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虎妈”强势的家庭教育截然不同,陈庆惠认为,“母亲在教孩子的时候,自己的节奏比孩子快半拍即可,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而“最成功的家庭教育,是让孩子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
拒绝学校和兴趣班的
“狠毒父母”
儿子矢野祥和女儿矢野小百合高中之前的功课,都是陈庆惠在家里自己教的。儿子9岁便以全额奖学金生的身份进入芝加哥洛约拉大学,作为“天才儿童”受到瞩目,目前在芝加哥大学进修医学课程;女儿从6岁开始,就接受5年级课程的家庭教育,9岁时就拿到高中毕业证,10岁时考入芝加哥杜鲁门大学。2010年5月,矢野小百合13岁的时候大学毕业,获得生物学学士学位,今后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心脏外科医生。
作为一位韩裔妈妈,陈庆惠和丈夫一样,从小接受的其实都是典型的亚洲式应试教育。陈庆惠的“妈妈学校”,试图在“圈养”的东方教育和“放养”的西方教育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妈妈学校”的特点之一,就是拒绝把孩子送到多数东方父母热衷的各类早教亲子班、兴趣辅导班。
这与其他大力投资子女教育的韩裔家庭截然不同,一位熟人给他们夫妇取了个绰号??“狠毒的父母”。陈庆惠笑言:“一般的家长虽然嘴上说着 ‘那样做不对’,但是心里却脆弱起来,看到别人都那么做,自己的孩子也要坚持那样。最后非但没有得到好的结果,还会给子女造成负担。我认为,相比托付给别人,自己教育子女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兴趣是“妈妈学校”第一关键词
与我们所熟知的让孩子“学进去、记下来、通过考试”的教育模式不同,“兴趣”是陈庆惠最常提到的词汇。在她看来,首先应该让孩子对某项专业产生兴趣,然后自动、自觉地去汲取知识,孩子自然就能爆发出惊人的天赋,获得学业成功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以中国家长都很关心的阅读为例,陈庆惠建议说,读书是每个孩子进行所有学习的必修基础,所以家长们第一个要做的,是给孩子创造自由的读书气氛,千万不要给读书附加上“教育”和“学习”等大而无当的标签,那样只会适得其反。比如,餐桌上就可以培养出阅读的兴趣。孩子们识字以后,把牛奶、果汁的瓶瓶罐罐摆放在餐桌上,孩子们会对自己喝下的东西产生好奇,继而阅读这些饮料包装上的成分说明。虽然这些说明大多是营养物质的专业术语,但并不脱离生活,孩子不经意间就会产生对科学初次接触的兴趣。
对于不爱读书的孩子,陈庆惠也提出很多新鲜有趣的好方法。比如,很多家长会网购生活用品回家,试着让孩子为父母或爷爷奶奶读出送货单上的内容,或者是这些用品的说明书,孩子也会非常有成就感。得到夸奖后的孩子,说不定以后都会抢着签收这些货物,去超市也会帮妈妈仔细查看商品说明,从此产生对文字的敏感和阅读的兴趣。
利用 “采访游戏”和孩子对话
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是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细心的家长都会发现,那些表达能力强的孩子,父母并非全都能言善语,但一定都非常善于倾听。父母不会听,孩子怎么会愿意说?所以,对自己孩子表达能力不满的家长,需要先检讨自己和孩子的沟通方式。 ”
陈庆惠为了表示自己对女儿的认同,一度在女儿谈话时,插入“我也是这样想的哦”、“我就知道你会同意”等句子,没想到女儿却因此拒绝跟她对话。后来她才了解到,原来妈妈那些表示赞同的句子,在女儿看来,等同于“我比你高明”或者“你说的毫无新意”,真是事与愿违。所以,父母首先要做好倾听的工作,然后才是鼓励孩子主动表达自己。
为了鼓励那些害羞的孩子,陈庆惠还介绍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小窍门??利用 “采访游戏”和孩子对话。让孩子扮演电视里接受采访的明星,父母扮演主持人提问,尽量问一些好玩、有趣、答案又不太固定的小问题,你会发现孩子很快就能 “入戏”。当然还可以反过来扮演,让孩子采访一次爸爸妈妈。这样对话的次数多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都会得以提升。
作为家长,“抓大放小”非常重要。美国很多小学的班主任都让学生写日记,然后老师再写上回信,这种“对话式日记”成为老师与学生交流的一个良好平台。陈庆惠的儿子在短暂就读美国小学时,就写过类似的日记,老师不是去对拼写或是语法错误一一较真,而是更关心日记的内容和孩子的想法,还会在回信中询问“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寻求日记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之道。
陈庆惠说:“与美国老师的这种做法相比,韩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大多数老师,都在拼写错误、语法问题上花的心思更多一些。很多老师会用红笔把日记中出现语法错误的地方一一标注出来。看着满篇飞红的日记本,勤快的学生可能会痛下决心,决定今后要好好写日记,遇到懒一点的学生,今后对日记只能是越来越厌恶。这不是偏离了写日记的初衷了吗?所以我从不会把孩子们的日记当做作业一样批改。我的做法是,将日记中出现的错误单词或者语法,单独找一个笔记本记下来。之后再另寻机会,用这个单词或语法造成句,然后教孩子们学。 ”
轻松自如的家庭教育,也会让孩子感到轻松。女儿不到四岁时,陈庆惠把儿子大学里的生物学书籍拿来,找出其中的动物图画,让女儿玩涂色游戏。这样一来,厚重的大学专业课教材变成了女儿眼中的插画图书,女儿从此爱上了生物学,后来还读了医科,算是无心插柳。
还有一点非常有趣的是,作为亚洲移民家庭,陈庆惠提出,真正的好英语并没有所谓“标准口音”。 “我丈夫的英语发音带有浓厚的日语口音,但他到美国南部的田纳西州出差时,当地的总经理却夸他的英语说得很好,因为美国人的方言和声调都非常丰富。我自己的英语发音也不是很地道,但是经常到美国CNN或其他大型节目进行采访。语言的目的是准确地传递人的想法,稍微不同的发音或声调,不会导致严重的差异。正因为如此,我从来不赞同那种为了跟美国人学习发音,就把未满10岁的子女送到美国这种做法。 ”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542953.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