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长大后,我们发现这样一代孩子成长之后,比较自私与自我,而与中国教育相反,在德国,家庭教育更注重“善良教育”,何为“善良教育”呢?
第一课:爱护动物
这是许多德国幼童接受“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孩子刚学会走路时,不少德国家庭特意为孩子喂养小狗、小猫、小兔、小金鱼等小动物,让孩子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的生命。
不仅在家庭,幼儿园也会饲养各种小动物,孩子们轮流喂养,老师会要求孩子注意观察小动物的成长、发育和游戏,有条件的还要作好“饲养记录”。孩子们正式入学后,他们会主动地在作文中提起有关小动物的生动描绘。在一次有关“善待生命”的作文比赛中,一个13岁的男孩以充满爱怜的笔调,记录他为一只小鸟医治创伤,后来又将其放归大自然的过程,文章荣获了该校“善待生命作文大赛”的第一名,这就是善良教育的成果之一。此外,孩子们还会利用自己积蓄的零用钱“领养”动物园里的动物,或捐款拯救濒临灭绝的动物。
德国鼓励善待生命,当然,哪些不善待生命的行为自然就会制止,比如:虐待小动物的孩子,轻则接受批评或训导,重则受到大人的惩罚,如果效果不明显,还会被送去作心理治疗,在德国人看来,这是比学习成绩滑坡更为重要的“品德问题”,因为他们有这样的共识:小时候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更具暴力倾向。
第二课:同情弱者
这是德国人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在成人的倡导、鼓励下,孩子帮助盲人、老人过马路早已蔚然成风,为身有残疾的同学排忧解难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法兰克福有个孩子粗暴地将上门乞食的流浪者驱赶出门,全家人为此召开家庭会议。大人们严肃、耐心地启发孩子:流浪者尽管穿着邋遢,同样享有尊严。他们希望孩子明白一个道理:仰慕强者也许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灵的体现。后来,孩子建议邀请此受辱的流浪者来家作客,大人们则毫无保留地支持。
第三课:宽容待人
这被德国人普遍认定为一个人“善良品质”的一方面。一个7岁的小女孩在自己生日晚会上遭好友无端抢白,感到大丢面子,试图报复以泄心头之恨。后来母亲劝说她放下芥蒂,让她试图和好友谈心,这才了解到:当时好友喂养的小兔子突然死去,心情十分沮丧,故“出言不逊”。最后,小女孩原谅了好友,两个小伙伴的友谊更深厚了。第四课:唾弃暴力
德国人不赞成玩具商开发高科技“暴力玩具”,更不支持孩子(特别是男孩)与玩具枪炮、坦克为伴。德国研究者根据研究结果建议:让德国男童少与玩具枪炮为伴是“明智”之举,能预防德国重蹈“历史覆辙”!
可见,虽然德国拥有着超强的实力,绝对足以和世界一些强势国家抗衡,但是他们依然对下一代倡导地是善良和平教育,并不因为自己的实力,而教导孩子强人一头,这是聪明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以后是更高品质的生活。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49229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