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各类书刊报纸杂志,五花八门的教育广告铺天盖地,让人目不暇接; 6个月的孩子被抱进学费一年上万元的早教课堂。虎妈、狼爸话题不断,家长们焦虑:我的孩子一定不能输,一定要比我强……
3个月的孩子上早教
惠惠这两天特别忙,一连3天跑了5家早教机构,其实她的孩子刚刚8个月。“原本我没想过让孩子这么小就去早教的,可上个月偶遇一高中同学,她的宝宝才3个月,就已经去早教中心上课了。她还给我讲了许多幼教理论,看着她侃侃而谈,突然觉得自己这个当妈的失职了。再一打听,周围的同学都送孩子去了早教中心。”为了找一家合适的早教机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两口子一齐上阵,问朋友、问亲戚、问同事……如今,“亲子互动、全脑开发、潜能开发”这些专业名词,惠惠也如数家珍了。她不想让孩子错过成长发育的敏感期。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早教机构专注早教,应该比我们这些年轻父母更加专业,所以也就打算让孩子上早教。
专家点评: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慧生表示,按照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成熟优势”说,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是受基因控制的。他做的著名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说明,学习本身并不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过早的强化训练只能一时提高孩子的技能,孩子一旦在生理上有了完成这种动作的准备,训练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新手妈妈”们完全不用着急,顺其自然,耐心等待孩子慢慢长大。
一周7门特长课
周六上午8点50分,上小学三年级的安安吃过早饭便背着画板和妈妈一起去上国画课。每逢周六、周日,安安妈妈都要带着孩子穿梭于各个特长班之间。这个学期,除了周末的拉丁舞、国画、围棋、小主持人4个特长班,妈妈还在平日的放学后,给他增加了奥数、英语和轮滑,也就是说安安一周总共要上7个特长班。
安安妈妈说,接送孩子上特长班已成了家长们下班后、双休日里一项主要任务,有的家庭甚至为了孩子上特长班“全家总动员”。她透露,一学期7门课上下来,光学费就很可观,我和老公都是工薪阶层,虽然拿出这笔钱也挺吃力,但我们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希望孩子比我们强,比我们有出息。
专家点评:
李慧生表示,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长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值。期望越高,家长在时间、精力、钱财上的投入越多,孩子的表现一旦不能达到家长的预期,家长就会有更多的失望、挫败感,这种负面情绪很容易表达出来,传递给孩子,使孩子的童年过早地被自责、自卑、失败感等负面情绪笼罩,得不偿失。
差两分 被“念叨”两小时
马晓伟最怕的就是发成绩单的日子,偏偏他所在的学校几乎每个月都有考试,随堂测验、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不管考得好不好,都会挨顿批。”今年9岁的他一脸忧虑地说,滴溜溜的大眼睛里突然有了一种不属于这个年龄的疲惫,“有一次我外语考了98分,本来以为爸爸妈妈能表扬我一下,结果就因为丢了两分,被妈妈整整‘念叨’了两个小时。”
因为担心看动画片影响学习,晓伟的家里没有安装数字电视,没有电脑,每天除了完成作业,还要做妈妈额外布置的卷子。
压力来自爸爸妈妈不计成本的付出和心气颇高的期待值。为了能让晓伟上一所重点小学,父母先是托人转学,随后一家三口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20平方米的小屋,平时上学时住在租来的房子里,只有周末才回自己家里住。因为租房,家里凭空多了3000多元的月开销,由于晓伟并不适应新学校,父母又给他报了好几门的辅导班,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专家点评:
李慧生表示,其实在每个学习阶段,掌握教学内容的80%左右,就能顺利地进行下一部分的学习。拿到98分已经相当好了。如果孩子已经很努力了,拿到了这样的分数还要遭受长时间的责罚,孩子当时的体验一定是负面的。在学习中,尤其是考试时,孩子的负面体验过多,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只要一学习负面体验就会产生,例如焦虑、担忧、自责、愧疚、恐惧。严重的,有的孩子还会得学校恐惧症,对于学校、对于考试产生逃避反应。
父母应该和孩子一同成长
英国注册心理咨询师、学大教育非智力因素课程项目总监、心理咨询总督导李未末说,在心理咨询中,常常看见充满恐惧的小学生和急得焦头烂额的爸爸妈妈,还有背后抱着殷切希望的奶奶爷爷,这让我们既心疼又心酸。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分析起来有很多。
首先,社会竞争与压力使得基础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快速的阅读能力、良好的数学水平和扎实的英文基础,都是孩子未来上好初中、好高中甚至好大学的重要筹码。家长们自然不会错过小学、幼儿园这个“黄金期”。其次,孩子是家庭瞩目的焦点。一家6个大人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孩子身上,作为“中心”的孩子,事实上压力很大;再次,是家长间的攀比心理。
因此,家长要调整教育重心,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着重培养孩子全面均衡的发育、自信心、学习兴趣、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自制力、注意力以及与父母的交流模式建立。此外,自信心的建立也是格外需要强调的。
家长的焦虑情绪往往会带给孩子很不安的感觉,也影响孩子情绪板块的发展。因此,家长首先要让自己放轻松。陪伴孩子成长本身是件非常愉悦的事情,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也学会接纳他或她长成超乎你预料的样式。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557457.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