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种瓜未必就会得瓜(幼儿教育指导)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亲子活动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前言:中国的父母一向把孩子的教育看的很重,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好的成绩,父母不惜包办孩子的一切,但是回头来不仅得不到孩子的回报,反而连最基本的尊重都没有,以下就来看看吧!

  一个12岁的孩子竟然不知道怎样剥皮吃熟鸡蛋,因为剥鸡蛋皮的工作从来都是父母代劳的。一个十七岁的孩子,打死自己的亲生父亲,只是因为父亲没有及时给他一百元压岁钱。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整日游手好闲靠“啃老”度日,因为父母在他心目中就是取款机。既然有了提款机,还需要工作吗?父母变成了孝顺的父母,孩子变成了忤逆孩子。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有一次,一对父母带着孩子来我这里咨询,孩子成绩很差,父母担心孩子不能考上高中,所以想让我跟孩子谈谈让他有点紧迫感,努努力至少要能考上高中。亲子教育

  孩子是随着父母一起进来的,有一个大书包由爸爸拿着。坐了一会儿,妈妈想起来孩子没有吃早饭,于是忙不迭地去附近的肯德基给他买吃的。孩子很内向,问一句答几个字,有时候干脆就是沉默,只有爸爸在一旁替他回答。早饭买来了,孩子有了点笑脸,问妈妈有没有买烤鸡翅。妈妈脸色一变,口里连说:“对不起,我忘记了,对不起!”孩子一脸怒气,推门而出,妈妈也紧跟着出去了。

  爸爸很尴尬地看着我,跟我说:“这个孩子让我们操了很多心,只是希望他能好好读书,其他什么都不需要他做,不夸张地说,冬天的衣服我们都是要捂暖和了才给他穿,起床后洗脸水打好,牙膏都是挤好的。我们全部心血和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为什么他就是不理解?”这位爸爸的疑惑也是很多家长的疑惑。亲子网

  为什么孩子不能理解我们的一番苦心?为什么父母做得越多,错得也越多呢?我想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要转变一个观念:孩子是你生的,但是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父母常常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把孩子当成是生命的下一段延续。孩子是要继承我们的意愿,弥补我们生命中的遗憾的。于是我们对孩子有非常多不合理的期望,于是我们管得太多,安排太多,甚至开始安排他的终身。

  曾经有这样一个极端的案例:美国儿童塞达斯的母亲是哈佛大学心理学的荣誉教授,在小塞达斯出生之前,她就准备在儿子身上进行一系列的试验计划,倾尽权力来培养他成为天才。小塞达斯刚出生,母亲就在小床周围挂满了英文字母,并且在儿子身边不断发出字母的声音。接着又用多类教科书代替了儿童玩具,于是塞达斯从小就被几何、地理和外语所包围,整个婴幼儿时期成了他独自苦读的过程。

  塞达斯6个月会认英文字母,两岁能看懂中学课本,4岁已经发表了3篇500字的文章。13岁,他被哈佛大学破格录取,尽管他早慧聪明,但过分加压使得他的神经系统开始失常,他经常在不该笑的时候咯咯发笑。14岁被作为精神病患者送进医院。虽然痊愈后,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毕业,但他对母亲的实验和整个世界怀有强烈的反感,他突然离家出走,在商店当了一名普通的营业员,和他母亲的期望南辕北辙。

  由于父母觉得孩子是自己的,所以事事都要大包大揽,对孩子的关怀无微不至,怕他经历父母的曲折,怕他吃了父母的苦,怕他承受不起风雨,也让他肩负父母过多的期望。最后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不能担负责任、事事依靠父母、不快乐、不幸福的人。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每一个独立了的儿童,他们懂得自己照顾自己,他们不用帮助就知道怎样穿鞋子,怎样穿衣服,怎样脱衣服,在他的欢乐中,映照出人类的尊严;因为人类的尊严,是从一个人的独立自主的情操中产生的。”虽然孩子是母亲怀胎十月生下来的,靠父母辛勤养育才能长大成人,但是孩子作为独立的人,他应该是拥有独立人格,将能承担自己责任的人。

  如果我们真的爱我们的孩子,让孩子走自己的路,不要去“霸占”他,我们只是有机会照顾他而已。我们经常需要成为一个旁观者,我们需要的是为他们的成长鼓掌,我们需要的是扮演好一个陪伴孩子长大的父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不属于任何人,他属于整个世界。他不能依靠任何人,他只能依靠他自己。他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他也只能和我们一样,一步一步、曲曲折折地走向成熟。

 亲子教育专家

  “心智成长”是婴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也许不少家长一路来都接受着一种“种瓜得瓜”的论调,所以认为要孩子记忆力好,从会说话开始就让他背诵古代经典;要数学好,就去上奥数班;要考试成绩好,就反复不停地写作业做同步练习。这种做法,就像我小时候爸妈认为让我多吃猪脑就脑力好,多吃大蒜,算术就能顶呱呱一样可笑。亲子网

  我说的“心智成长”就不可能种瓜得瓜,甚至经过一番努力,表面上看似乎一无所得。为什么?心智成长包括了两个层次:它的内核是脑力开发,包括透过五感刺激与动作锻炼,加速、加强大脑神经回路的发展,优化感觉统合,直接散发出来的成就就是“能力”。所以才有了第二个层面的“学习”,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手段,在体验中获得观察力、辨析力、思考力、想象力和解决难题能力的逐步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越来越强,这些能力积累起来,就是孩子具备的“能量”。

  这个分析过程,我一直没有说出口的其实只有一个词:“Feeling”。用汉语说,勉强可用“感觉”来表达。“Feeling”就是促进成长的“驱动器”,也可以说是“能量”的嗅吸器。

  让孩子铸就足够的能量??这个心智成长的过程非常复杂,但也可以说是很简单。所以复杂,是因为家长的教育理念过时或不正确,教育手段粗暴或不适用,以至于总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家长都是新爸新妈,育儿经验全是来自儿时的记忆或对朋友、邻居的观摩借鉴,这些脱离孩子的生活环境及不同社会价值的教养方式方法,经常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以致最后变得不可收拾。

  从“教育”的目标来设计教育过程,而且当你能够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高度来进行思考,你就会发现:要求教育手段的可行和有效,这个过程就必须用上一些谋略。谋略可以有两类:一是不怕对方知道我的目的,但要求对方按照我的思路走,这是“阳谋”;另一是不能让对方知道我的目的,这样我才能成功地将对方引导到我要他走的路向,这是“阴谋”。一个体验式教学方案的设计是否成功,就在于“阳谋”及“阴谋”的有效应用。

  亲子教育采用的就是体验式教学,推行的“不教而教”的教育理念。在“心智成长”这么大的一个课题上,一开始就需要用上“阳谋”,虽然可以堂堂正正地公开说,但很难说得明白,就索性不说,做就是了。教育的意义在改变人的气质,目标既在提高素质,那么实施的过程就需要可行有效的手段。只有理念正确,松紧有度、进退有据,一以贯之走下去,让受教育者走得顺,欣然朝向目标前进,能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建立早期经验,这才是正确的做法。亲子教育

  以前的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文环境没现在的复杂,教育、学习,可以一卖一买,把古圣先贤的典籍背诵下来,之后或进入官场,或当个私塾教师,勉强养家糊口。而绝大多数的人只凭着家庭教育及家传技艺直接上岗,在社会上从事适合自己能力的职业。这样的生活,能够出类拔萃的人,或因机缘巧合,或凭锲而不舍的努力,其实全凭造化。

  现代社会就不同了。脑筋不好使,又没有“能力”的孩子,就没有办法在国家的教育机制中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成不了人才。除非出身官宦富豪之家或由于机缘巧合,否则长大后势必将受苦受累。因此,父母们都自觉责无旁贷,扛起培育子女成才的责任。但是,培养孩子成才可不像过去的师傅带徒弟那么简单,其中枝节繁杂,而且必须针对孩子不同成长阶段采取不同的手段。而对于婴幼儿,教育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已经不是种瓜得瓜那么简单。

  有家长质疑我的这个“种瓜不得瓜”的婴幼儿教育理论。我说:“比如你,想做个书法家,于是从临帖练字开始,一年、两年,资质再差,不成家也能够胜于常人,这才叫种瓜得瓜。但孩子的心智成长不是这样,画画、弹钢琴、学围棋,都不是为了成为画家、钢琴大师或棋圣。如果你的孩子不是超级天才,你让他学习什么的唯一目的就是成家成圣,那肯定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总结:有人就戏称说“中国的父母是全世界最好的父母”,从孩子出生到长大的每个阶段,父母们都是尽心尽力的照顾,使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我行我素的性格,娇气十足,太自我为中心,更是不敢面对任何的挫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474725.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