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得到了一种力量,他便可以学会自信。”
父母积极的教育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学会鼓励孩子也是需要父母做出努力的。有这样一位年轻的爸爸,当他看到两岁多的儿子打碎了奶杯,奶洒了一地而呆呆发愣时,立即跑到儿子面前安慰他说:“宝宝长大了,手真巧,会自己拿奶杯了。”接着,年轻的妈妈也赶了过来说:“岁岁(碎碎)平安,年年成长。不要怕,下次一定会拿得住。”
家长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利用孩子心理特点。抓住他点滴的进步和成功,对他做出的努力给予赞赏和鼓励。给予鼓励就等于积累一些积极的情感,让孩子觉得自己还行。积极的性格都是在你一次一次努力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一个出身平民的女子,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而且连续三次当选。她在重大国际、国内问题上,思路清晰,观点鲜明,立场强硬,做事果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影响了整个英国乃至欧洲,被誉为欧洲政坛上的“铁娘子”。
然而,撒切尔夫人绝非政治天才,她的性格、气质、兴趣等都深受父亲的影响,她的人生之路的成就都源于父亲培养起来的高度自信!
玛格丽特的父亲罗伯茨是一个鞋匠的儿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开了一个小杂货店以维持生计。父亲爱好广泛,热衷于参加政治选举。玛格丽特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博览政治、历史、人物传记等方面的书籍,从小对政治就有相当多的了解。
玛格丽特的家教是很严格的。从小父亲就要求她帮忙做家务,10岁时就在杂货店站柜台。在父亲看来他给孩子安排的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不允许女儿说“我干不了”或“太难了”的话,借此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很小的时候,罗伯茨先生就谆谆告诫她千万不要盲目迎合他人。等到玛格丽特入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才惊讶地发现:她的同学有着比自己更为自由和丰富的生活,劳动、学习和礼拜之外的天地竟然如此广阔而多彩。她的同学可以与他们的朋友一起在街上游玩,可以做游戏、骑自行车。星期天,他们又去春意盎然的山坡上野餐,一切都是那么诱人,那么令人愉快。
幼小的玛格丽特心里痒痒的,她幻想能有机会与同学们自由自在地玩耍。有一天,她回家鼓起勇气跟充满威严感的父亲说:“爸爸,我也想去玩。”
罗伯茨脸色一沉,说:“你必须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因为你的朋友在做某件事情,你就也得去。你要自己决定你该怎么办,不要随波逐流。”
见孩子不说话,罗伯茨缓和了语气,继续劝导玛格丽特:“孩子,不是爸爸限制你的自由。而是你应该要有自己的判断力,有自己的思想。现在是你学习知识的大好时光,如果你想和一般人一样,沉迷于游乐,那样一定会一事无成。我相信你有自己的判断力,你自己做决定吧。”
听罢父亲的话,小玛格丽特再也不吱声了。父亲的一席话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她想:是啊,为什么我要学别人呢?我有很多自己的事要做呢。刚买回来的书我还没看完呢。
罗伯茨经常这样教育女儿,要有主见,有自己的理想,特立独行、与众不同最能显示一个人的个性。随波逐流只能使个性的光辉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
这样的家庭教育培养了玛格丽特的高度的自信,独立不羁的个性使她常常有一种心理优越感。
玛格丽特所在的学校经常请人来校演讲,每次演讲结束,她总是第一个站起来大胆提问。不管她的问题是比较幼稚,还是比较尖锐,她总是充满好奇地脱口而出,而其他的女孩子则往往怯生生地不敢开口,她们只能面面相觑或抬眼望着天花板。
回家后,玛格丽特向父亲汇报学校的情况时,父亲总是鼓励她:“孩子,你有这样的信心,我真为你感到骄傲。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辩论家。”
父亲的不断鼓励使玛格丽特对自己的口才充满了自信。上中学的时候,玛格丽特是学校辩论俱乐部的成员,演讲从不怯场。但老实说当时玛格丽特的演讲技巧一点也不高超,用她同学的话说是根本不能振奋人心,这自然不受同学欢迎。玛格丽特却毫不顾忌,一有机会就滔滔不绝上台演讲。有一次,因为她讲的内容大家不感兴趣,而且她又讲了很长时间,那时尽管台下时有嘘声,讽刺嘲笑随之而起,玛格丽特自信好强的个性却使她根本不把这些放在眼里,依然毫不脸红地演讲下去。
甚至到后来,听她演讲的人都跑光了,她却仍然坦然地把自己想讲的话讲完才停止。许多同学对她这种突出个性不理解,但她对别人的议论也毫不在意,一直维持着独立自信、我行我素的个性。
社会学家库利认为:孩子掌握知识、发展人格的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镜中我”的过程,即孩子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作一面镜子,然后按照这面镜子设计自己的人生轨迹。如果总说他学得不好,他自然会觉得学得没劲,干脆就不学了。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儿童脑神经外科专家,自幼患了一种学习障碍症,小学三年级以前,数学老师从未在他的作业本上打过对号。看到满本的错号,他的头胀得很大,可无论怎样努力,还是做不对。四年级换了一位数学老师,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新老师拿起他的作业本,亲切地说:“你太大意了,咱们再写一遍。”第二遍还是没对,可老师却在本子上打了几个对号。他激动得几个晚上睡不着觉,这对他来说太重要了。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他竟迷上了数学。
如果从追求真实的角度讲,教师也许不应该这样做,可教育更是一门艺术,应该求善求美。对于一个从未独立完成过作业的孩子,家长最好让他先做几道容易的习题,使他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再调整作业的难度。反之如果期望过高,孩子会因达不到要求而苦恼,家长也会因孩子的裹足不前而失望。
------------------------------------------------------------------------------------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53977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