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这里讲的是要培养孩子一种能力,一种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
1、做孩子的朋友
所谓朋友就是在对方最需要的时候伸手帮忙的人,父母就是这样的人。我们强调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并不是反对父母的帮助,年幼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是本能的,因为他实在是太弱了。
随着一天天长大,各种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2岁左右语言能力的迅速发展,社会交往增多,判断力产生,与自我意识连结在一起,开始产生自我主张,孩子常常表现得非常固执,自行其是。但从他实际拥有的能力来说,还不足以应付所有的事,不得不依赖父母。如果此时父母不能及时鼓励他,给予适当的帮助,孩子肯定会感到不安,从而放弃探索的尝试,泯灭了依靠自己能力学习的欲望。
2、站在孩子的立场上
父母在面对孩子学习时,常常难以确定介入的时间和深度,既不会在孩子还没有兴趣之前就让他提前进入学习状态,也不会在孩子有了学习愿望时却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其实这主要取决于对孩子的了解与观察,因为每一个孩子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是只要能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弄清楚他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体会他的心理感受,就能切合实际地帮助他。
3、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从一出生起,每天都在学习各种技能,从简单的站立、行走、说话,无一不是从反复练习而来。在学习这些基本生活技能时孩子往往表现出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中间兴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保持孩子的这种兴趣呢?
* 给孩子自主学习的空间
美国教育专家Edward Deci和他的同事对600多名四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跟踪观察,最后发现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有着极强的联系。对学生控制得越严的老师,其学生对学习越缺乏内在的动力,这些孩子更倾向于逃避挑战,宁愿选择他们熟悉的学习材料,并且依赖老师的辅导;那些允许孩子自主学习的老师,他们的学生往往对学习更有内在动力,表现得更加愿意接受挑战,对新鲜事物更加好奇,也更喜欢尝试着自己独立地解决问题。
* 适度的引导
希望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父母就要学会在一旁静静地观察孩子的行动,当孩子对什么事情表现出好奇心时,再因势利导地给于帮助,进行推进就可以了。对于0-3岁的小孩子,在教导的过程中更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选取合适的语言和方法,千万不可“成人化”和“喧宾夺主”。
* 做足父母功课
孩子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父母没事可做。从长久的培养目标而言,当孩子确实掌握了学习能力后就能解放父母,但现在还不行。相反,父母需要更加提高自身的水平,提前掌握孩子年龄发展特点及相关知识;学会观察孩子,特别是在孩子还不会说话时,父母的作用很重要。这样在孩子流露出发展萌芽时,才能给与正确的指导。比如当孩子口齿不清地说出“ma”时,妈咪就可以清晰地对他反复说:“妈妈。”以帮助他开始学习正确的语言。
4、了解孩子的学习通道,给与正确的训练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与爱好,有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但作为学习通道,无外乎通过视觉、听觉和运动。我们把侧重于某个通道的学习方式称之为视觉型、听觉性和运动型。聪明的父母会利用孩子某一方面的优势,帮助他扬长避短,获得更多更快的进步,树立自信心。比如,视觉型的孩子观察力极强,很早就认识颜色,想象力很强。由于其动手能力远强于语言能力,可以让他通过绘画把看到的东西表现出来,也可以给他一些拼插零件,进行组装。
5、为孩子营造学习环境
就像生长发育需要合适的食物和休息一样,学习环境与孩子的学习之间有着密切的交互作用,如果不能为孩子提供满足其感觉需要的刺激,就会直接妨碍他认知上的启蒙和反应速度;但如果刺激物过多,孩子会有应接不暇的感受,特别是在他不情愿接受的时候,会造成孩子的厌学。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53565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