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我们就是因为长大了,开始关注社会关系了,所以我们会忽略伦理关系。但是按照中国的说法,在伦理的起点上是最早的学习,《论语》里面说人这一辈子学习,可以有几个阶段,学习不同的东西。
第一阶段叫初识孝悌之义,这是向伦理关系学习,也就是进门孝敬父母,出门得靠兄弟。第二阶段是向社会学习,言语谨慎,行为守信,泛爱众,亲近仁义道德。第三段最有意思,叫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你如果还有力量,可以向书本去进行学习。你看人的成长三阶段:伦理经验→社会经验→书本经验。这是中国人应该成长的路,可是我们今天是反着的。
主持人殷智贤:读了很多书,但是不一定知道做人的道理。
于丹:最简单的就是你说的这个结论,但是你看看我们是怎么倒着走的,什么经验都没有,先学文去了,哪管你有没有余力,现在小不点都是学前班开始学。
主持人殷智贤:幼儿就上MBA了。
于丹:所以,学文那一块,书本那一块一点都不缺,反而社会经验不足,博士毕业、硕士毕业以后才来被社会修理,有些悟性好的就懂得多一点,悟性不好的就一直在社会中磕磕绊绊。所以,社会经验大概能修到一半左右,但是伦理经验几乎成了空白。
主持人殷智贤:而且更可怕的是,因为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从小要让这个孩子学很多东西,这个孩子其实真的没有关注过这些大人为他付出了什么。
于丹:其实你说的这个问题我觉得是我们中国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从70年代末计划生育成为国策,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上小学的孩子都已经是第二代独生子女了。国策本身没有错,可是我们的教育辅助设施、社会机构理念的提倡、全社会的行为观念跟上来了吗?
主持人殷智贤:没配套。
于丹:所以,独生子女、隔代抚养都是中国的典型问题,因为在很多西方国家,孩子是跟着他亲生父母上幼儿园、上小学或者社会机构,很少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大。隔代抚养有很多问题,老人让孩子衣食住行全都无忧无虑,老人们的经验确实比我们久远,但是在孩子的人格培养上会出现很多问题,孩子本身是独生,再加上隔代抚养,在怎么培养教育上,老人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孩子还小呢,长大就懂事了。”这个时候就忘了“三岁看老”这句话。我是大学老师,经常看着一些考上我们学校的高分孩子,他们的很多所作所为让我觉得特惆怅。
主持人殷智贤:小的时候家教欠缺了一些内容,他没学到。
于丹:我们在高考前有艺术类加试,加试时孩子们都进去,家长在门口。曾经有一个家长着急地敲玻璃,我以为孩子忘带文具和准考证,就出去了,那个妈妈一把拉着我说:“你看穿格子衬衫的是我的孩子,你赶紧告诉他进考场之前一定要进一趟卫生间。”这是真事,一点不夸张。
主持人殷智贤:这个孩子以后长大面对人生那么多复杂问题的时候怎么应对?
于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是来高考,你觉得这种例子极端吗?作为班主任,我带着学生去校医院打预防针,需要把袖子撸起来,十八九岁的大男孩举手问:“老师,卷左胳膊袖子还是右胳膊?”这都是真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598926.html
相关阅读: