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传统文化比较根深蒂固的国家,性教育成为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各方代表都有不同的意见,那么推行性教育是该支持呢?还是反对?“性教育”就是“人性教育”让我们今天就这一话题看看下面的内容。
北京过去两年在30所中小学设立试点,推行性教育,并打算在下一轮将试点扩大至45所。消息出来,舆论反响平平,似乎在我们国家,对孩子谈性仍然是个带有禁忌色彩的话题,每个人都隐约知道性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需,但没有人愿意公开表示支持。
事实上,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被异性吸引、对性产生好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古今中外没有一例科学的研究证明早恋会让人扭曲、致人变态。我和中学时代的许多同窗,一路早恋,纷纷考入名牌大学,有个哥们甚至已与早恋的对象结了婚、生了娃,过得比谁都幸福。如今聊起那些往事,大家都庆幸自己未曾在校规和开除的恫吓下放弃恋爱的权利,因为正视自己的情感和欲望无疑让自己更加理性和健康。
大禹治水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洪水的流向有其自身的规律,强行堵塞绝不会使其断流,而只能导致堤坝崩溃,酿成更大的灾难;疏导才是趋利避害的最佳途径。涉及早恋与性教育问题的媒体报道中,最常使用的一个词就是“困惑”——我们不妨仔细思考一下,这“困惑”是谁造成的?一个情窦初开的男孩,喜欢上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孩,有什么可困惑的?显然,这困惑来自家长,来自学校,来自早恋有害论,来自一个又一个“狼来了”的故事,来自整个社会的成年人通过压抑青少年的人性发展来补偿自己臆想中那个从未拥有过的纯洁无瑕的童年。孩子们并不困惑,是社会声色俱厉地对孩子说:你应当困惑。
为青少年提供青春期心理的咨询、教育和引导,自然是必要的手段,这也是很多中小学目前在做的事。但若成年人无法摆正自己的心态,无论什么教育都是白搭。在我看来,一切性教育或心理咨询都要让孩子们明白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喜欢一个异性、渴望与异性接触是再正常不过的。在此基础上,再去告诉他们如何避免受到伤害和避免伤害对方。“斩草除根”的方法只会鼓励更多的人为满足成年人的道德洁癖而扼杀天性。当然,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家长而言,“严厉打击”孩子早恋是出于一个更直接、更实际的理由:恋爱会影响学业。这无疑又是应试教育酿成的另一个恶果。看来清华学子用硫酸泼狗熊、北大平均每年一个学生跳楼自杀这样的事,并未让我们彻底从唯成绩论的梦魇中警醒。
我的意图,不是在提倡早恋,也不在于妄断早恋是“对”还是“错”,因为一个正常的现象无谓对错。一个人饿了想吃饭,你说是对还是错?关键在于通过什么方式来吃这个饭,会不会被噎到、呛到,或者不小心吃了别人的饭。同理,早恋会造成怎样的结果,完全取决于学校和家庭中的教育者如何为这一现象定性。正确的性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教会学生避免受到伤害,其次才是如何使青春期的躁动不至影响学业。所以,所谓“性教育”,其实应当是“人性教育”,承认人性的合理,是避免悲剧发生的前提。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回想一下其中的道理,的确是这样,现实往往就是如此,你不想它发生的,它偏要发生。如果只想到不让孩子们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就能避免他们犯这方面的错么?其实并不是如此。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595123.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