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李凌云
我们绘画心理乐园来过这样一位小女孩,七岁的她甜美可爱,却常常皱着眉头观察着周围。在自己画画时,她反复强调天是蓝的、树是绿的,并严格按照这样的模式来上色,在老师提出也会有晚霞映红的天空和颜色绚烂的枫叶时,她吃惊地表示不可以这样画,画里的天空必须是蓝的,树必须是绿的。别的小朋友用纸碗涂色,做了一个蛋糕作品,她看到后笑着说:“太傻了!那个纸碗怎么可能是蛋糕?蛋糕要用橡皮泥来做才对!”
“必须要这样”“不可以那样”……从孩子脱口而出的话语可想而知,孩子的心灵受到了多少限制和束缚,刚刚萌芽就进入了定制好的模式。父母对孩子都充满了舐犊情深的殷切爱意,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他们长大。许多父母难免会因为担心孩子遇到挫折或意外,而陷入到一种过度保护和控制的封闭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父母会限制孩子的行为,指导孩子的思想,而孩子在这样的壳里逐渐失去了勃勃的生机,世界中只剩下“必须”和“应该”的空气,变得单一而无趣。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避免带给孩子这种“必须感”呢?
一、少对孩子说“不”
很多第一次来到自由绘画乐园的孩子,在使用颜料、色水和陶土等画材时非常小心,害怕弄脏手和衣服,甚至妈妈也会在一旁帮孩子擦手:“这个太脏了,可千万不能弄到身上……”小手和衣服脏了可以洗干净,但把孩子对快乐的体验和对世界的好奇之门关上之后,就很难再打开了。日常生活中孩子也会有喜欢玩水、玩泥巴、在草地上打滚撒欢的情况,家长们因为担心着凉、担心弄脏、担心地上有虫子等等理由,将孩子的需求置之不理,要求孩子“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把孩子禁锢在最“安全”的环境中,却忽略了孩子的全面成长需要不断的体验和尝试。
二、将“不可能”抛到脑后
我们成人一般都具有了相对成熟的既定的世界观,但孩子们不一样,他们的世界还处于稚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我们无法预料的种种可能性。我们每提出一次“不可能”,就是扼杀了孩子未来的某一种可能。比如,孩子想用纸箱做一个变形金刚,爸爸却说:“那怎么能做呢,做出来不好看也不好玩,爸爸去给你买一个。”孩子想自己做一顿饭,妈妈却说:“宝贝儿你还小呢,怎么会做饭,当心烫着了或者切着手了,等你长大以后再学着做。”……这些事情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发生,孩子原本可以通过这些尝试锻炼自己相应的能力,即使做得不成功,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提升和发展,而在大人观念中提出的“不可能”,就扼杀了孩子某些能力发展的可能性。
三、打破常规,体验有趣的生活
我们的生活常常会陷入一种墨守成规的状态,和固定的朋友们相聚,常去的餐厅就那么几家,和孩子玩同样的游戏、去相同的公园……相对稳定的一成不变的状态,容易带给孩子“生活就是这样的”“必须这样生活才对”的感觉,让孩子的世界逐渐狭窄和单调,无法理解和接受自己生活之外的世界。世界那么大,为什么不多带孩子去看看?参加新鲜的活动,认识新的朋友,尝尝从未吃过的美食,假期的时候更可以和孩子一起来一场未知的冒险旅程……这样有趣多变的生活,打破了孩子原有的“必须感”,充满了新奇和意外的体验,让孩子的眼界变得开阔,看到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不同和可能。
“必须感”会限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让孩子的眼和心都变得狭窄。家长们要打破这样的限制,允许孩子多经历、多体验,让孩子的世界广阔而充满乐趣。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506124.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