“不”,以为他们年龄太小,懂得太少,而且贪玩、懒惰,所以应该听从大人的安排,努力达成父母的期望。
其实,每个宝宝都有天生的强大生命力,这个生命力中包含宝宝成长所需的一切。宝宝生来就很圆满,只有成人压抑了他,使他迷失或者扭曲自我,他才会看起来充满了缺陷。
宝宝靠自己也只有靠自己才能成长,父母懂得多或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宝宝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因为这才是宝宝必须处理和依靠的。父母需要做的是帮助宝宝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是一味地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宝宝、把自己会的教给宝宝、把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宝宝,不是从我们的角度来考虑宝宝应该怎么做,而是从宝宝的角度考虑我们应该怎么做。
无论是姜文的女儿,还是博士的儿子,还是你我的儿女,他们天生都是一颗神奇的“种子”,请相信这颗内在的“种子”吧,他会有自己的一套,如果外在的环境和条件适宜,我们会发现宝宝的“那一套”虽不尽相同,却一样很棒!(文/孟迁)
来源:摇篮网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468142.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