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徐贲曾分析过一些公众人物“死要面子”不道歉的现象,他认为其心理策略主要有四点:一、抵赖,“我没错”;二、大事化小,“有些失误,并没全错”;三、诿过,“事情不对,但不是我的错”;四、假羞愧,“虽不是我的错,但我也有责任”。他所举的这四种策略,也是家长们经常采用的。
家长在家庭中的地位,就犹如当权者在社会上的地位,当权者对利益的考虑多于道德的考虑,家长也一样。道歉是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责任,所以,要道歉就必须具有几个方面的条件。
首先,要有判断是非的能力,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这看起来简单,实则不易。有的人因为自身判断力不够,或者价值观本来就是错误的,他就看不到自己的错误,从心底里觉得自己是正确的。还有的人,因懦弱而糊涂,不敢正视自己,于是自欺欺人,自我安慰,有选择地进行反省和判断,总是得出对自己有利的结论。永远正确的人,内心往往是虚弱的,因为他承受不了自我否定,只能逃避。
其次,要勇于承担责任。一件事既然被判定为“错误”,必然是已经造成损失(危害、伤害),是必须予以否定,甚至要做出补偿的。这个否定自己、补偿他人的行为,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损害。所以,无论从心理的层面还是实际利益的层面,都会让人难以承受。
但在一个道德体系健全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彼此尊重,既然你做了错事,损害了别人,那么你通过道歉与补偿,通过自己承担责任的方式,让自己和别人处于对等的关系中,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但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假如伤害别人自己却可以逃避责任,很多人都会选择逃避。
从某种意义来说,逃避责任是强权者的特权,弱者想逃避也逃避不了,甚至可能成为替罪羊,没有责任也被安上责任。所以,如果一个家庭里有人犯了错而可以不必道歉,这个家庭就不是一个民主的家庭,其内部关系也难以达到和谐。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591337.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