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家庭会伤人,你是个缺席的父母亲吗?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父母学堂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1家庭会伤人,你是个缺席的父母亲吗?

俄国作家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小说中提到:「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过去家里的美好,是否只存留在相片的记忆里?究竟,在我们的家庭,发生了什么事情?家庭-我们一生的起点和最深的梦乡。

许多孩子都说「我不晓得要跟爸妈讲什么话,我不敢!」,甚至在外面遇到了问题,家应该是孩子的「避风港」,但父母的疏忽却可能让家变成了「心灵屠宰场」。

这种矛盾的冲突感受,对发展中的孩子却是一种折磨,甚至让孩子失去了对家的期待,产生极深的无助感,随之而来的就是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Hirigoyen在《冷暴力》一书中提到:「有一种虐待不用把你打得头破血流也一样崩溃、身心受创。当忽略、冷嘲热讽发生在家庭里,造成个人绝望,虐待便达到目的:让人觉得失去灵魂,仿佛行尸走肉。我们在这类案例中必会发现共通点:无痕迹、不流血、没有尸首。失去灵魂的孩子仍然活着,一切如常。」

吴念真曾分享过:「我其实很讶异,这一代五、六年级的父母还会和孩子关系疏离。因为我这一代人的父亲,大多受日本教育,不会跟孩子沟通。…若是有一天儿子失恋了会跑回来抱着我们哭,那我们就成功了。」

2父母给的爱,不是孩子要的

工作再忙,你在意的是什么就会出现什么样的行为?有没有一个可能是我们忙于工作,只是在减低自己的焦虑,却合理化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

有人曾说:「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环境,贫穷到都生活不下去时,哪有可能谈这些关系情感层面。」

是呀!身为父母给予孩子生物性的需求只是「基本责任」,心理和生理的需求是两个不同的面向,无法混在一起看的,有些家庭很富有,但是教导出来的孩子却是心灵却很贫穷,有些家庭可能贫困,但亲子间的关系却十分紧密。亲情的关系,真的不是靠金钱或物质来衡量。

曾有一位父亲说:「孩子都把我当提款机,有什么事情都不跟我说,只有要钱的时候才跟我开口」。你认为他的家庭贫穷吗?一点也不,但为什么关系那么疏离?其实这位父亲过去的确是很尽心尽力想多挣点钱照顾家里,但牺牲的是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更遑论他能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了。甚至他跟孩子说:「爸爸工作忙,所以没有很多时间陪你,如果学校有什么活动你要参加,就尽量参加,爸爸会出钱让你和学校同学出去。」

小孩子知不知道爸妈辛苦,往往取决于他能看见你工作内容多少。如果你加开小餐馆,小孩子看得出你一大早出门采购备料,打烊后又洗碗清洁到很晚,小孩当然知道你很辛苦。但大部分的父母如今都是出门上班,在小孩视线不可及之处劳心劳力。在小孩心目中,「加班」无法代表爸妈很辛苦,只代表爸妈不能陪他吃晚餐而已。

这位孩子的毕业典礼、比赛颁奖或者重要的时刻,父亲总是工作繁忙而无法出席,但每次孩子的优异表现,总会给予零用金当作奖金鼓励,但孩子的努力却鲜少给予肯定的赞美。就这样错过了孩子人生重要的活动,直到孩子大学毕业。渐渐的孩子已经习惯了没有父母的陪伴,也不再期待家庭能够为槁枯的心灵灌注多少温暖,许多事情孩子也已经习惯自己来。

身为父母的我们,扪心自问你和孩子的关系好吗?你真的知道你的孩子在想什么吗?又或者你真的尝试去了解你的孩子吗?

如果你在职场上可以叱咤风云,愿意为了客户了解他们的问题、关心他们的问题并且解决他们的问题,将你的客户奉为上宾。那你的孩子不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客、户」吗?孩子总有一天总会长大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家庭,成长的阶段也不过在你这户屋子里是个过客,差别在于他愿不愿意当你这户人家忠实的顾客。

3孩子无话可说,被撕毁的一纸信

曾经有个孩子说:「我真的不知道要跟我爸讲什么,所以我有事情都留纸条在他的桌上,即便他在家里,我还是习惯留纸条」。其实这位父亲有些情绪障碍,常会出现暴怒的情形,虽然不至于有肢体的虐待,但造成家庭情绪的恐慌却不在少数。虽然父亲习惯这样的纸条沟通模式,但有一天孩子尝试写封信给父亲,试图修复已经近乎毁坏殆尽的亲职关系,孩子写得很温馨,也明白的表达自己对父亲形象的看法,孩子只想要修复关系的机会,其实现实生活中当孩子的感受被剥夺到最后时,会再努力挣扎着索取一点点关爱。

这个孩子希望能获得父亲的一些温暖,理论上应该要出现大和解的感人戏码,但是这个父亲看完后,却暴怒似地用近百分贝的声音责骂孩子:「我对你不够好吗?你写得都比做得好听。什么话都不讲,都只会用写的,看恁爸呒就对了!(翻译:这么看不起你爸就对了!)」。从此之后,孩子再也没有写过一封信给他的父亲,连仅剩的纸条也不再出现;而孩子从那天起,再也没有和他的父亲说过一句话,一句也没有…。

这样的结果是身为人父或人母所乐见的情况吗?通常个体所意识到的威胁或无法忍受的情境,具有心理防卫的能力。这些自我防卫出现在生命的早期,而且是在潜意识里自动地运作,所以它的危机也是潜藏而不易被发现的。心灵被扼杀是家庭中常出现却也是容易被忽略的问题,身为家长常会一步一步地否定孩子的感受,特别是负向的的情绪。

一个人一旦失去了与感觉的接触,也就丧失了跟身体的联系。我们常常试图控制孩子的思想与欲望,如果一个人的感觉、身体、欲望及思想都被控制了,也就意谓着他失去了自我。失去自我的人,他的心也就被扼杀了。

人类最大的悲剧是「活着却不知道自己是谁?」

我们的世界正被这种悲剧所释放出来的愤怒气息所控制,这种愤怒可能投射到陌生人身上,也可能发泄在自己身上,或是转换成一种自贬的上瘾行为,再不然就是借着暴力和犯罪在世界施展出来。有些我们视为理所当的规则,其实是病态的。

梭罗(Thoreau)曾说过:「如果我们在绝望的生活中沉默不语,那么大多数的人类大概永远无法知道,到底他们的问题是怎么来的?」而父母的一句话,都可能是扼杀孩子的一把利刃,虽然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但却足以影响孩子的生命发展。

4缺席不是你不在,而是你在却没有「关系」

也许有些父母每天回家,但是对于家庭的互动却没有特别经营,想当然尔就是一种疏离的情感。曾有个父亲每天准时下班,母亲每天准备一桌热腾腾的饭菜,孩子企盼着和父母一起用餐聊天,或许这是在家庭里最温暖的天伦。

偏偏这位父亲回家后,拿了自己的饭菜自顾自地到客厅独自吃饭看着晚间新闻,而孩子仅能面对着无法填满父亲位置的餐桌,即便父亲每天回家,却过着好像没有父亲角色的生活…而「形同陌路」也在这些互动中,开始发展与形塑,亲职关系最终总是会走到零互动的境界。

「家庭,我们一生的起点和最深的梦乡」

如果父母懂得如何沟通,就不会用这种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了。或许『所有不健康的父母都可能在心理上被自己的父母遗弃,在情感上受到创伤。』

在记忆里或现实生活里,你所认知到的父亲,是什么模样呢?或许你的记忆里是大大肩膀有温暖双手的父亲,那更多人却无法记起和父亲互动的模样,父亲成了一个代名词,代表一种「熟悉但却又陌生的角色」。

孩子即使和父亲同住在一处,但现代社会常出现「父亲缺席」的事实。而这些男性的妻子也认为她们的丈夫常常心不在「家」,其实这五、六年级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疏离。因为这一代人的父亲,大多受传统教育,不会跟孩子沟通。因此传统的保守父亲与孩子的距离也让孩子有「被抛弃」的感受,甚至在心理留下创伤。

父亲常常不在家,在家也心不在焉,常对孩子孩子的需求说「下次吧!」「改天吧!」,这些都是「缺席」的指标。而这群没有学会沟通的孩子,将来也会变成了别人的父亲,但仍复制着这种疏离的关系或者无效的沟通模式。男人顾家不是只有工作拼命赚钱,仅照顾家庭成员生理的需要,还得呵护家人心理的需求。「忽略」不是暴力,但他比暴力更可怕。

孩子小的时候,您总有时间陪他们玩耍;孩子大了,为何就没时间了呢?

5「都是为你好?」其实是为了自己好

孩子似乎变成父母愿望的承受体,不是独立个体,好像生养小孩是为了弥补父母自己的成就缺憾。自己不会弹琴,就不问孩子有没有兴趣,送他去学钢琴,还不忘提醒「你的学费花我多少钱」。这一定是亲子关系变坏、孩子童年悲惨的开始。

AliceMiller也在《都是为你好》中,曾经描述那些不适切又陈腐的家庭规则,而这些规则却是一种侵害孩子的冷暴力,像是:当孩子照着成人指示去思考和行动时,才是个「好」孩子;孩子要为成人的愤怒负责;父母犯错可以免受责难;小孩子「有耳无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彷佛成了一到枷锁,困住了孩子成长的动能,这句话更不适用在高风险家庭中。受虐的孩子甚至不知道事情的真相,所有父母的虐待行为都被合理化成「为孩子好」。当虐待极为凶残时,父母会告诉孩子:「打在儿身,痛在爹娘心」;如果这句话还不够,父母还会加码教训孩子:「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孩子需要父母的保护,遗弃对孩子而言,就意谓着死亡。为了存活,也由于同稚的不成熟,更由于孩子对父母纯稚的真爱,在必要时,孩子会遵从父母所说的话,而否定了自己真实的感觉。

情绪受到剥夺的孩子,接受家庭的原型,总会说出「毕竟他们都是我的父母」,但父母常讲的两句话却是「都是为你好」和「你这个囝仔没有用了」,既矛盾又冲突的两句话,而这两句话却是有如紧箍咒般的捆住孩子快乐的自由。父母总有自己的标准来定夺孩子的成败,但是万一成人来判断儿童有问题的「标准」有所偏剖,那究竟是谁有问题呢?曾有个孩子受不了家里的管教,在情绪高张下说出:「如果你只是为了打我,你干嘛生我?」

孩子的成长过程在初始阶段就是趋乐避苦,要求立即满足,这时候的需求很生物性,但式学习变成能够等待、忍耐和遵守规范的社会化过程,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且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在生物需求和社会要求彼此消长的过程中,孩子部会认为自己有问题:想要吃东西就哭,想要玩玩具就抢,没有办法经历等候或者礼让的过程,但这样的行为在社会化的大人眼中,就会被视为没有规矩。

父母的规矩是甚么?通常不与一般社会规范冲突,应该是许多成人可以接受的底线,但是除此之外,大人还多增加许多对大人的期待,然而这些期待却可能是不符合实际的,但却用「都是为你好」来包装「是为自己好」的可能。

6返家抱孩用真情,拒当缺席父母亲

羞辱的言词及暗示,会形成负面制约,因此孩童会拼命地想要获得父母的认可,即便父母在言语或行为上对孩子是拒绝的,但孩子终究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因此在潜意识里容易产生负面的自我形象,觉得自己是可有可无的人,并认为自己可能罪有应得。纪伯罗说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财产,你可以设法使自己跟他们相似,却不能勉强他们像你,因为生命是走向前而非向后发展的。」

所有不健康的父母都可能在心理上被自己的父母遗弃,在情感上受到创伤。过去,可以因为你的放下而改变。

如果你是为人父母,也曾经历过家庭的冷暴力,那么送您ThomasWolfe说的一段话:「放弃你所熟知,你将知道更多;不害怕失去生命,你将获得更高生命。离开亲戚朋友,去领受更大的爱,去寻找一个地方,比家更温暖、比地球更广大。」

在所有人当中,你是唯一永远不会离你而去的人;当你愿意接受自己,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改变才有机会开始,回家去跟您的孩子聊聊天吧!听听他们的声音,那怕只有吃一顿饭的时间。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493489.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