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刘妈妈用很少的文字记录了教训婷儿的场景,这个场景使我想起了当年教训儿子的样子。大概在儿子1岁多的时候,我母亲从家乡来看雨儿,当时雨儿正处于随心所欲发展自己的阶段,谁的话也不停,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母亲就提醒我,不能为所欲为,小时候就应该管教他。所以,后来,我用孤立战术来教训儿子,只要儿子不听话,我就将他抱到常人坐的板凳上并开始不理他。他坐在上面,双脚悬空,紧张得生怕自己掉下来,那晃荡晃荡着的双脚就一直这样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了。一开始还无所谓,时间长了,就开始喊“妈妈”,妈妈不答应,喊“爸爸”,爸爸也不理他,后来他就哭了,并在害怕中知道什么是惩罚,我虽然不理他,心中却很难过,背着他偷偷地哭。……
婷儿的妈妈,也采取了孤立的方法,她将婷儿关在卫生间里。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里时,我真觉得刘妈妈还是够残酷的,也比较后悔当初自己的做法。在幼儿时期,孩子最害怕父母将他们“遗忘”或“抛弃”,那种孤独无援的处境也许已经在他心中留下了阴影。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也正处于调皮、不懂事的状态,千万不要利用他对你的眷念和依赖作为惩罚他的武器。
婷儿在外婆那里度过了一段时光,这段的描述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用刘妈妈的话说,“先培训,在上岗”,我觉得外公外婆的配合真难能可贵。在她们的通信中,刘妈妈又指导外婆进行“主动教”的过程,并每天坚持看《FOLLOW ME》,为婷儿以后掌握英语打下了基础。由此想起前段时期,有个网友提出:“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双语教育呢?”当时我也没有确切的回复,现在觉得,双语教育实际上也是训练孩子接受能力的一种方式,也许目前并没有什么特别功效,但是若干年后,在日益同化的国际环境中,掌握另一种语言的技能一定会让你的孩子受益无穷。
在全书中,我比较佩服刘爸爸。总体来说,如果没有婷儿爸爸的加入,婷儿的教育也许不会这么成功。几天前,JUNE转贴的一篇文章中,就阐明了一个观点:父母在与幼儿相处时,不应将所有的时间都安排“智力开发”的内容,经常制造一种轻松相处的环境,更有益于孩子的成长。婷儿的妈妈一直马不停蹄地对婷儿灌输、训练,我感觉已经到了一种极端的状态,幸亏刘爸爸带来了宽松政策,使婷儿在有张有弛中完成了小学、中学的学习。所以,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过分的急于求成不一定会有至善至美的效果,我赞成刘爸爸的心灵塑造观点。
还有一点很值得各位爸爸们学习,作为继父,刘爸爸对婷儿的爱应该是没有隔阂的,他给婷儿讲故事,一讲就是六年,并根据婷儿的发展阶段选择适当的故事。孩子在小时候,对父母的依恋是很明显的,大部分孩子在每天晚上临睡前,都需要得到父母的陪伴和疼爱,如果你已经这样做了,一定会觉得:这段时光,真的很美好!
我觉得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最成功的是婷儿的情商教育,虽然这本书中描述的章节不多,但是,婷儿确实是一个坚强、善良、勤奋的孩子,这些美德,往往是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自觉形成的,刘妈妈的刻苦自然形成了婷儿的刻苦,刘外婆的亲和培养了婷儿的善良,刘爸爸的宽容培养了婷儿的乐观,所以,做了父母,你就成了孩子的榜样,在孩子面前,你不能再为所欲为,不能再任性撒娇,为了孩子,你必须改变你自己!(也许这还有点过了,但是,有了儿子以后,我确实得时刻提醒自己为孩子做一个表率)。
在婷儿上学期间,由于早期教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使她很快就适应了各种环境,虽然婷儿的妈妈在择校上伤透了脑筋,但是婷儿还是进了一个二流小学。恶劣的班级情况并没有使婷儿的努力白费,她象一颗被乌云遮挡的星星,闪烁着自己微弱的光芒。在环境得到改善时,她很快跟上进度,脱颖而出。在竞争激烈的升学考试中,她又进入了外语学校。从此,她一路遥遥领先,珍惜每一个机会,使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综合发展。合上这本书,我的眼前依然出现婷儿在美国最高法院和大法官讨论的场景、在C-SPAN美国电视台的精彩表演、面对高考的压力顺利达到了托福640的目标……
婷儿已经如愿进入了世界顶尖级的哈佛大学,这个哈佛女孩在高手如云的哈佛还是那样引人注目,哪一位做父母的不希望将自己的孩子也培养成刘亦婷呢?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不止一次对儿子说:“我们家要出一个哈佛男孩哦。”儿子的心目中已经将刘亦婷作为榜样了,先生就常常听见他自言自语的说:“哈佛男孩——陈泰雨”,哈哈,如果真的能够如愿,我一定会在儿子带我到美国时,亲自向刘亦婷致谢!
相对于其他书来说,我几乎可以用“用心”、“投入”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看《真实的日子》和《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情景。我想,在以后的日子中,因为有着和池莉一样的女人人生,我会很平淡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因为有着和刘亦婷一样聪明的儿子,我也会尽力地帮助儿子实现他逐渐明朗的愿望!(完)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478347.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