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多静心倾听孩子的诉说。
越发觉得从四岁后,每天固定的交流时间是除了亲子阅读之外最好的仪式。我们已经形成铁打不变的定律,每天晚上睡前都要聊一会儿。有时候,给她冲凉或者散步的时候,她也喜欢对着我滔滔不绝。通过这一些窗口,孩子有机会把自己遇到的喜怒哀乐说出来。我知道,彤彤讲述“谁谁谁不和我玩“、”谁谁谁今天打我了“、“谁谁谁今天说我什么了”这一些事情,说明她在注意自己与别人的关系。所以这一些冲突,当她有机会说出来的时候,我观察她的神情,就可以知道其实矛盾早已化解了,根本不需要我去强化。偶尔我会故意这么说:“哎,这个小朋友好像蛮调皮的,,你以后真的不跟她玩吗?”彤彤会心一笑:“没有呀,我只是今天没跟她玩,我明天就会跟她玩的。”完全不用多说什么样话,孩子心里倍儿清。
2. 生活是美好的,坏情绪只是一时的。
老师曾经多次教导我们,一定要在孩子生命的初期向孩子传递这个信念,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个暗示会给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的生活带来多么重要的影响。其实我们可以发现,除了遭遇暴力型、攻击型的孩子要插手干预之外,幼儿相处中一直闹情绪且没完没了打架的情况是非常少的,所以没必要因为别人的一两次欺负而对对方有很大的成见。
彤彤偶尔也会受到别人欺负,但是当她回来气呼呼地讨伐“捣蛋鬼”的时候,我们都是首先接纳她的情绪,而不是和她说:“以后你就不要和这个孩子接触,离他远一点。”再慢慢和她分析,怎么去看待别人的做法,以及自己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现在当她说起和她冲突过好几回的孩子,印象深刻。昨晚她和我聊天的时候还说:“其实***现在很好的,我发现他没睡好午觉就会生气,才抢我的东西,打我了。”孩子在这一个过程中,她会有一个很深刻的体验,坏孩子不是永远是坏的。
3. 给予多一些时间,慢慢摸索交往技巧
对于五岁的孩子正是因为逐渐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才开始表现得在意谁说的话、谁做的事情,所以应运而生的快乐与烦恼多半与身边交往的群体相关。总之与同龄孩子的相处,有锻炼也有挫折,所以这种社会性能力也是需要学习的。作为父母,可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比如亲子阅读、亲子交流、经历及活动向孩子传达社会规则,“条条框框”是需要细水流长地渗透,而一些具体的交往技巧也需要逐渐传递,比如:不当面直接批评别人、或是总向老师告状、游戏可以建议但不被接纳也是正常的、服从游戏规则等等。
之前有一段时间,彤彤很喜欢拿一些小玩意去和小伙伴交换,或者做一些小手工送给同学,我最初不大喜欢她这一种做法,用大人的眼光来看就是为什么要去巴结别人。可是慢慢发现,其实不是这样子的,用物质只是我们大人看到的打开局面的第一步,其实他们在这种你来我往中琢磨着人与人相处的关系,别人给我了,我也应该给他们;别人为我们付出了,我们也要给予回报;别人对我好,我应该对别人更好;这是从物质迈向情感的交往了。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肩负的责任还是蛮重的。我们都希望养育一个身心健康的宝宝,所以一定要尽量多学习,给予他们多一些理解,尽自己所能扶持孩子走好人生最初阶段的每一步。与所有的父母共勉学习!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597006.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