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父母错误看待孩子的3种方式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父母学堂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孩子”是什么都不懂,成人要将自己知道的一切告诉孩子。我们会看到许多成人在告诉孩子一件事情之后还要反问一句:“知道了吗?”

  “知道”的实质其实就是一个结果。我们背诵了很多“结果”或知道了很多“结果”,但这样是否就能使孩子具有生存能力呢?

  我们所背诵的“结果”是前人生存过程和生命体验的结晶,知道了这些“结果”能否帮助孩子也具有生命的体验和生存过程的结晶?

  对这些事情的看法决定了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孩子以及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对待孩子。下面看待孩子的4种方式值得我们商榷和戒备。

  认为孩子是个知识罐子

  一次,我的一位男同事到珠海办事,办完事到外面转一转,听说珠海城中间有一座有山的公园,他一路寻去,到了公园,发现那里的环境真的非常优美,空气非常清新,大冬天草是绿的,花是红的。同事正抽空心灵,打算吸纳风景时,耳边传来了刺耳的女人说话声。同事集中注意力,尽量不让自己被女人的说话声音打扰。他紧闭眼睛面向苍天。但无奈,那个女人说的话让他太好奇了,只好先让自己回到凡间,目光寻找声音的来源,不看则已,一看让他吃惊得无话可说:一个身体强壮快乐的妈妈用婴儿车推着自己几个月大的宝宝,边快步走着,边大声喊着“宝宝名字叫王欣,宝宝名字叫王欣,宝宝名字叫王欣……”

  同事百思不得其解,风景也没办法感受了,带着一脑子的困惑回到宾馆,见了他认为有教育水平的人就问她为什么要一直这样说,是这位妈妈有精神病,还是有其他的意图?

  解答问题的人给了他各种各样的答案,一种是这个妈妈太爱孩子了,但不知道怎样向八九个月的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于是用这样的口诀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一种是这个妈妈想教会自己的孩子知道自己的名字叫王欣,所以一遍一遍地给他重复,就是说这个妈妈立志要把孩子教育好,要将自己知道而孩子还不知道的事情告诉孩子。

  其实,我们在小区里或者公园里也经常会看到这种情况,一些年轻的父母都在做着这样的事情,八九个月的孩子自然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妈妈当然有义务告诉孩子。问题在于有些成人往往总是把孩子当成一个空的罐子,拼命地往里面装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碰到什么就往里面装什么,根本不管孩子现在在感受什么,在观察什么,在探索什么,一味地侵犯孩子的私人空间。

  我们会看到,见了一个老人,父母就会指着那个老人对孩子说:看,奶奶,宝宝说奶奶好。

  过马路看到红灯亮了,父母就会指着前面的红灯跟孩子说:宝宝看,现在红灯亮了,一会儿绿灯又亮了,红灯停,绿灯行,小朋友看得清。这时孩子正在观察旁边的汽车,父母回头一看,自己白教了半天,孩子压根就没在看那个红绿灯。父母觉得自己的功夫不能白费了,于是用两只手把宝宝正在往旁边看的头扳过来,用手指头指着前面的红绿灯,继续讲解……这时可怜的宝宝一脸茫然,他的神还没有从刚才对汽车的投入观察中回过来,父母强行把他扭过来后,他不知道该看什么,在他的眼前有大人伸出去的半条胳膊和一只指着前方的手,有电线杆,有远处的楼房,有路边的树,有蓝色的天空,有白色的云朵。大人口中念叨的红灯停,绿灯行,对宝宝来说,也许是成人的手指头,也许是蓝天,也许是白云,但无论如何,这时成人在一边哇哇的声音肯定是让宝宝不胜其烦的。

  认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做家长有责任把自己认为孩子应该知道的所有的事情告诉孩子,孩子在干什么却不管,这样家长越勤奋,孩子就越成了装满小常识的杂乱无章的抽屉。

  这种对待孩子的方式会造成孩子把所有用来发展的力量都用在了对小常识的收集上。在日后的生活中,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之下,孩子都能说出许多别人不知道的常识,这会带来别人的赞叹,这种赞叹会鼓舞着孩子把更多用来发展的力量用在卖弄自己的小常识上。也许这样的孩子将来会在某个知识竞答上获得不错的成绩,这种成绩和优势也会给孩子带来一种对自己带有幻象的认知。但是,一个了解很多小常识的人,并不一定就是一个具有生存能力的人。

  但从小到大,周围人对孩子的反应,使孩子以为自己是优秀的,是优秀的就一定会被生存环境所需要,所以当结果与孩子的判断不符时,孩子就会对这个世界产生巨大的疑惑,以为这个世界对自己不公,以为这个世界出了问题,慢慢地,孩子成了一个受害者,郁闷终生。


123下一页阅读全文

  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

  有一些成人对养育孩子特别自信,从哪里得到了一套养育孩子的方案,或者自己创造了一套养育孩子的方案,手和心都其痒难熬,天天盼着来一个孩子让自己练一下手。这样的成人认为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好写最美的文字,好画最美的图画,而那个描画的人是自己。

  当一个宝宝出生后,这样的成人就会带着热切的渴望感染所有的人相信他是对的,于是,他开始按照他得到的或者他创造的那个养育计划训练他的宝宝。

  一出生就给他每天放英语儿歌,看英语单词,每天拍照三次,然后,再抽空在宝宝醒的时候拿来自然科学的卡片给宝宝指着上面的动物反复地告诉孩子那都是什么。

  婴儿躺在摇篮里正在自己吃手,成人拿着三字经在念:人之初,性本善……

  孩子一岁了,吃饭的时候正在玩饭,拿勺子把饭倒来倒去,又捏又拍,成人忙捡起饭粒念叨:粒粒皆辛苦……

  孩子会走了,领着孩子去散步,看见水和鸭子,就开始说:宝宝,看,鸭子!孩子蹲下来玩水,拿棍子玩沙子,成人还在努力:“鹅鹅鹅……”带着孩子出去玩,看见卖煤的车,马上说:宝宝,看,车!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见了一个奶奶,要宝宝问奶奶好,还要给孩子进行礼貌说教,说完还要问:“知道了吗?”下一次又见一个奶奶,还要同样地问,要让孩子给奶奶背诗,给奶奶背一个“鹅鹅鹅”……

  当孩子再大一点时,孩子如果看到一个虫子,马上指着那个虫子告诉孩子这个虫子的学名,孩子回家后拿来百科全书,将这个虫子所属的那个科目中其他的虫子介绍给孩子,然后再带孩子出去研究这个科目的其他虫子……

  如此,孩子身边的万物都被教育的人按照规划输入给孩子,这个人完全不管大自然赋予孩子的自然发展机制是什么,大自然为什么要让每一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为一个独特的自己;这个人完全要跟自然相搏,妄图斗败大自然,使大自然输在自己的脚下。

  最后大自然真的输了,他的孩子真的被塑造成他想要的样子,也许这个孩子会成为神童,会比别人提前四年大学毕业,但这个孩子像一个在工厂中批量生产的机器一样,没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创造,没有童年,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幸福,寡淡无味地度过自己的一生。也许,这个孩子会为自己的成功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按目前了解的情况,这样的孩子还真的不是太多。大多数被这样教育的孩子都会少年辉煌,成人平平,老年愤然,更多的人是从青少年开始,就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了兴趣,能维持生命就可以了,不愿意再继续努力,继续突破,更不愿意为了生存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把孩子当做一张白纸,完全由成人来塑造,由于人只能创造出有限的几个模式,孩子可能会成为某个学科的学者,可能会成为天才儿童,可能会成为人们羡慕的优秀的人,也可能成为父母水平的模板,成为父母的复制品,唯独不能成为他自己。如果人们都按照自己创造的模式来塑造孩子,那么人类就可以成为有限的批量生产的几个类型。

  把孩子当做一张白纸,这种对待孩子的方式虽然会培养出少数获得成功的人,但是这些孩子却没有童年,在人群中找不到独特的自己,并很少为自己的独特特质而获得愉悦。还有可能因为这样看待孩子,造成孩子严重的逆反,或者潜能被扼杀。


123下一页阅读全文

  把孩子当宠物

  我们还会看到这样一些成人,有时候比宝宝还要小。

  宝宝都会说话了,他们还不会说话,他们会指着一只小狗,对孩子说:“宝宝看,前面有一个汪汪。”

  孩子在后面走着,在探索着自己身边的世界,妈妈却在前面做小鸟,快乐地又跳又蹦又飞翔。

  孩子看见一朵花蹲下来刚想研究,妈妈自己变成了孩子,在前面蹦跳着,说:“宝宝快跑快跑,看,妈妈能够着这个树枝,来,跳一下。”孩子说:“妈妈,看这朵花。”可能孩子从这朵花里得到了独特的发现和感受,想要去跟妈妈分享,但妈妈根本不管宝宝的需要,一把把花摘下来,逗弄孩子,让孩子来抓,孩子抓不住,妈妈还会继续逗孩子说:不给,不给,就不给……

  孩子正在看一个虫子,妈妈躲在草丛后面,孩子抬起头,发现找不着妈妈了,开始惊慌,妈妈却躲在一边偷着笑,孩子急得哭了,妈妈突然跳出来:哎,妈妈在这儿呢!哈哈哈哈……

  这样的成人把孩子当成了可爱的宠物,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把宝宝的注意力从自己的发现中引出来,引到自己的行为和动作上,而自己的行为和动作对宝宝是没有什么发展意义的。而且这些成人表现出来的行为,让孩子搞不清楚成年人应该是什么样子——他们的身体是大人的样子,动作却比儿童还要儿童。

  这样的成人在心理上认为自己还是个孩子,幼稚而可爱,有了宝宝以后就把这种情感投射到宝宝身上,成天把孩子打扮得像个洋娃娃,给宝宝头上身上扎上许多饰物,好让自己看着赏心悦目,也让别人为此赞叹他们。这样的成人的确感觉到自己被宝宝愉悦着,他们更多地是让宝宝来愉悦自己,而不是更多地在考虑自己要给宝宝什么,宝宝需要什么。

  这样把孩子当做宠物,会给孩子造成自卑和人格扭曲,甚至恐惧,仇视社会。这样的孩子特别不信任这个世界,他觉得这个世界是不可信的,他不知道真实的情况会怎么样。他会用一种扭曲的心态去看别人或者去逗别人。


123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490357.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