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被人们称之为“天才”。
但上海市实验学校小苍(化名)的这三年,写就了一部20万字的小说并公开出版。
上外附中金琪的这三年,熟练掌握了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4门语言;至今仍保持着通过英语高级口译年龄最小者的纪录。
华东师大二附中白雪霏的这三年,获得了国际级的科研大奖,在浩瀚的宇宙星空中,拥有了一颗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是天赋英才,还是靠后天培养?围绕着占同龄人前5%的“天才”孩子群体,无论是猎奇,还是探究,他们身上的无数个问号,吸引着我们的眼光。
突破传统教育思维,当有些优秀的学生被提前带领进入某一领域后,可以超前地取得杰出成就。
案例:科学少女,拥有自己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你们家女儿这么聪明,吃什么好东西补的啊?
——白雪霏的父母经常被问这样的问题。小姑娘的聪明超出了一般“尖子生”的概念:因为在59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获二等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向天文台申请获准,以“白雪霏”命名了一颗小行星。
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高中生科学竞赛,旨在表彰全球最有前途的学生创新者和科学家。白雪霏的获奖课题为《南蛇藤抗衰老作用及机理研究》。南蛇藤是一种多生长于山沟灌木丛中的卫矛科植物,通常用来治疗跌打损伤,但白雪霏通过分离纯化等方法获得其具有抗衰老活性的有效成分,并从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揭示抗衰老的作用机制。论文长达30页,全英文撰写,几乎是专业人员的研究水准。
白雪霏在学校的绰号是“果蝇之母”。她对生物很痴迷,想验证南蛇藤抗衰老的机能。一开始,用果蝇做实验,养了上千只果蝇,每天去喂、观察果蝇生老病死的过程。但果蝇寿命长、实验周期无限拖延。半年后,“果蝇之母”宣告实验失败,转用“速成”的酵母。但酵母实验要每两个小时观察一次。寒假,所有同学都回家了,白雪霏不能走。大雪天,晚上和衣睡在没有空调的实验室里,实验间隙跳着脚取暖。实验用的南蛇藤是1米见长的原材料,需要用刀砍成小段,再烘干、粉碎,然后才能用于实验。加工完一麻袋材料,白雪霏的手上已满是水泡……天才=99%的努力+1%的运气,白雪霏的成长经历,验证了这个公式。
白雪霏的校友宋晨曦、刘莹、钟倍尔,则历时8个月做出了一本93页的“博士论文”——对上海5323块英文标志牌的调查,发现了587处错误。同时对上海、北京、深圳的2300位市民发放调查问卷。“课题组”还走访调查了12家相关单位、5家具有代表性的广告制作商,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城市公共场所英文标志规范化实施方案,建立了专属网站、制作系统软件,提交政府部门并协助其推广实施。最终,这个成果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并成为上海市语委政策咨询的参考素材。
这样的成就,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需要新思维——在“天才教育”体系最为普及的美国,立法规定天才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服务。因此,美国公立学校十分重视天才儿童的甄别与特殊教育,基本上所有公立学校都设立了“天才与资优教育计划”。天才班从小学一年级直至高中。其中,为了让有能力的高中生获得进一步发展,美国大学理事会还在上世纪50年代起就推出面向高中生的大学先修课程。比如,位居“2012全美最佳中学”榜首的盖顿中学,用宇宙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遗传工程、癌细胞控制等课程取代了一般的语数外,91%的学生拥有各自的科研项目,还可以自由选择大学的所有课程。
实际上,像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中学名校的竞争,也已经开始超越拼“升学率”的阶段,而是尝试通过更开放的课程,让优秀的学生培养通常更高年龄段才拥有的才能。比如华师大二附中开设了科技创新班,聘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为部分优秀学生的课题研究作指导,也尝试组织个别学生利用假期进入研究所实验室。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上,该校学生连续多年登上领奖台,获奖数位居全国第一。如此骄人的成绩,得益于该校近年来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白雪霏和她的同学们的经历证明,当那些天资优秀并愿意刻苦努力的学生被提前带领进入某一领域后,可以超前地取得杰出成就。
培养偏才争议最大,是督令其全面发展,还是扬长避短,在与众不同的道路上一条道走到黑?
案例:文学少年,休学一年写20万字小说
上海市实验学校的小苍,是另外一种天才——“偏才”、“怪才”。
小学四五年级时,小苍的妈妈就经常接到班主任“投诉”:班上七八位“小说迷”课上看闲书,结果罚没的书,全出自小苍之手。妈妈当时认为,孩子看点闲书开拓视野没什么不好,放任了小苍;初中时,妈妈偶然发现,小苍开始写“故事”——“一个笔记本上,一段段文字,还是不同字迹。问他,他说喜欢看小说的一帮同学合作编写的”;高一时,小苍对文学的痴迷,更变本加厉。他的三部小说同时在网络上连载,最多时读者数十万,但学习成绩节节后退。
妈妈急了。儿子的文学天分和痴迷,与正常的学业发生冲突,母子为此时常争吵,最终期中考试多门功课不及格引爆亲子冲突——妈妈强行把小苍“拉下马”,切断了小苍的网络。小苍则摔门:“你不让我写,很可能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我恨你们。”
被勒令停止写作后,小苍每天按部就班上学,但妈妈察觉到异常:“他不跟我吵了,但情绪很消极,每日机械学习、考试,感觉人生没有意义。”
妈妈怕了,总不能让孩子心理出问题啊!妈妈最终作出了妥协——为小苍请假休学,让他专职写作,释放天分和热情。小苍一年内写出了20万字的小说,目前已公开出版,顺手写的几篇“小文章”,发表于《少年文艺》等,还捧回一个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二等奖。一年休学结束,小苍重返学校,努力学习准备高考。
其实,游走在体制内外之间同样需要冒险和勇气。要是孩子冲击“天才之路”失败呢?正常学业又被耽误,谁为孩子的前途负责?更何况,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任何选择都没有回头路。
因此,并非所有有天分的孩子,都能如小苍这般幸运,能够得到家长的支持。宝山区少科站的金飞老师,十分惋惜地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初一男孩曾随他赴美国参加全球头脑奥林匹克大赛,而且取得第四名的好成绩。“孩子悟性很高,心灵手巧,机械方面的很多东西一点就通。”但由于回国后期末考试后退了几名,妈妈立即叫停了他所有的课外活动。
“有天分的孩子不少,但被家长拉下马的很多。因此,最终成才的只是少数人。”
这也给学校培养提出了难题。
素有上海“教育实验田”之称的上海市实验学校,有很多“偏才”、“怪才”的故事。
去年,该校15岁的学生小史参加高考,考进中科大少年班。可小史就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偏科偏得厉害的孩子——当年中考参加本校的直升考时,小史数理化近满分,但语文成绩只考了个位数,小史说:“直升考选拔理科尖子生,数理化成绩占大头;语文英语比例低。考试3个小时,我90%的精力用在数理化上,差不多拿满分;语文成绩点缀一下基本就可以通过。所以,没留太多时间去答语文。”
“小史的数理化学习很有天分,初三时甚至超过很多高二学生;但语文水平仅相当于小学生。”同一个学生身上如此巨大的“偏差”,让校长徐红哭笑不得:“如果参加全市统一中考总分决胜负,他可亏大了。”三年之后的高考,小史依然逃不过总分考验,怎么办?上海市实验学校从小学到高中纵向贯通的学制提供了便利:初三下半学期,小史拥有了属于他自己的“特需课表”——语文课到小学部去补习;数理化到高中部去预先学习。“扬长补短”的培养模式,让他最终顺利通过了高考。
对“偏才”来说,也许可以扬长避短,在与众不同的道路上一路走下去。闸北八中是一所普通的公办学校,学生成绩一般。但上任学生会主席蒋依雯,却是一位“击剑女国手”。从初中起她边读书边学击剑,多次参加全市、全国的专业比赛,高一时获得市锦标赛前三名;前年入选国少队,赴阿塞拜疆参加世界少年击剑锦标赛。更神奇的是,因为比赛激励而努力,这位中考时降分录取的孩子,到高一时跻身全年级前50名。
获得闸北八中首届“自主成功奖”的黄聪颖,成绩平平,但写作才能出色。高中期间,她出版了三部取材于校园生活的网络小说,最终考取心仪的大学。
以成绩判断,他们可能是差生;但按某方面能力看,他们却是天赋异秉的特长孩子。如何培养这些孩子也是争议最大的。是宽容接纳,只重其优点而对其缺点视而不见;还是威逼利诱,令其全面发展、提高总分?值得家长和学校思考。
升学是道无法回避的槛。既不能让天才孩子潜力“放空”,也不能被应试教育过度“压榨”。
案例:语言小天才,13岁考出英语高级口译
天才,到底能不能培养?
上海教育功臣、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说得很客观也很辩证:“天才从来就不是学校能够培养的。但孩子本身是种子,学校是土壤。土壤的肥沃与贫瘠,直接影响着种子的成长。”
上外附中高三的金琪,12岁考出英语中级口译,13岁考出英语高级口译,至今仍保持着年龄最小通过者的纪录。目前会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4门语言。即使在以外语学习见长的上外附中,金琪这样的语言小天才也不多见。况且,她既非海归家庭子女,父母英语又平平。她说,能“修炼”成“天才”,妈妈“盯得紧”功不可没。
“从幼儿园开始,妈妈就每天在家放英文儿歌、童谣、故事。开始当然听不懂,但就像背景音乐一样,时间长了就自然形成语感了。”金琪吃饭时听、做完作业后听……日积月累,没有负担,但水到渠成修成正果。
与很多家长一样,要培养孩子某方面的专长,但孩子的能力很快超越自己,辅导不了怎么办?金琪妈妈没有逼自己自我修炼成老师,而是当好“军师”。
从小到大,金琪最崇拜妈妈的搜罗材料能力:“她总是能搞到很多原汁原味的英语音像素材。”金琪最宝贝的,是十年前妈妈帮她“淘”到的一套《倾听名人的声音》英文原声录音带,收录了美国历任总统、商界巨头、大科学家等各领域的名人演讲录音。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学习也是如此。妈妈不仅为金琪搜罗有声读物、时新杂志,还多方打听,帮金琪找到一位德国人当家庭教师。
这只是“天才”孩子培养的第一步。对这些特殊的孩子来说,还必须能把他们从应试的框框中解放出来、更好地发展其天分。
金琪记忆力和语感超常,刚进上外附中时就表现出很好的语言天赋:“200个单词的一篇文章,她5分钟就能流利背诵。课内认真听讲,课外每天只学半小时,英语成绩就名列前茅。”老师认为,金琪太“闲”是种浪费,就建议她修德语。德语按部就班上课,金琪“吃不饱”,学校允许她跳级、插班,再加法语……在不同年级老师手上,金琪被像“接力棒”一样传递,仅用了一年左右,就读完了从初一到高二的几门外语课程。
上外附中校长崔德明说,对金琪这样的孩子,学校并不强求按照高考要求、语数外理化“求全”,而是适度宽松,鼓励“扬长避短”。对天才孩子,既不能让其潜力“放空”,也不能被应试教育过度“压榨”。“这些语言小天才,未来定位是国家急需的多语种人才。学校因此更多提供多语种同声翻译、模拟联合国活动等各种实践机会,锻炼他们成长。”
对天才学生的培养,华东师大二附中校长何晓文用了一个比喻:“学生好比大豆,考试是把大豆压成豆饼,而创新教育则是让大豆发芽。”
问题还在于,即便豆芽茁壮,它要根落何处,才能根深叶茂并再结硕果?
华东师大二附中的段沛妍在今年的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中荣获一等奖,这也是上海近10年来在国际最高级别的创新赛事中获得的最高奖项。她心爱的生物课题研究,要做实验、查资料、写报告……与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流程没有两样。但是,她只是一名高三学生,要直面高考和升学问题。因为痴迷兴趣,她没时间备战复旦交大的自主招生;没时间反复操练应付高考。最终,国内大学她只拿到了华东师范大学的预录取资格。但坚守理想和兴趣,令她最终获得了国际大奖,同时获得的,还有美国名校的奖学金和入学资格。
文中提到过的“小天才”中,白雪霏因出色的生物特长和研究能力,被美国名校生物系录取;金琪被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录取。而以专职作家为梦想的小苍,却还在为写作才能未纳入国内大学中文系自主招生标准、不得不强化数理化以备高考而痛苦。
超脱升学体制而成功的天才,毕竟是少数。升学,对多数天才孩子来说,是道无法回避的槛。刘京海的观点很尖锐:“天才培养和发展,如果不与高考挂钩,那高中校长只能是自作多情,天才培养和多元成才,将面临无人接棒的困境。”
虽然随着高校自主招生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特长能力进入中国高校选拔体系。可是,对于“天生我才”丰富多彩的类别来说,这扇门,开到多大才能包容?
天才孩子的成长之路很长;天才孩子的培养探索之路更长。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485652.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