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几件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吧。
张玲的女儿从幼儿园回家,对妈妈说,今天班上有一个小朋友笑话她戴眼镜,还给她起外号,让她心里觉得很难受。张玲随口说:“你心里怎么想的,妈妈全都知道。没事,玩去吧。”
李元的儿子告诉李元说:“我以后再也不跟小军玩了,他太自私,不光抢我的玩具,还推我。”李元回答说:“别瞎讲,小军是个好孩子,肯定是你做得不对他才会推你的。”
王霞的儿子回来告诉妈妈,为幼儿园的“六一”节演出,老师们正在挑选舞蹈队员,他很希望自己能够被老师选上。王霞信心十足地告诉儿子:“你一定能够被选中的——因为在你们幼儿园里你的舞蹈是最棒的,别人都不如你。”
赵新的女儿对妈妈哭诉班上的一些同学取笑她长了一对“招风耳”。赵新安慰女儿说:“你的耳朵不是招风耳;再说了,不管你长什么样,妈妈都一样爱你。”
类似的对话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天不知道会出现多少次,而且大都是出自关心爱护自己孩子的家长之口。很多父母都懂得,爸爸妈妈对孩子说的话会对孩子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有着潜移默化的功用。成功的家庭教育要尽量避免批评、讽刺或恐吓孩子,同时要以积极引导与热情鼓励为主。不过,知道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并不能保证父母对孩子随口说出的话都具有建设性。前面的几个例子其实就是好家长可能会对孩子讲错的话。
就拿张玲的话做例子吧。其实,再关心自己孩子的家长,也不可能随时随地、准确无误地知道孩子的感受和影响她情绪变化的原因,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父母不是孩子,也没有亲身体验孩子的经历。张玲的原意是想化解孩子心里的疙瘩,但她的话在无形中反而告诉孩子,妈妈并没有兴趣去了解,或者并不在意她的感觉。张玲的回答还可能造成一个消极的后果,那就是女儿本来可能想通过对妈妈诉说来化解自己的情绪,从妈妈那里得到一些安慰,但却让妈妈把她要说的话都堵了回去。这样的情况发生多了以后,张玲的女儿可能就再也不想告诉妈妈自己的心事了。其实,遇到这样的情况,做父母的应该放下手边的事,给孩子几分钟的时间,对孩子说:“在幼儿园发生什么事了,跟妈妈说说。”然后再根据了解来的情况为孩子提供一些指导。有时候做孩子的一个好听众,比什么说教都有用呢!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王霞的话:王霞告诉儿子他是幼儿园里跳舞最棒的一个,这可能是出于鼓励儿子的目的,也可能讲的是实话。但是如果王霞不当心而经常使用这个“最”字,它却可能在孩子心头压上沉甸甸的分量、成为孩子的心理负担——要是自己没有被选上,那是不是就说明自己不是最棒的一个呢?过高的期待——无论是爸爸妈妈对孩子,还是孩子对自己——再加上偶然的失误,积累多了就会使孩子产生自我怀疑的倾向,变得对自己信心不足。其实,在类似的情境中,王霞不妨说:“你跳舞跳得不错,这次如果能够被老师选上当然好了,选不上也没关系,下次还会有机会。”这样一来,孩子从妈妈的话中仍然能得到鼓舞,但却不会感到当“最棒的一个”要承受的压力。
孩子越小,越会把爸爸妈妈的话当成“绝对”的道理来理解。而实际上我们知道,日常生活千变万化,没有一定之规。最快乐的孩子往往是那些最能够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沉着面对挫折、对自己满怀信心的孩子。所以,父母在与孩子的日常交谈中,要注意朝这个方向来引导他。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55672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