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三字经,“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所以很多家长总认为严格就是好的。而有的家长对宝贝却是百般迁就、溺爱,让宝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些都不算是好的家庭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既然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那么,仅靠严格是不够的,家长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教育行为,用点点滴滴来影响宝贝,多鼓励、多赞扬,多引导、多尝试,多亲近、多商量;少训责少专制,久而久之宝贝才能与宝贝零距离,才能与宝贝进行更好的沟通、协调,这样才能教育好宝贝。
一.发现错误,应放手尝试,忌大加谴责、恐吓
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积累经验教训。许多家长在宝贝犯错误时,不失时机地大加谴责、恐吓。其实,犯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阻止宝贝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宝贝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将犯错误转变为绝好的学习机会。所以,当宝贝自动想要尝试新事物时,大人就算已经预知会遭到失败,但仍应该让宝贝去试试看。也就是让宝贝有机会尝试失败的滋味。在有的家庭中,当宝贝在准备做新的尝试时,家长或是说当心啊……或者,干脆直接把答案告诉宝贝了,这样既剥夺了宝贝尝试新事物、获取新经验的机会,又扼杀了宝贝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必须要放手让宝贝去大胆尝试,进一步获取新的感性经验。
二.发现优点,应积极肯定,忌抓着缺点不放
父母要有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宝贝的闪光点,从而肯定、鼓励他们。对于事物的发展总有他的两面性,父母的目光千万不能停留在反面,要善于发现宝贝的长处、优点。记得有位老师在评价宝贝的作品时,说得非常精彩,对每一幅画都是持表扬肯定得态度,当老师拿出一幅画得乱七八糟画,老师看了看,满怀惊叹地说:“大家看啊,这幅画,他用了多少种颜色啊,我们一起来数数…”我觉得所有的父母们都要向这位老师学习,深入挖掘宝贝的优点,充分肯定宝贝。这样更加有利于提高宝贝的积极性。
有些父母的眼睛总是盯住宝贝的缺点,并翻来覆去地讲这些缺点,这样不但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反而不利于宝贝的成长。例如:有些宝贝有偏食的毛病,父母甚为着急,希望宝贝改掉,逢人便说:“这宝贝只吃鱼、肉、蛋,蔬菜不沾边……这可如何处理呢?”其实,当着宝贝的面数落缺点,更会加剧他的缺点,就会出现越管越糟的现象。
三.培养习惯,应前后一致,忌随心所欲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会制订一些“规则”,如:看电视不能超过半小时、晚上8:30前睡觉、上床后听半个小时故事等等。对于这些规则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自己一忙把什么都忘了。这样不利于宝贝良好习惯的养成。比如:
星期天的晚上,妈咪正在赶第二天要急用的材料,6岁的儿子一个人觉得没事可做,一会儿一会儿跑来问妈咪:“你陪我出处玩,好不好?”“妈咪,你何时好啊?”“妈咪,我的雷达车找不到了,你来帮我找找好不好?”……不到3分钟,儿子就来了4趟。妈咪觉得真的是很心烦,实在无法安心写材料了。这时,妈咪想到了儿子平时最爱看《奥特曼》了,而且一看就是很长时间,非常专注(平时,妈咪是绝对不让儿子看的)。于是,妈咪帮儿子开好了影碟机。在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儿子再也没有来打扰妈咪,妈咪终于专心致志地完成了工作。
从表面上看,这个妈咪似乎处理的很好,儿子终于不来打扰妈咪了,她也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但,我们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在此过程中妈咪在使用负强化手段,为宝贝的不良行为打下了伏笔,使他的行为也得到了巩固,当他下次想看“奥特曼”时,第一反映就是围着妈咪、烦妈咪。
在家中所作的一些决定或叫规则,所有的家庭成员也必须保持一致。否则,也会影响宝贝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儿子在幼儿园能自己进餐,在家中却不能,每次都要奶奶喂。妈咪很着急,觉得这样下去总是不好的。于是,决定从今天开始,让儿子自己吃饭。到了晚餐时,妈咪说:“宝贝长大,能自己吃饭了,是吗?”宝贝点点头。由于习惯了有人喂,所以宝贝吃得很慢,奶奶几次想要喂,都被妈咪阻止了。等大家都吃好了,宝贝还没吃好,而且弄得满桌都是,奶奶再也看不下去了:“还小吗,才6岁,喂喂也没什么…”这次,妈咪再也没说什么。这样,宝贝的习惯不但没有养成,反而给宝贝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试想:如果下次妈咪要再让宝贝自己吃的话,宝贝肯定采取的是相同的措施:反正有人喂的嘛,不急。
总之,教育是需要严格的,但更需要宽容。在家庭教育中能注意以上三应三忌,将会使您的宝贝更加深刻的感到父母的疼爱、信赖和期待,及对他们的尊重和肯定。这将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开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596115.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