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
在新生儿出生后2~3天,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除各种致病因素的存在,无临床症状,血清米结合胆红素增高在一定范围内(<204μmol/L),面部及躯干皮肤出现黄疸,但随着日龄的增加,皮肤黄疸在出生后7~10天逐渐消退,称为生理性黄疸。
在临床上有些母乳喂养的婴儿黄疸持续不退,一周后逐渐加重,2~3周达到高峰,可持续数周到数月,但婴儿一般情况良好,体重、身长正常增长。黄疸程度以轻度(血清胆红素<205μmol/L)至中度(205~342μmol/L)为主,重度(≥342μmol/L)较少见,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肝脏不大,肝功能正常,HBSAg(-),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值正常,停喂母乳48~72小时黄疸即明显减轻,再吃母乳黄疸可有反复,但不会达到原来的程度,临床上称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近年来以为与新生儿胆红素的肝-肠循环增加有关。
母乳性黄疸确诊后无需特殊治疗(轻中度者),有人认为适当增加哺乳次数,每次量不宜多,密切观察胆红素升高情况,当胆红素升至216~273μmol/L时,暂停母乳喂养48小时,改为配方奶,停母乳后使胆红素水平降至安全范围,可恢复喂母乳,此时胆红素浓度可轻度升高,而后逐渐下降,停母乳期间要定时将母亲乳房内的母乳吸出,以维持母乳分泌。
对于重度母乳性黄疸的婴儿,建议停母乳改配方奶并进行蓝光治疗,同时可以服中药退黄汤,或住院对症治疗。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532644.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