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孩子对他人观点的理解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角色采择及其发展

当儿童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和他人的想法分开,并想了解两种观点之间的差异时,他们开始发现,了解一个人的想法,必须从他的角度去看问题。这种行为称为“角色采择”

典型的试验就是“意外位置转移实验”:

一个木偶把一块糖藏在饭柜里。在木偶离开的时候,有人将糖移到碗柜里。木偶回来,会到哪里去找糖呢?

2岁以内的婴儿会说,“木偶回到房间后,会到碗柜里去找糖”。——因为婴儿看到了糖被移到碗柜的过程,他就用自己的想法代替了木偶的想法。他们还不会“角色采择”。

4-5岁的幼儿会说,“木偶当然是到饭柜里去找糖,因为它可不知道糖被转移了”。——这时的幼儿已经能够区别自己的想法和他人的想法,尽管自己知道糖在碗柜里,但木偶不知道。

幼儿园小朋友在做《兔子和狼》的游戏时,老师扮演大灰狼,小朋友扮演小白兔。开始,小朋友对规则理解不够,一旦音乐响起,大灰狼出来时,孩子们就大喊大叫,大灰狼很容易吃到小白兔。

到了后来,小朋友都聪明了。一旦音乐响起,大灰狼出来时,小朋友都悄悄地躲起来,大灰狼失去了目标,只好饿着肚子回家了。如此反复,连续三次,大灰狼都没有吃到小白兔。

当音乐再一次响起时,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说,“大灰狼老师,你吃了我吧,你已经好多天没吃到东西啦!”

孩子这充满童趣的话,反映了他对他人的同情,但同情的基础是他对“大灰狼老师”处境的理解。

明明是一个8岁男孩,喜欢爬树。当他有一天从树上掉下来时,被父亲看到了。父亲担心他的安全,不准他以后再爬树了。

过了几天,明明的朋友小玲遇到了麻烦,她家的小猫爬到树上下不来了,如果不救它,小猫就会摔下来。 3 后1页
小玲请明明帮忙,爬到树上救小猫。但明明想到了父亲的要求。明明会上树去救小猫吗?

拿这个问题询问儿童,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答案:

2-3岁的幼儿会说,“明明喜欢小猫,他会上去救小猫的”。——原因在于这个孩子自身喜欢小猫,希望明明去救小猫,所以他认为明明也喜欢小猫。

这个时候,幼儿还不能角色采择。

4-5岁的幼儿可能说,“小明不会去救小猫,他怕他爸爸打他”——这时的幼儿已经站在小明的角度考虑爬树的后果,以及由此做出判断。这个幼儿有了角色采择的行为。

5-6岁的幼儿可能说,“他爸爸要是知道了小明爬树的原因,他会让小明爬上去救小猫的。”——这些幼儿认为,如果别人和他掌握了同样的信息,就会和自己有同样的感受和观点。这也是“角色采择”。

7-8岁的儿童可能说,“小明知道他爸爸会理解他的做法的”——此处,儿童关注的是小明对爸爸观念的推测。

这些儿童也可能会说,“他父亲不会支持他爬树,因为他父亲怕他从树上掉下来。”在这里,儿童又从他父亲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9-10岁的儿童会说,“他爸爸担心小明掉下来,肯定不会同意的。我们能不能给他说一说,让他同意啊?”这时的儿童,既能理解别人的观点,也希望别人理解自己的观点。

更大一点的孩子会在阐述自己观点以后,考虑其他人的承受底线,把问题交给最相关的人去决定。比如,他们可能说,“这个问题的解决要靠明明的爸爸来决定,他会对小猫的生命和明明的安全进行比较。” 3 后1页
儿童学会了理解别人的观点,能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进与同伴的友谊;也会减少在社会上的冲突,让他们更少受到伤害。两者对于孩子的社会化都是非常重要的。

对他人理解的稳定性

3-5岁的孩子认识和理解他人,往往是客观的、可见的。5岁的孩子会说,“我爸爸个子很高,他有许多胡子”。

6-7岁的孩子认识和理解他人,对具体因素的依赖减少,开始从他人的外在行为向规律性行为发展。如7岁的孩子说,“我爸爸的手很有劲,谁也比不过他。”

8-10岁的孩子已经知道,事物的某些特征不会因表面的变化而变化。他会说,“我爸爸的知识很丰富,很有艺术性。”这是孩子在认知上解决了守恒概念的反应。

3-4岁的幼儿,可以获得了对他人心理初步的理解。

5-6岁的幼儿,开始意识到同伴行为的稳定性,能够推测自己的伙伴在不同环境下的典型行为。

如:5岁的明明有2个伙伴,一个伙伴平时很大方,而另一个伙伴平时不那么大方。据此,他能推断出第一个伙伴将来会和别人分享玩具,而第二个则不会。当他需要一件玩具时,他更倾向于和第一个伙伴协商。 3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54605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