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孩子是在爱的包围中长大了,家长如何让让他们懂得爱的含义和与他人分享爱呢?看看本文的真实案例,由妈妈的真实体验得出的教育经验是最珍贵的。
一、主题与背景
曾看到过这样一幕情景:一位妈妈给他三岁的孩子买了饼干,孩子把饼干一把抓在手里,怎么也不肯给妈妈尝一口。妈妈故意咬了一口孩子手里的饼干,结果孩子大发脾气,非要妈妈把饼干吐出来不可。这位妈妈无比感叹的说:“你看,这孩子真没良心,我对他这么好,什么都依着他,有点好吃的都给他留着,可他一点都不会体贴大人。长大了真不知道会怎么样……”
这位家长的感叹确实令人深思。为什么现在有些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舍不得对别人付出一点点爱?
众观周围,不难发现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教育并不尽如人意。有的家长认为,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多学点知识技能,在聪明才智上超过别人,至于其他方面用不着怎么教;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小时侯任性一点很正常,大起来自然会好的;更有甚者,还把孩子任性、自私、霸道的表现视为孩子的聪明、好玩,而加以纵容。前面的那个孩子,不舍得与母亲分享他的东西,就是因为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不注重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造成的结果。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在爱的海洋里,习惯着被人宠爱,却不知道怎样去爱别人。在家里父母就是再苦也要让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决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他们让孩子独自拥有好的东西,渐渐的,孩子便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就因为这一次次“理所当然“的默认,便将一些幼小纯净的灵魂一步步朝自私的方向牵引。如同前面的那个孩子,我们实在不能去责怪孩子如何的不懂得去爱别人,而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为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孩子的面前是否已忘记: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要知道,孩子的爱心不是一夜之间就培养得出的,更不是没有原则、失去理智的溺爱换来的。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如同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更是最直接的爱心播种者。如何给孩子播下爱的种子,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母爱”,作为一名母亲,我深深的感到:因为我们爱孩子,所以更要让孩子懂得爱。
二、案例分析
画面一:
星期天,同事带了儿子来我家玩,一开始我女儿很高兴,两个年龄差不多的孩子就是有“共同语言”,只一会儿的功夫女儿就搬出了她所有的“家当”——宝贝玩具,与弟弟一起玩。见他们玩的那么开心,我便与同事聊起了天,可是话刚刚讲了几句,就见女儿一脸气冲冲地跑来告状:“妈妈,亮亮抢我的金箍棒”。原来,两个孩子都想扮演孙悟空,而家中只有一根玩具金箍棒,见同事的儿子亮亮紧紧的抱着那根金箍棒,一副惊恐万分的样儿,我连忙劝说女儿让让小弟弟。可是女儿死活就是不买帐,竟“哇哇”大哭起来,还说“你明天不要到我家来了,臭亮亮。”同事很是不好意思的向我打招呼,我连忙回歉,就这样两个孩子不欢而散。
分析与对策:
在孩子的意识中,好的东西都应该归他所有。孩子不愿意与他人分享,是因为她觉得分享就会使她失去她想要的东西。事后,我平静的与女儿谈了一次心,告诉她今天与小伙伴之所以玩的不开心的原因,还帮助她分析其中的道理,然而,看着女儿云开雾散的小脸,我知道要让孩子真正理解,不是嘴上说说就可见效的。于是,我在日常生活中开始和爱人一起利用生活中的小事引导女儿去关心、爱护别人。比如,有意增加朋友(有孩子的)聚会,另外,事前先给女儿打打“预防针”,我会蹲下身子问女儿“今天,你是小主人。主人应该怎样去招待自己的小客人呢?”女儿拍拍胸说:“妈妈放心,我不和小朋友抢玩具,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就这样,女儿渐渐的懂得了分享的爱,也体会到了爱的分享的快乐。
画面二:
一次,我带着女儿在公交站等车,旁边有一个手拄拐杖的老头在捡垃圾。女儿看到后问我:“妈妈,这个老爷爷在在干什么?”我告诉他,老人在捡垃圾。她又问我:“他捡垃圾干什么?”我说:“老爷爷肚子饿了,但他没有钱,所以捡垃圾换钱买东西吃。”女儿听后,跑过去把手上的一包薯条给了捡垃圾的老人。我竖起大拇指表扬了他。公交车来了,我和女儿上了车。女儿仍然踮着脚从车后窗看那位老人,眼里流露出同情的目光。女儿在车上问了我许多她这个年龄无法理解的问题,言语中充满了对老人的关爱之情。
分析与对策:
生活就象是一所大学校,孩子在其中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孩子因为小,父母大都只重视在物质满足自己的孩子,却忽视了如何从情感上给孩子以爱抚、同情、体贴和鼓励。家长只注重的孩子的“养”,而忽视的孩子的“教”,这就会导致孩子情感体验贫乏,久而久之,就有可能使孩子在情感上出现无知、麻木的状况。但是,只要我们家长有心,生活中的许多具体事例都可以用来启发、教育孩子。像上面的例子,我以一个母亲敏感,从孩子的视角觉察到了一些东西。于是,我乘机将要孝敬老人、关心老人的道理溶人了和女儿的交谈之中。女儿用心的听着,似乎也明白了许多的道理。如今,女儿已六岁了,与同龄孩子相比,她更懂得关心别人。平时,会主动打电话去问候乡下的爷爷、奶奶;见我生病了,会端水给我喝;爸爸下班累的躺在床上,她竟用小拳头给爸爸捶捶背,逗的爸爸直笑……看到女儿这么关爱他人,我感到特别高兴。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对孩子的爱更应该是注重情感的爱。
画面三:
有一天,邻居家孩子韵韵到我家来串门,正好,电视在播发“小哪吒”的动画片。女儿随她一起跟随着片头曲又是唱又是跳,好不热闹。由于韵韵在学校是舞蹈班的尖子生,她的表演立即赢的了我们全家的掌声,大家纷纷称赞韵韵的舞跳的好。韵韵也一下做了几个高难度动作,并回头问我女儿“你会这样吗?”女儿不甘示弱,也模仿着尝试了几下子,结果弄的全家哈哈大笑。就在这时,女儿一屁股坐在地上,又哭又闹,嘴里不停的说到“我没姐姐好啊?你们不喜欢我啊?”任凭谁来劝都无济于事。半夜里,我起来上厕所,朦胧中还听到女儿呓语着“不要姐姐,不要姐姐。”
分析与对策:
如今的家长都十分注重对孩子心理方面的教育。在积极推行赏识教育的同时,家长由衷的感到“自信心”的培养对孩子十分的重要。可赏识教育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万能的。在实践中,一些家长往往将赏识仅仅理解为表扬,从而滥用表扬,结果得不偿失。女儿便是最好的例子。在家里,她的一言一行总能得到家人的赞扬。尤其是爷爷、奶奶,什么“宝宝能干啊”“宝宝聪明啊”之类的话赞不绝耳,每当孩子做什么,奶奶总会“大惊不已”,而孩子也早已“习以为常”。这种口头禅式的表扬导致了孩子不能客观的评价自己,总觉得自己一定是最好的,从而,产生了盲目自满的后果。从那一件事之后,我逐步调整教育策略,将“爱”爱的更理智一些。平时,无论女儿做事是成功,还是失败,都给予正确的评价,使女儿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哪里,怎样改进,使孩子逐渐明确是非标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让孩子赢的起也输的起。
三、自我反思
爱带来了敏感。没有爱,一个人不可能维持对另一个人的全心关注,也不可能对他的行为有所预期,或者迅速作出反应———就像我们在母女之间发现的那样。以一个母亲的敏感,可以从孩子的视点看到东西;它含有一种移情作用,不过得靠母亲对于自我中心的超越,并且,看来不是每一个母亲都能成功地做到这一点,包括我自己。和着流行歌曲那样的唱“因为爱,所以爱……”就让我们每一个做母亲的“爱”孩子的同时,也鼓励孩子去爱别人吧!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46828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