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对孩子一味地接纳,有错吗?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孩子出生后,我读过很多育儿书,诸如孙瑞雪的《爱和自由》、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丛倩祯的《成长有烦恼,育儿有方法》……我知道孩子负面情绪发泄的重要性,也理解孩子每种行为背后都有原因。所以,每次孩子发脾气、哭闹,我都会蹲下来和他共情,告诉他,我知道他现在很难过,允许他在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发泄负面情绪。但是,我却发现,也许在他面前,我是“脾气最好”的妈妈,所以,他对我特别“作”,有时简直“作”到让我差点崩溃,比如他没有午睡,傍晚的时候脾气就特别差,会突然要一样半年没玩过的玩具,如果找不到,他就开始大哭大闹,非要不可,好不容易找到了,他又想出一个新花样,不达到要求,就哭闹不止,哪怕我冷处理也没用,他会眼泪汪汪,边拉我的衣角边跟着我,直到他爸爸出来“怒喝”才会罢休。我知道对孩子要“接纳”,但是他这么“作”,也会让人受不了啊,我是否该改变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偶尔也应该对孩子严厉一些?或者,教育孩子的确需要“糖衣+炮弹”呢?

  读了这封来信,首先,我想祝贺这位妈妈,因为从来信中,我们看到你和孩子之间已经拥有了较好的依恋关系。正因为你们之间有这层依恋关系,孩子才敢将你当成发脾气的首选对象,孩子才会对你特别“作”。

  但同时,在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时,我们也看到你感到一再的挫败,甚至怀疑自己一再坚持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确,是吗?

  那么,当孩子发脾气、哭闹、不听劝说时,我们真要“糖衣”加“炮弹”,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吗?下面,就让我们一层层来剖析。

  冷处理和“炮弹”,不可取

  当感觉孩子“无理取闹”时,冷处理;在立规矩时,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这些比较传统的家庭教养方式,我们并不建议。

  因为,“冷处理”给孩子的感觉是“背对他、远离他”,给他传递的信息是“我不想看到你这样,别来烦我,你走吧”,这样会让孩子缺失安全感和归属感,更加不知所措。而“炮弹”,用怒喝、吓唬等方式来管教孩子,则是对孩子情绪不接受的另一种表现。这两种情况既没有帮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更没有教他如何应对。但情绪是要应对的,不能回避。否则,孩子无法从中提高情绪处理能力,他下次碰到这样的情况时依然不知道怎么办。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情绪是经常回避的,那么孩子一定会表现得很“作”。孩子“作”,往往是有隐隐不安的感觉,如感到父母正烦着自己,或感到自己在父母那里的归属感模糊了,所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引起父母的关注。

  情绪要接纳,而不是忍受

  “接纳”的本质含义是:我正视和理解你情绪的存在,无论情绪好坏,我能理解并接受存在这样的情绪,但从行为上说,这并不代表你想怎么做都可以;这种对情绪的接纳的反面,是希望所谓消极的情绪快消失。

  在来信中,我看到你在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时,其实并没有正视,而是有所回避;并且,不光回避了孩子的情绪,也回避了自己的情绪,否则孩子不会“哭着拉妈妈的衣角”,这是孩子没有被接纳,情绪没有得到正视、理解和疏导的表现。

  其实,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哭闹不止时,都会感到烦躁甚至抵触,就像来信中说的“这么作,也会让人受不了”,心中都会期盼“这场哭吵快点结束吧”。但是因为受自己所受家庭教育理念的约束,知道“不论孩子怎样,打骂都是不对的”,所以即便孩子再哭吵,也守着这条底线,不能对孩子表现出自己的消极情绪,但是对孩子的哭吵又无可奈何,只能忍受着,默默期盼着“这场暴风雨”快点过去。

  但是,如果你只是忍受着孩子的情绪,而没有发自内心的接受,那么他无法从中提高自己的情绪能力,同样的情绪问题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出现。如果是这样,在类似的情绪困扰里,你们就会让彼此都疲惫不堪。

  帮孩子认识、应对情绪很重要

  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无论表现如何,都有它的原因。这时,我们要关注的重点,不是“怎样让他停止发脾气”,而是“这样的情绪问题可以帮助我和孩子提高怎样的情绪能力”。

  首先,要帮孩子了解到“我的情绪怎么了”,如告诉他“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孩子就知道他现在的情绪是“生气”。接着,帮助孩子情绪应对。孩子发脾气时,是需要一个空间的,但作为家长有时需要帮助孩子理解周围环境的要求,如果是在公共场合,发脾气不但会打扰到别人,也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这时可以带孩子去一个不会打扰别人的地方,如卫生间,他可以在里面喊叫或捶打墙壁。这样做是为了让他知道,有情绪的时候,可以发泄,但是不能妨碍他人,更不能对他人或自己造成伤害。

  情绪强度不够时,帮孩子一把

  来信中提到,孩子有时“会突然要一样半年没玩过的玩具,如果找不到,就开始大哭大闹”,这种情况,大约孩子长到三四岁时,几乎家家都会碰到。但我们也发现,有时你给了孩子发脾气的空间,但他却没完没了,负面情绪持续的时间远远超出了你的忍耐范围,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往往是因为孩子“发脾气”的强度不够。

  想要的得不到、想吃的吃不了、想做的不让做,孩子会觉得难过、生气。成人也是一样。试想一下,当我们自己感到不痛快时,是否也会有想捶打、怒吼的冲动?如果当时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痛快发泄的话,是否也会憋在心里难受很久?

  孩子也是一样。当感到心情不愉快时,孩子会有发脾气的需求,而当发脾气的强度不够时,这种负面情绪就可能要持续很久。这时,就需要妈妈帮孩子一把,比如给孩子一个沙包,让他使劲捶打,让他把愤怒的情绪、精力发泄掉,让他尽快把这种难受的感觉扔掉。如果强度够,孩子一般发10~15分钟的脾气,情绪就能恢复平静了。

  对事不对人,“一手规则一手情感”

  即便孩子发脾气,内心也有被关注被爱的需求,所以,这时请妈妈守在一边,至少要在他的视线范围内,让孩子知道,即使他发脾气,妈妈也不会不管他、不理他。

  所以,在面对发脾气的孩子时,妈妈要格外注意自己的神态、语气,在拒绝孩子要求的同时,要把情感补上,要让孩子知道:虽然妈妈在管教我,但妈妈还是爱我的。孩子虽小,却是无比敏感的,他能从你说话的语气、表情、神态中解读出,这一刻,你到底是接纳我、爱我的,还是正烦着我的。

  很多时候,我们要帮孩子做“分离”,让他知道:“不可以的事情”确实“不可以”。妈妈知道你现在难受、不舒服,所以,妈妈会陪着你,在你难受的时候、在你发脾气的时候;但是,你要的这个东西,没有。

  当孩子感觉自己是被关注、被爱着的时候,给他一个发泄脾气的合适空间和方式,他的坏心情能很快扔掉。而孩子也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情绪波澜中,知道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知道当感觉心里难受时,我该怎么办。也就是在这样的磨打中,孩子逐渐提高了自己应对情绪的能力。

  其实,来信中的妈妈已经做得很不错了,能够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理解他有“生气”的需求,允许他发泄,只是对“接纳”的理解还局限在“忍而不发”的层面。的确,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确实需要我们有很大的忍耐力,我想这本身也是养育孩子带给我们自己的馈赠。更多的是,我们要对孩子有所引导,让他知道“我是谁”“我怎么了”“我该怎么做”,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提高自己的情绪能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494226.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