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田家的大原则之一零岁教育的原点“才能递减法则”
真:我在育儿体系创始初期也是完完全全的门外汉,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一切都是全新的体验,并且所做的事情也都是当做实验来做的。我非常珍惜这段珍贵的经历,有了这个基础我才能开设自己的幼儿教室,并使得这个实验不仅仅停留在自己的子女身上,同时也向其他的孩子们加以拓展。这些宝贵的经验帮助我研究并建立了这项育儿体系。
另外,我的这项育儿体系一直坚持着不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而是更珍惜家庭,以相互关爱、互相尊重为原则。因为这是一种从饮食习惯、礼貌礼仪到体育运动等方面都顾及到的教育方式,并且有幸地得到了各方各面的共鸣。
厚:回顾幼儿时期,因为父母都是上班族,很少能有和父母在一起玩耍的机会,甚至都感觉他们从未带我们出去玩过(虽然事实上偶尔也去过那么几次吧)。因此,我发誓绝不能让自己的儿女有这样的感觉,也随即开始了自己的父亲生涯。当发现自己并不能说到做到时,才回想起当初父母是多么的辛苦劳累,这时才真正体会到父母当时的心情。父亲——真曾提到过很多次,他是在1972年开始幼儿教育体系研究的。契机是,在他即将开始研究的前一年,某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美国大获好评的‘从零岁开始的教育’登陆日本”。父亲读完那篇文章就开始注意到,将自己从大学时期就开始研究的幼儿教育公之于众的时候到了。他这么想的理由当然也是以他有这方面的时间和经验为基础的。
父亲在大学时期曾经担任过初中学生的家庭教师。教过学生的一部分是中学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成绩虽然在提高,但是经常连五分钟前学的知识点都不能牢牢记住。对此,父亲曾说过,“我常常会有疑问,孩子的能力到底是先天决定的,还是通过教育方式而可以培养出来的呢?”
于是,父亲开始调查研究关于人的能力发展的书籍。他曾经在一家旧书店发现一本日本大正时期出版的名为《英才教育的理论与实际》的书,后来这本书也就成为了七田式教育的原点。在那本书中好像就记载了“才能递减法则”,即教育中最重要的时期应该是孩子0~6岁这段期间,孩子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孩子的性格、情商以及智力的发展水平。越接近零岁,越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开发孩子的才智,离零岁越远,这种可能性也就会相应递减。
这则法则让我联想到了“黄莺带子”的故事。故事说的是为了培养小黄莺能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必须在小黄莺刚出生时,就把它和能够发出悦耳动听声音的大黄莺放在一个笼子中。有着这种学习经验的小黄莺在长大后便能唱出悦耳动听的歌声了,但是如果在小黄莺幼雏时期就放纵不管,长大后便不会唱出如此悦耳的歌声。
父亲很早就意识到这一“才能递减法则”是有理由的。在我刚出生的时候,父亲33岁。当时他开设了一个英语私塾,是面朝岛根县江津市本町江川的一间只有8个榻榻米大小(约13 2平方米)的房间。听说刚开始时父亲并没有开设幼儿班,主要是针对小学生及中学生教授英语。向附近的家长们介绍了“才能递减法则”之后,才实验性地开设了面向3~4岁儿童的幼儿班。
而关于“才能递减法则”有这么一件事。
我有一个在4岁半时因白血病过世了的哥哥,父亲对其进行了早期教育。在父亲的书中,曾这样记载:“其中一步就是,我常常抱着长子,在沿河的小路上一边散步一边指着映入眼帘的山川、河流、鸟雀、小猫、小狗,跟他说着这类丰富的词汇。长子在只有一岁十一个月的时候,就曾在教室的黑板上写下‘川’字,这是因为我常跟长子说每天我们都能看到的河流就像一个‘川’字。你看,河流中的水也是像这个字一样在流淌着,他便一次就记住了。第二天又教了他‘山’这个字,紧随其后是‘狗’、‘猫’、‘雀’、‘空’、‘月’、‘太阳’、‘牛奶’,就这样每天教给他的汉字也随之增加。来参观教室的家长们得知一个不到两岁的小孩竟然能写出如此多的汉字时,感到非常惊讶。”
而到我呢?我跟其他的小孩没什么两样,没有接受过早期的教育,很普通地成长起来。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父母对于长子的突然去世也是猝不及防,认为现在也许不是教育次子的时期吧。后来从母亲那里得知,父亲也曾说过,“次子的话,暂时先不对他进行早期教育了吧。”
我开始跟父亲学习文字也是在满三岁之后。一次父亲趁母亲不在家,便首先教了我名字中“厚”的假名“こ”(ko)。第二天父亲问我昨天学过的这个假名:“这个是什么字啊?”我回答说:“不知道。”这说明了我和接受过早教的哥哥的差距。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501976.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