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的直觉:别人东西要敬而远之
别人东西要敬而远之,这似乎是国人都有的直觉。为的就是避免让人家误会我们虎视眈眈地想窃取,同时也是一种知足表现,家里本来就没有的东西,不应该去外面到处羡慕忌妒.....
以上是大人的内心戏,而小孩的世界里想的只是“要玩”而已。但是,如果连我们大人都这么压抑情感,潜移默化中也难怪小孩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总是缺少一份跨出去的勇气。
Devin刚满一岁时,公园里的所有的坐骑他都想要攀上去,常常我得上演拆散情人的戏码,硬把他拉下来。而这时候,十个洋人中大概会有八个主动跟我这么说:“他想骑吗?拿去吧!”
小孩觊觎人家的东西,已经让我很困窘了,想不到还要对方来解围。绕了一两圈后,我始终觉得不好意思,想说有骑到就好,半推半拉,总是匆匆地把车子归还物主,几次还快到主人问我要不要再给小孩骑一会。
于是,公园混久了后,我们的东西也越带越多了。这时换洋人凑过来:“这个东西可以借我们吗?”当然通常都是看中放在一边的物品,很少会有人直接指着别人手中打得正热的玩具,这根本是飞蛾扑火!
洋人大方,因为他们会争取自己想要的
不管是已经会讲话的小孩,或是爸妈带着呀呀学语的婴孩,洋人都很敢开口。遇到我这种害羞人士,人家都开口了,当然二话不说地递出去,有时胡乱给,都忘了是Devin要我先帮他保管的。
尤其在面对那双望穿秋水的小眼瞳,我简直是一个公园玩具出借中心。
“妈妈,我的挖土机呢?”Devin抬头问起今天的重头戏。今天出门前,我兴冲冲地预告说有片砂土可以尽情地开挖,可是现在因为妈妈滥好人的个性,早把挖土机转手不知借去哪了。
虽然车子并不会不见,但当下我得立刻解决这个自找的麻烦,扫描四周,刚好有一台尘封许久的车子停在约莫4岁男孩的脚边。“哇!有砂石车耶,我们去跟那个人借看看。”见猎心喜的妈妈,完全抛开传统文化的矜持,讲个话而已又不会少一块肉。
还好Devin尚未思考挖土机的下落,就已经被我高亢的音调吸引过去。于是,我们一起过去,准备借车。
“哈喽!可以跟你借这一台车吗?”反正公园里互相交流的情形很常见,我十拿九稳地等着小男孩应允。
“喔,不行,我现在想玩了。”晴天霹雳!怎么是这样的回话,枉费我总是无条件地分给你们洋人小孩,我的善良世界观就要从此崩解了......
“但是这个很好玩喔!”小男孩转头拿出他刚在玩的混凝土搅拌车,“你们一定要试试。”我还在判断这个世界是不是要真的是善良的时候,Devin说完谢谢后已经一把抓住搅拌车开进沙土里运作。
常常我们觉得洋人很大方,这几年的经验让我觉得,也许正是因为他们很常争取自己想要的。他们的脑袋李没什么小剧场,不需要排解内心的挣扎,想要什么就冲了。
因为他们知道,最差的情况就跟原本一样,没有而已。就因为如此,所以当别人也这么要求时,自然而然很能体会对方的心理状态,自然也给的爽快。
同理心的练习:实际经验效果最好
现在的时代,大家都很明白同理心的重要,也非常强调从小就要开始培养。书上表示大多数的小孩要到进入具体运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7-11岁]才能建立真正的同理心,当然也可以通过练习来实现,其中实际经验的效果维持最久。
对应到借玩具这件事,由于洋人小孩常常不加思索地“开口要”,因此当他们变回玩具所有者时,很容易连结过去他也是这么渴望别人分享的感受,不需揣摩,不用讲得口沫横飞,就是非常实际的同理心运作。
这比起我在耳边不断洗脑分享的真谛,解释“你不用就代表你现在不想玩”、“别人没有玩具,心里一定很伤心”,或是用绘本模拟情境角色扮演都来的印象深刻。
只需要主动出击前,帮助孩子说出当下的情绪:“你是不是真的很想玩。”,再补一枪:“以后别人跟你借玩具,他也跟你一样真的很想玩。”然后就可以牵起他的手,或者给他勇气推他出去自己争取。
至于最后洋人到底借不借,倒也非常直白地衷于自己的想法,绝不委屈自己。所以当他们角色互换被拒时,也不太会难过、觉得挫败或天要塌下来了。
人是欲望的动物,何况一个七岁前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思考的孩子,帮助他用合理正常的管道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不仅让分享有同理心的支持,更能为自己的将来做主。
小编总结:
其实,小邦已经开始觉得儿子的受挫能力有点差了,在遭到拒绝后就懵了,一脸尴尬样。小邦想,这可能也和他几乎从来不拒绝别人有关,他不好意思拒绝别人,所以没办法接受别人拒绝他。
分享前,曾经尝过跟别人借东西时的那份期盼,大方的行为就会自然地流露。同样,如果自己真心不想借时能正确表达出想法,那之后借不到别人玩具自然也能坦然接受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593272.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